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琴
彝历新年后,四川凉山瓦吾小学的孩子们纷纷从家中拿起腊肉往学校里背。小雨老师简陋的办公桌上腊肉堆成了“小山”,足足有100多条腊肉。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一次大学生下乡帮扶活动中,城市女孩小雨,去了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村。望着淳朴热情的乡亲和孩子们充满渴求的眼神,小雨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大山里的孩子改变命运。两年前,小雨暂时放下自己的工作,来到凉山瓦吾小学,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在这里,她带领山里的孩子们读書识文,通过她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了解大山外的世界,通过她的描绘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初到凉山瓦吾小学的那天,小雨虽已做好了思想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那所位于海拔2700米高山上的小学校里,几间低矮破旧的泥坯房子便是教室了,教室里没有一套像样的桌椅,讲台也是用旧门板临时拼凑的。孩子们怯生生地望着刚刚到来的小雨,眼中有企盼,有好奇。面对这艰苦的条件,望着孩子们企盼的眼神,小雨心中五味杂陈。
支教之路并不顺利,诸多的问题接踵而至,语言关、生活关、饮食关等都是难关。最初小雨也是手忙脚乱的,水土不服经常闹肚子,手机没信号,没有网可上,生活一下子变得闭塞起来。小雨有时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但是山里孩子的淳朴和村民的朴实,让她又不舍离去。
每天早上天不亮,孩子们便自发地帮小雨老师捡柴火、挑水,还教会小雨老师如何生火做饭。村民一有空闲就会自发地给小雨老师送粮送菜,村干部也十分关心小雨老师的生活与工作,尽村里最大的能力帮她改善生活条件,并专门责成一名女干部利用空余时间教她说当地的方言。
诸多的关照,小雨铭记在心,只有用自己的努力作为回报。孩子们年龄大小不一,不能像城里学校一样分年级授课,她便将他们分组进行教学;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她便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书写,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讲透。有的孩子因为帮家里干活不能按时到校上课,她便利用课余时间去家访,帮他们补课;有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她便翻山越岭去劝说,并自掏腰包为其贴补生活费……
小雨老师的课堂是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语文课上,她将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在优美的旋律中,一首首古诗词不再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数学课上,她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既通俗易懂,又趣味性极强;体育课、美术课上,她更是精心准备,甚至将男友当年送给她的定情物——乒乓球拍拿出来,教孩子们练习乒乓球。孩子们非常喜欢小雨老师的课堂。
小雨老师的付出,淳朴的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背着土特产往小雨老师的宿舍送,无论小雨老师怎么推辞,他们都不肯拿回去。最后,小雨老师不得不把收到的特产做成午餐,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小雨想:两年后我支教结束,孩子们又该怎么办呢?得为孩子们谋一个长远打算。
寒假期间,小雨一直为这个问题困扰着,亲友纷纷来看望她,看着一波接一波到来的亲朋好友,小雨突然有了主意:如果支教老师也能像这样一茬接一茬地去凉山支教,那么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不就得到解决了吗?她赶紧找来要好的朋友商量成立一个志愿支教组织,吸纳爱心人士参与到支教活动中。她还联系自己大学时的辅导员,寻求支持与帮助。很快“爱心支教社”便成立并运行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社会爱心人士走进了大凉山,走近了山里孩子的生活。
今年,小雨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就要结束了,看着办公桌上孩子们送来的腊肉,小雨热泪盈眶。小雨觉得相聚的时光太过短暂,不能陪着他们继续成长了,不过还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支教中来,用他们满腔的热忱,点亮山里孩子的梦想。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