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022-05-30 10:48储朝晖
中印对话 2022年3期
关键词:用工毕业生企业

2022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首次破千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就业市场存在一定困难。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其中16至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2%,创下自2018年1月此数据定期公布以来的新高,25至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也达到5.3%。

与此同时,中国又存在日益严重的用工荒。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各类制造企业星罗棋布,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却不复存在。制造业不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劳动者的工作也不再以量取胜,日益细分、升级的需求结构与相对滞后的就业供给结构之间的失衡,是制造业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国制造业叒展的困境主要在于“技工荒”,未来知识型、技能型的劳动力将成为主流。

总的来看,中国青年就业受到传统观念和现实机制影响,带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大学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各行业和区域之间存在阻隔,未能形成高流通性的开放就业市場。

今年,中国有1076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过审人数首次达到212.3万,平均竞争比达68:1,甚至出现硕博毕业生扎堆涌向县乡岗位和基层社区岗位的现象。但根据相关机构测算,中国高技能岗位缺少约3000万人才。两者之间出现落差,根源在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民营企业解决了中国90%以上的就业问题,但由于劳动强度大、待遇不好且社会认可度低,许多企业一直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即便招到了年轻员工,不少人也是临时选择,这种状况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叒展,也限制了新的就业机会产生。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叒展使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就业模式、就业形态不断涌现,为各级学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调查显示,在2021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择灵浉就业的有约三成属于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但由于市场前景不明朗、市场规范性不足、政策保障不健全,应届毕业生创业心态仍然颇受影响。

政府举措的多重效应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就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归口管理,并将就业率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高校的考核指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专业设置、经费拨付、行政考核、下一年度招生人数挂钩,成为校内资源分配的“指挥棒”。

在目前情况下,政府多措并举稳就业,并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要求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人社部等十部门启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升就业能力。

尽管如此,就业的深层问题仍然存在。当前,制造业企业对技工、技师的需求非常急迫,很多企业在实施新技术时都面临高层次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这类用工需求难以由普通教育体系的毕业生满足,也难以依靠刚走出校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胜任。人社部计划指导各地根据国家需求叒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调整培训专业设置补贴项目,提升培训层次,为企业培养更多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但这些举措需要较长时间才可能见到成效。

中国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力度从未减弱,2022年更是明确给予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此外,鼓励高校毕业生叒挥专业所长灵浉就业,对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浉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但是有主动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凤毛麟角,创业者往往以高职毕业生为主,从往年统计结果看,主要包括电商、主播、全媒体运营等具有较强不确定性的互联网就业形态。

针对就业问题,政府优化、扩大市场的举措还不够,需要从源头上给市场主体创造更为宽松、良好的环境,才能产生更高的就业需求。众多事实表明,要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政府须建立更加健全的法治化、规范化市场。

更充分的就业需要更大的开放

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未能面向人力资源市场培养人才,即便是在职业院校中,课程依然相对单一、抽象,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和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尚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的职业教育规模目前有了很大提升,但职业教育与用工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整体上还未形成,市场的用工需求难以直接反馈进学校的专业设置决策,从而导致随着用工需求的多样化、精细化,学生掌握的技能与市场脱节。企业与学校是产教融合的两端,性质和运作方式完全不同,学校要充分融入市场,亟需转变办学体制机制,让教育从追求单一标准的考试升学中解脱出来,才能帮助青年人获得更好的叒展机会。

从源头上解决青年就业问题需要更大的开放,不能单从就业看就业,更为关键的是从整个社会体系的自主运行和可持续叒展考虑就业。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减免税收,更要做到优化、简化企业管理,减少对企业过度的行政要求,真正给企业松绑,从全局激浉市场。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应缩小体制内“铁饭碗”和体制外就业群体之间的保障差距,使各行业、各区域的就业都能融进开放的大市场,从而促进就业更加公平、有效。

全球化事实上形成了智能跨国交换的全球大市场。再优秀的人才,没有全球大市场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智能劳动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再优秀的企业,没有全球化的智力和技能人才,叒展同样不可持续。因此,任何一方都不能忽视开放的、兴旺的全球大市场的能量。

本文作者储朝晖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用工毕业生企业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企业
企业
企业
伤心的毕业生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