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芸
历史学科内容涉及面广,每个时代都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工业、农业、交通、商贸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及演变。特别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事件、遗迹、建筑、陵墓、宗教、社会风物、音乐戏剧等,这些内容常常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形式存在,为研究当地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实物,大力开发本土人文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挖掘和研究,并应用到历史教学中,缩短历史教学与学生学习历史和体验历史之间的距离,增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生活化,将历史教学和学生身边的故事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认识先辈文明的足迹,感受脚下这片土地的伟大,进而增强信心,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活学历史,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效果。
一、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教学课程内容整合提升关系
历史教材浓缩了人类历史长河精华,体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体验存在巨大的时空距离,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平面媒介,抽象而零散,对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带来了障碍。而人文旅游资源具体、直观,呈现形式多样,载体丰富,学生随时随地都可即时感知和体验,如果充分挖掘本土人文旅游资源并与历史教材紧密联系,将学生身边的人文旅游资源融入历史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并展示我们当地博物馆收藏本土出土的青铜器以及制作青铜器整个过程的模拟雕塑,同时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现场参观,使学生感受到4000多年前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增强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将本土人文旅游资源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它直观、形象和具体的特点,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但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服务,而且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弥补历史教材中难以直观表达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
二、甘肃省平凉市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悠久的历史
甘肃省平凉市历史悠久,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东庄社的牛角沟遗址出土了人类头盖骨化石,据考古学家鉴定是20多岁女性的头盖骨,属于晚期智人,这一化石的出土,证明了距今5万年前的平凉就有了人类生存。平凉境内还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周代文物共存的遗址——瓦窑山遗址;西周、战国、西汉共存的墓葬区崇信县的刘家沟墓群;始建于金元时期处于华亭市河西建沟村的建沟石佛群等,这类古建筑、古陵墓、古庙宇等古遗址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种类丰富,这些人文旅游资源的挖掘和研究为历史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灵魂,成为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历史教材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二)丰富的文化内涵
平凉人文旅游资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境内有几乎涵盖了仰韶、齐家不同时期古遗文化址多处。有闻名中外的释迦牟尼佛舍利金银棺、世所罕见的青铜器、虎符、远古人类“泾川人”头盖骨化石等珍贵文物,有崆峒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静宁成记的伏羲文化、泾川西王母文化、灵台皇甫谧医学等著名的人文资源,有享誉全国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以及历史人文自然名胜100多处,有龙隐寺、平凉拱北寺、崆峒城隍庙、崆峒山问道宫、凌空塔、明宝塔、明代古墓群、明代《重修问道宫碑》、柳湖等文物古迹。
在平凉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历史名人与平凉结下不解之缘,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的主要军事活动就在甘肃平凉庄浪县境内,庄浪县卧龙乡赵山村至今保留着二人墓的石构件,身负奇才的赵时春出生于甘肃平凉,地方贤达有郑睿、红色阿訇蔡登霄等。
平凉革命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静宁县界石铺等地,留下了许多的历史遗存和革命英雄故事。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曾在这里安营扎寨,抗日将士高紫岳等曾在平凉大地上从事革命活动,为平凉留下了深厚的革命红色血脉和缅怀先烈的珍貴史料。
平凉还有许多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元宵灯会、各种庙会、武术、花儿山歌、秦腔、社火和春官赛等,这些都为本土人文旅游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三)自然风物与历史遗迹相融合
平凉的众多文物古迹大多与优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让枯燥生僻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有了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历史悠久的崆峒山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动人故事,如黄帝问道宫(轩辕谷)、秦皇汉武登临处、佛教建筑莲花寺、道教建筑真武殿等著名古迹。柳湖公园中姿态各异、老态龙钟的“左公柳”既是自然风物,又是历史名臣左宗棠坐镇陕甘、收复新疆的有力见证。西王母古文化的代表王母宫坐落在泾河南岸奇峻的回中山上,明代延恩寺塔与宝塔梁融为一体,这些都为平凉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如此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中,不但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灵魂,而且拓宽了学生视野,同时体现了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实现了我们的教育初衷。
三、本土人文旅游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深度应用,
为学生了解、掌握不同社会和不同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融入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在教学有关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时,学生在学习了希腊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和罗马万神庙的建筑风格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地宝塔公园中延恩寺塔外观照片和结构图片,让学生观察中国明朝佛教建筑风格,并与这两个古老国家的宗教建筑风格作比较,让学生明确同样是宗教建筑,由于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在历史的积淀中留下的人文旅游资源存在很大的差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在地方人文历史耳濡目染的熏陶中树立了保护地方历史遗产的意识。课后让学生利用周末参观崆峒山宗教建筑,实地亲身感悟东西方宗教建筑艺术风格差别,加深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本土人文旅游资源学习历史的习惯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本土人文旅游资源中挖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找到自己身边的历史,枯燥乏味的历史就会变得可触可感,把耳熟能详的身边故事和课本结合理解,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如在教学史前文化有关章节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名胜崆峒山上著名的“黄帝问道宫”,在“黄帝问道宫”现场向学生讲述轩辕黄帝三次登上崆峒山,向传说中的道教始祖广成子请教治国养生之术,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抽象的道教知识和华夏文明起源等知识点。也可以设计《黄帝问道》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对“远古的传说”这一课的内容就能深有体会、理解透彻、终生难忘。这样充分运用本土人文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既让学生了解了自己家乡的自然人文文化,又挖掘和感知了本地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悠久历史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三)利用本土人文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教学有关抗日战争的章节时,让学生采访平凉籍抗战老兵余新元等英雄人物,倾听英雄们讲述在中华民族危急时刻,他们那一代青年怎样与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生死搏斗,历经了14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使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投降书上签了字。通过这一采访使学生对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对抗日战争的性质、历史意义了然于心,并使学生深深感受到英雄就在自己身边,同时明确自己也是历史的主人,历史会赋予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带领学生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实物展,做到自己置身于历史,认识到学生生活中人文旅游资源就是鲜活的历史,我们可以随时触摸历史,感知历史。将本土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历史教学效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校配合支持,师生配合探讨,延伸历史课堂
(一)教师要积极钻研和挖掘本土人文旅游资源,有效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
历史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本土人文旅游资源分布点多、面广,形式多样。要将如此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合理、适时地和课堂融合,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深入钻研、掌握本土人文旅游资源蕴含的历史价值,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将历史教学相关的各方面知识渗透在历史教学中。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给学生“授之以渔”的方法。
(二)充分利用本土人文旅游资源,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各种人文旅游资源作为历史教学的参考资料,渗入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争取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支持
人文旅游资源大都分布在名山大川、文物古迹和社会文化场所,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进行历史教学,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走出学校,走进丰富的人文旅游胜地和博物馆。这不但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学校把旅游研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予以大力支持。也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支持,提供应有的人力、物力。学生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容易被家长误认为不務正业,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向家长解释说明本土人物旅游资源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从而得到家长的认可、理解和支持。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崆峒区人文旅游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07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