乡村建设新图景

2022-05-30 10:48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15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党中央深刻洞悉乡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大部署,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把乡村建设行动纳入推进乡村振兴范畴。2021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着重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出具体部署,乡村建设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确立了乡村建设的工作导向,健全了乡村建设的实施机制,推进了乡村建设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为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勾画了时间表、路线图。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建设行动致力于解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强调“硬件”“软件”一起抓,分类实验、积累经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落地。乡村建设既包括政府自上而下的供给过程,也包括地方自下而上的响应过程。要在全面准确理解乡村建设行动的内涵外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乡村建设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长远发展,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乡村建设的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统领着乡村建设的方向和理念,是乡村建设的“魂”。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满意为标准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乡村建设要着眼乡村形态变化,遵循城乡互动发展和乡村内在发展规律。乡村建设要遵循城乡互动发展规律,跟着农民需求走,在农民选择和未来趋向中寻求乡村建设的真实需求。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乡村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按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依法编制村庄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

乡村建设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当前,数字乡村建设正在加速推进,要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将乡村振兴带入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乡村建设一定要“开放”,特别是要用好新经济业态。要让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将乡村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乡村建设既要结合农民实际需求,也要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適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能“一刀切”,不搞齐步走。与此同时,也要注重保护、体现特色,在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乡村建设的新图景是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本期特别策划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如何落实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如何强化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如何创新乡村治理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敬请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