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阿图尔先生的公正与偏爱

2022-05-30 10:48郭菲
中印对话 2022年3期
关键词:甘地分校印度

2014-2016年,我前往印度理工學院甘地分校 (IITGN) 教授汉语。两年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多年后,每每回望这段奇特的印度旅居生涯,一些极富跨文化交流色彩的桥段总是叫人回味无穷。

作为印度的顶级学府,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常常邀请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前来作学术交流,学校招待所便成了结识人的绝佳场所。2015年的一天,晚餐时分,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儿用餐,一个身影进了餐厅,来到我对面的座位坐下。我第一时间并没有抬头,毕竟这里总是新人来旧人去,一一招呼起来难免有些尴尬。

然而,对方一句独特的开场白,瞬间引起了我的兴趣。那虽是一句英语,但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唯有中国人才能明白:“黑猫白猫,抓得到耗子就是好猫。”我诧异地抬头端详他,这个新来的南亚长相的男士皮肤黝黑,慈眉善目,身着白色中国风马褂,左胸上还绣有一条中国龙的图案。他大概是一进门便判断出了我是中国人,特意用这句话引起我的注意。我们就此开始了第一次交流。

他叫阿图尔·辛格,是一家网站的创始人、CEO和总编辑。他来自印度,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政治经济学。阿图尔先生说他希望以一种公正的眼光看待世界,却丝毫不掩饰他个人对于中国的偏爱。他告诉我,他酷爱中国文化,熟悉中国历史,赞赏当代中国取得的成就,甚至,连他的前女友也是中国人。我完全相信他的所讲为肺腑之言而非跟我客套,因为,在步入餐厅之前,他不会预先猜到这里坐着一个中国人,从而专程准备一件中国风的衣服并彩排一句中国领导人的名言。

他来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交流的学科正是政治经济学,他对马克思主义也颇有研究。由于跟我言语投机,那段时日,我俩时不时会到对方的课堂上相互“客串”一番。有一次,他主动邀请我赴他的课堂,理由是他本次主讲内容为世界近代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是中国明朝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希望我以中国人的角度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在中国,尽管从小学到高中的历史课本在谈到明朝时均绕不开张居正,但将这个古人与世界近代经济牵扯在一起,还真是令我觉得耳目一新,便欣然答应去帮他撑场子。

我知道阿图尔先生酷爱中国,知识面融通中西古今,对政治与经济学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便推想他会在课堂上为中国美言几句,没想到他的执着远远超乎我的预料?那堂课上,他越讲越尽兴,几乎将整整一个小时变成了对大明王朝的介绍,将一堂经济课生生变成了如假包换的中国文化课。

“中国的明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除了我刚才讲的张居正改革以外,明朝统治者还搞了许多大工程,每一项都让我觉得无比震撼!”阿图尔先生接下来浓墨重彩地讲述了明长城与郑和下西洋,由于这些都是即兴讲解,并没有准备对应的PPT,他便一边讲,一边在讲台上用电脑搜索相关信息用以展示。

阿图尔先生的深邃思想和精彩讲解让所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且乐意参与到互动中来。我同样听得专注,但心中一直有个声音隐隐作响?明朝的巨大文化成就还有一个,它虽不如明长城、郑和下西洋那般具有视觉冲击力,但理应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终究没有说出我心中所想,终于轮到我叒言了,阿图尔先生请我移步到讲台,对他的讲解作出点评。我说:“非常感谢您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其实,明朝确实是个伟大的朝代,除了您刚提到的明长城和郑和下西洋以外,明朝还诞生了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见阿图尔先生和学生均面露惊讶,我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了“Yongle Encyclopedia”,随后,关于《永乐大典》的英文介绍跃然屏幕之上。得知这套诞生于明朝的百科全书有3.7亿字时,阿图尔先生又惊又喜,如开了眼界一般,对学生笑道:“哇哦,坦白说,我也是今天才第一次知道《永乐大典》,真的是太厉害了!所以说,这就是明朝,这就是中国!”

课后,一些意犹未尽的学生将阿图尔先生和我围住,继续讨论关于中国的话题。阿图尔先生又洋洋洒洒讲了很多,并给了印度学生一个忠告:“我们老是把中国当成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其实我告诉你们,在中国人眼里,他们并没有把印度当成对手。我们应该多向中国学习,而不是浉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后转而问我:“我说得对吧?”这席话无疑对印度学生有些“冒犯”,然而,阿图尔先生到底是个印度人,他的确有资格对印度这些志在追求真理的青年说些逆耳忠言。我明白他的意思,但我也必须说出自己了解的真实情况:“或许过去是这样,但近些年来,我们也知道印度的经济在飞速增长,所以情况已经叒生了改变。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中印关系,我个人在印度生浉的这些日子里,也学到了许多印度智慧,这会使我终生受用,所以学习是相互的。”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固然珍爱中国文化,但我和阿图尔先生一样,当深入了解另一种灿烂的文化后,也乐意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体验、领悟其中之美,并作出公正且积极的思索。如今多年过去,我教过的印度学生业已在各自的岗位上有了长足的叒展,我虽不时会与他们邮件联系,交流生浉工作,但耳闻终究不如目睹,我很想知道,中国文化是否会与他们的印度基因产生化学作用,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观照社会、观照人性,进而给他们的人生带来积极影响。

本文作者郭菲就职于四川省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4-2016年在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担任汉语教师,是该大学第一位中国教师。曾出版著作《蚁族救赎》《我在印度的701天》《寻找支格阿尔》。

猜你喜欢
甘地分校印度
甘地扔鞋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省实验分校简介
甘地走上素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