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单位: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
受访专家:刘存志
采编:鲁妮
刘存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岐黄学者。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励10项,制定行业标准4部,主编十四五全国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爱思唯尔2020和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针灸领域最知名十位学者。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第十二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担任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编委,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针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许多人看来,它古老而又神秘,用针扎在皮肤上就能治好病也让一些人感到神奇。它作为中医外治疗法的代表,传承至今,仍在临床施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有效性也不断被证实,而且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向世界推荐包括呼吸、消化、神经肌肉系统在内的43种针灸适应症。随着针灸疾病谱范围不断扩大,WHO于2002年将针灸的适应症扩大至107种,主要涉及肌肉骨骼疾病、胃肠病证等。如今,针灸已经被全球19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之初就被应用于临床,后又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针灸防病治病的机理有了更多认识。其中,针刺镇痛的机理被研究得最为深入,并且发展出了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刘存志说。
患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李飞化名对于针灸治疗关节疼痛颇有感触。他之前在张口和闭口时,关节都会有响声,“嘴张不开就算了,有时候还特别痛。前段时间痛得没办法了,我喝了一星期粥。有时候半夜疼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一直疼到天亮才会缓解一些。”然而,关节疼痛的治疗并不容易。李飞看了好几次医生,内服外抹的药都尝试过,但是始终没什么效果。后来,他听说针灸也许有用,便去医院做了一段时间的针灸,口腔关节的疼痛终于得到缓解。
针灸还能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治疗引起老年人慢性疼痛和残疾的膝骨关节炎,目前已有通过优化、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基于对16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刘存志团队全面优化了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方案。随后,他们在京津冀地区9家医院进行了480例患者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每周3次,为期8周的电针治疗可明显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且停止治疗后疗效可持续半年。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风湿病学会官方杂志Arthritis Rheumatol,这也是此刊首次发表针刺临床研究。
针灸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众多的实践中被证明,但是,长期以来,针灸的治疗效果仍缺少数据和证据支撑。刘存志团队的研究证实了针灸的治疗效果,并且证实了不同的针刺治疗频率对于疼痛治疗有着不同的效果。他们通过6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每周3次针刺治疗起效更快,可用于急性发作期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快速缓解;每周1次的针刺治疗可用于效果维持。基于此,他们构建了针刺治疗慢性疼痛发作—缓解不同阶段的针刺频次方案,并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官方杂志PAIN上。
针灸让人感到神秘的另一大原因在于针灸的作用机制不清晰,但近年来,针灸防病、治病的机理被逐渐揭示。在针灸镇痛方面,刘存志说:“针灸主要通过闸门控制、弥散性伤害抑制性控制和调控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等机制产生镇痛效应。”
在抗炎和调节胃肠动力方面,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发挥抗炎、调节胃肠动力等作用。腹部手术后,患者可能产生肠麻痹症状,肠麻痹引起的腹胀和腹痛一方面使患者难受,另一方面也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目前,肠麻痹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刘存志表示,针刺可促进术后肠麻痹患者排气/排便,缩短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不清限制了针刺在临床的推广应用。
劉存志团队根据中医针灸“合治内府”的传统理论,以术后肠麻痹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揭示了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改善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反应通路,为针灸疗法融入临床常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传统针刺疗法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该成果也入选了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随着针灸机理的探索和疗效的被证明,针灸治疗的理念与实践也逐渐走向国际。刘存志提出“针灸是一种复杂干预模式”的理念,强调针刺疗效评价应考虑多重因素——穴位特异性、腧穴配伍、针刺手法、机体状态、患者期望、得气性质以及留针时间等。这一理念被国外研究者作为临床试验注册方案的指导原则之一。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补充替代医学中心Fogarty S教授认为“这提示针刺疗效的产生不仅仅只是针刺本身,还有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美国学者Kluger BM提出针刺的综合效应包括针刺治疗的特异性效应(如针刺位置和操作技术等)、针刺程序的非特异性效应(如针灸医师的肢体接触、患者对自身的关注等)、试验本身相关的效应和经典的安慰效应,进一步丰富了针刺复杂干预模式这一理念,并引发了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
针灸治疗的国际合作研究也在不断被推进。一方面,这种国际合作以论坛交流、研讨的形式进行。2021的北京国际针灸学术论坛邀请了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日本东海大学、韩国韩医研究院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多位学者讨论针灸技法及针灸研究的科学问题。受邀在针灸科学转化医学论坛介绍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结果,对促进国际针灸临床实践,针灸纳入主流医学的临床指南和医疗保险都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这种国际合作也体现在合作研究,共同发表论文上。刘存志团队和国外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发表了20多篇高水平论 文 。
针灸走向国际的同时,也在不断走向未来。针灸和新型技术结合,使传统针灸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更好地惠及患者。将传统针灸针与新型等离子技术结合,并将超声振荡和载药技术同时附加于针灸针,刘存志团队研发出一种等离子辅助载药针灸针。这种针灸针可用于皮肤病治疗,大幅提高治愈率。
此外,针灸与其他干预方式一样,只有达到足够的刺激量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常规的针灸治疗需要患者频繁前往针灸门诊通过医生操作才能完成治疗,尤其对于慢病人群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也导致了针灸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患者依从性较差,难以坚持长时间治疗的现 象。
早在五六年前,刘存志就察觉到患者受到这一“麻烦”的困扰,团队“和华佗(鱼跃)公司合作软件开发,在他们原有智能手机操控刺激仪的基础上开发模块,医生能通过手机对患者实施远程管理,充分发挥针刺的简、便、廉特点”。团队开展了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治疗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通过120例患者的研究发现,12周的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生活方式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收缩压,提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是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患者的一个潜在辅助治疗选择。团队还招募了16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进行更深入的研 究。
在多年的研究中,刘存志团队还发现针对认知相关疾病的治疗需选取头部穴位。但由于头发遮挡的问题,现有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器无法实现对百会等头部穴位的有效刺激。因此,“我们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发了创新型免粘式经皮穴位电刺激。目前,经过几轮样机的试用、讨论,该设备作为创新医疗器械等待审批。”刘存志说。
除了和新型技术结合,针灸走向未来还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青年人才。刘存志表示,目前,如何在传承古籍、名家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和发扬针灸是如今针灸所面对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將“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六大任务之一,指出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动力和保障。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应让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理论体系,培养中医基本理论思维。在此基础上,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如信息学、神经科学、工学等,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最后,考虑针灸国际化的特点,鼓励青年人才的国际访学和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