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天舒
惠施,也叫惠子,出身于平民阶层,是我国战国中期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那个时代思想界的巨星。曾著书五车,可惜已经失传了。我们把惠施称为辩证逻辑的奠基人一点儿都不为过,他的辩证逻辑思想至少可以总结为如下3点:第一,他揭示了矛盾同一性的规律,这是辩证逻辑的一条基本规律;第二,他运用矛盾同一性的规律确立了辩证逻辑的一些思维方式;第三,他运用矛盾同一性的规律创立了一些带有辩证逻辑的推理方法。
《庄子·天下篇》里记载,惠施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所说的“大同”,就是“事物与它自己相同”,但所有的事物在同于自己之时又都异于自己,即“毕同毕异”,这就叫“大同异”。惠施的“大同异”就是事物自身的同异性。所謂“小同”,就是“不同的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同性”,不同事物之间的同异性,惠施称之为“小同异”。
比如,鸡是卵生动物,鸭也是卵生动物,这里就有3个概念:鸡、鸭、卵生动物。就“卵生动物”本身而言,卵生动物与卵生动物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事物的同一性(即“毕同”)就是“大同”;但是“卵生动物”里有“鸡”有“鸭”,所以,同一事物自身内部还包含着差异性(即“毕异”),这种同一性与差异性统一在同一个事物身上(即“毕同毕异”),惠施称之为“大同异”。接着我们再看,“鸡”与“鸭”是不同的事物,当然具有差异性,但它们都属于“卵生动物”,这种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相同性就是“小同”。不同事物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惠施称之为“小同异”。大同异是同一事物的同异性,小同异是不同事物的同异性。再换句话说:小同异就是事物外在的同异,而大同异是事物内在的,事物都同于自己又异于自己,因而是同异统一的。这种“同异统一”的同异(称为“合同异”)是内在的同异,对于所有事物都一样,所以也叫“大同异”。
比惠施更早的邓析子(可能比孔子的出生也要早一些)是名家学派创始人,他有一篇《转辞》:“世间悲哀喜乐,嗔怒忧愁,久惑於此。今转之,在己为哀,在他为悲;在己为乐,在他为喜。在己为嗔,在他为怒;在己为愁,在他为忧。在己若扶之与携,谢之与议。故之与古,诺之与已,相去千里也。”这里讲的是概念的流动性,惠施把邓析子流动概念的逻辑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他发展出来的是辩证逻辑。如果说形式逻辑是研究固定范畴的逻辑学说,那么辩证逻辑则是研究流动范畴的逻辑学说。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时仔细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惠施的辩证逻辑思想首先就体现在“辩同异”。晋人鲁胜在《墨辩注叙》中说:“同而有异,异而有同,是之谓辩同异。”鲁胜评议说:“荀卿、庄周等皆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这里所说的“其论”,就是惠施的“辩同异”。惠施的“辩同异”,揭示了矛盾同一性规律,这是辩证逻辑的一条基本规律。矛盾具有斗争性又具有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关系。
北宋张载也讲过矛盾的对立统一,“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从先秦名家(包括道家老子)发展起来的辩证思维、辩证逻辑,在中国一直延续,并且不断发展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