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创建纪实

2022-05-30 10:48:04张红樱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垃圾居民分类

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的创建,是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贯彻实施的深化,也是对北京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果的巩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头作用,充分展现了多方共治、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毅力。自2020年9月以来,全市共创建8批、1693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其经验做法有共性、有特色。

一、党建引领、党员带头是强大根基

“把推进社区垃圾分类作为党员‘双报到的首要工作、重要内容。”在推进示范小区(村)创建工作中,发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向社区(村)全体党员发出了“垃圾分类党员先行”倡议,号召党员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传播者和监督者;积极参与社区桶站值守、周末大扫除活动,策划组织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用切实行动诠释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和责任义务。

海淀区苏家坨镇车耳营村依托“三会一课”,将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整治、创卫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发动党员、村民、志愿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增强村民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带动家庭成员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推动村域环境全面改善。

海淀区万寿路甲15号中联部小区党支部发动党员带头轮值,做垃圾分类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感召和影响身边人参与垃圾分类,突破“五重门”,即小区门、楼道门、电梯门、家门、心门,党员不怕跑断腿、磨破嘴,从挨家挨户宣传,到包楼包户做工作,带动了物业、居民同频共振。

东城区广渠门南滨河路1号院通过小区居民微信群收集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建议,发扬离退休公安老同志工作认真负责的优良传统,及时对乱丢乱放垃圾行为进行曝光,督促居民自觉形成“以做好分类为荣,以乱丢垃圾为耻”的良好氛围。

二、多元参与、多方共治是共同趋势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多方参与,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人人有责”,是所有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的共识。

海淀区建设部社区“1+6+N”垃圾分类工作模式被多家媒体报道。“1”是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发挥社区党建协调分会作用,22家成员单位齐心发力,做到同宣传、同动员、同落实。“6”包括街道相关部门、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环保企业、社会组织和公益基金会,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闭环联动。其中社会组织负责对垃圾分类指导员进行心理赋能,到桶前精准指导,组织志愿者去环保企业实地参观,深化对“垃圾分类引领新时尚”的认知。“N”是社区全体居民主动而为。目前,建设部社区厨余垃圾自主分出率达到81.6%,“一袋式”上门回收率达到59.6%。

东城区新世界家园社区组建“常青树”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采取“四员工作法”,即:小教员、广播员、直播员、联播员,广泛动员社区工作者、党员、物业公司员工和辖区单位员工等多元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分类入户宣传率100%、居民知晓率100%、居民参与率100%、小区居民的正确投放率增长到80%以上。

房山区东风街道东里社区有“四支队伍”——党员队伍、网格员队伍、文体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各有侧重又密切协同,通过“五个步骤”——即通过家庭、楼门、楼宇、网格、社区逐步完善,逐级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全覆盖。逐步引导各个家庭成为能分好分对、定时定点投放“绿色家庭”,到整个楼门成为“绿色楼门”,再逐步实现“绿色楼宇”“绿色网格”,从而实现“绿色社区”的目标。

三、民主法治、刚柔相济是重要抓手

加大普法进社区力度,促进居民知法守法,广泛听取民意,解决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这是示范小区(村)的普遍做法。

东城区永外街道积极谋划、主动出击,天天家园小区等示范小区的垃圾分类普法监督员,均佩戴、穿着统一身份标识的胸卡、工作服、马甲,持证上岗,在“一宣、二指、三监、四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青院社区是学校型社区,把开展垃圾分类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大中小学学生、团员、青少年志愿者开展宣传推广、互动体验、协助分类,成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

海淀区柳浪家园小区,以社区会客议事厅为平台,召开“垃圾分类我先行、美好生活共缔造”主题议事会,通过文明议事、民主协商,共同探索小区垃圾分类新路径。

四、人工智能、大数据是巨大助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VR技术等现代科技,在垃圾分类领域也找到了应用场景,成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的亮点,为提高垃圾分类管理水平赋能助力。

海淀区东升镇利用辖区科技优势,在观景园小区,11处固定桶站实现AI智能化桶站设备设施全覆盖,对固定桶站投放情况进行全天候引导、监督、统计。当居民走进桶站监控识别区,桶站会开启语音智能提醒居民正确分类。居民刷卡或扫码后,智能开盖设备可将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自动打开,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居民IC卡与楼门号彼此关联,垃圾分类数据到户,设备自动识别厨余垃圾分出质量,居民正确投放后即可获得积分,并在社区组织的活动中兑换各类礼品,有效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如果居民没有破袋投放或将垃圾扔在桶外,系统识别后,会根据违规类型现场提示居民正确投放,同时自动录制违规投放视频。

经济开发区发挥互联网资源优势,强化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金地格林小镇社区借助京东平台大数据分析功能,强化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反馈、精准施策。为实现社区垃圾分类效果不反弹,利用并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将分类先锋队、双报到志愿服务队、蓝马甲巡查队编入网格,设岗定责,做到垃圾分类常态化。

高科技也走进了农村。大兴区狼东村建起了一座集投放监管、语音提示、分类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型分类驿站,智能系统把常见的塑料瓶、纸壳、金属等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化分类,投放时感应系统会对其进行称重和计数,并实时计算收益获得积分。積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兑换形式有线上和线下两种,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驿站垃圾分类设施,登录方式除了扫一扫、手机号登录,还设置了人脸识别和刷卡方式,解决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

五、宣传动员、永不落幕是制胜法宝

垃圾分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动态性、反复性的工作,良好习惯的养成、文明素质的提升,需要长期坚持和时间积淀,需要不断加强群众的参与感和自觉性。

东城区崇文门西大街社区利用街道“绿色小屋”,在牢固树立垃圾分类理念的同时,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举办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游戏发动社区青少年,有效调动青少年的垃圾分类积极性。运用多种渠道、创新宣传模式,利用环保器具组装、DIY自制环保袋、VR视频高科技互动等丰富多彩的体验内容,多方位、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地打造一套集老、中、青、少,线上、线下,真实、虚拟多途径的垃圾分类宣传模式。

昌平区昌艺园社区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活动,吸引社区居民来上手工艺术课。居民带着家中的废旧物品,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废旧的物品制作成工艺品,变废为宝。在活动中,老师不仅指导社区居民完成了废物利用,还给居民们讲解了各种垃圾的分类方法。通过这种活动,居民不仅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还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

海淀区柳浪家园注重趣味宣传,用好“线上+线下”两条线,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让分类知识生动起来。线上“垃圾分类小课堂”每周开讲。在5~7分钟的短视频中,用动画形式讲解什么是垃圾分类、为什么要开展垃圾分类、如何在家制作酵素等趣味知识,深入浅出、逐步细化,每期视频都让居民“收获满满”。线下“趣味”游园边玩边学。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现场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游戏环节,居民在“打卡通关”的过程中巩固了垃圾分类知识,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也更加高涨。

2022年5月1日前,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总数将达到2000个。相信随着示范小区(村)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将成为当之无愧的绿色力量,成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的生动实践。

作者简介:

张红樱(1973—),女,陕西紫阳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研究室二级调研员,研究方向:城市治理、城市文化。

猜你喜欢
垃圾居民分类
石器时代的居民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石器时代的居民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6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