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022-05-30 10:48岳斌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9期
关键词:学法数学知识探究

岳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问题导学主要是通过设计情境化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借助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问题导学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问题导学法需要设计合理的问题

(一)问题要有较强的目的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因此问题的设计是第一位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科学合理性原则,要让问题充分体现知识的主要内容,而且问题要适宜于学生思维发展。二是问题要有层次性,能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三是体现出问题的功能性,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探究的价值。

(二)问题要有较强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凭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使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验相关联,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电影院座位排列问题,就电影票面上的信息与座位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知识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问题要有明显的递进性

针对数学知识,教师要通过设计层级问题,体现出知识学习的递进性,让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借助对问题的层层分析,巩固并理解所学知识,最终达到灵活运用新知识的学习目标。

比如,在教学“幂的乘方”内容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个问题:已知2m=2,则22m等于多少?这一问题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构建,后一部分则调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通过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探究能力。

二、问题导学法需要调动学生思维活动

(一)数学问题的产生方式

一般来说,数学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提出问题,二是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前置性问题设计,问题主要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主要设计两类问题:一是驱动型问题,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二是互动型问题,这类问题有较强的生成性特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成性知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思路。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对某方面知识的质疑而生成的问题,它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反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

一个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其教学价值很大,因此,教师必须在把握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数学思维、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数学问题的来源和解决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讲,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要借助教师的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的信息容量大,以结论性为主,对知识生成过程的思维活动介绍比较少,因此,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问题导学法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倡导学生积极提问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前提,在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模式下,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肯定学生的提问,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借助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二)鼓勵学生动手记录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学习效率的关键,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做好问题的分类、收集与记录,要有自己的错题本,让学生在不断的纠错探究中,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193)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学法数学知识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