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课堂的困境与突破

2022-05-30 05:02吴瑶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1期
关键词:课件中职英语教学

吴瑶

一、引言

实践与应用是学习的目的,英语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慕课”“微课”等教育新理念的迅猛发展,希沃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辅助教学也渐渐来到了各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的英语课堂。在这些新的媒体模式的影响下,教师探索了更多更新的教学方式,建立了一种新型视、听、说相结合的多元化教育理念,体现了新时代中职英语教学理念的要求,挖掘网络资源,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语言交流中。但是如果多媒体课件设计或应用不好,就可能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英语教师只有重视这些,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一次失败案例的反思

去年,我在一堂英语公开课上讲授中职英语教材英语第一册第2单元A Different School的教学片段时,教学内容板块为Welcome to the unit,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在导入环节,本人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了几张学校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照片。因为有了新媒体,我还拍摄并剪辑了一段校园小视频,使上课内容图文声并茂,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这也给了我很大的积极性,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都根据我的预设逐步进行。然而在导入后开始讨论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T: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 now?

S: Boring.

T: Well,any others?

S: Want to sleep.

T: OK. Any different ideas?

(擔心学生不会表达,或者思维偏离我预设的轨道,我把学生往我之前设定好的那页PPT引导,完全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感受。)

S:Tired.(我无奈地笑了一下,挥手让他坐下了。)

学生的回答都不是我要的答案,我突然不知所措,害怕冷场,我赶紧自己点击鼠标,页面显示It is interesting and full of discovery.学生才意识到我的真正意图。然而,就因为急于想呈现我预先设计的内容,顺利进行下一个教学步骤,我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语言回应,必然使本来就对英语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更加缺乏自信。为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懊悔,让我对新媒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三、新媒体介入英语教学的时机

(一)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更贴近生活

语言的学习要在情境中得到升华。而新媒体的运用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创设虚拟情境,了解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这样有利于拉近语言和现实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英语交流,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

比如,在讲授中职英语教材英语第五册第5单元Reading:Conflict in the Workplace时,我播放一个外国公司的视频后,设置一张会议室布局的背景,让几个学生坐在桌前“开会”,模拟开会情景,让学生表达各部门的问题,解决各部门之间的矛盾。课堂展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交际、合作能力,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展示。

还有一次,学生学习第四册第6单元Wheres Your Recycling Box?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两组照片:第一组,绿色的森林→人类砍伐树木→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森林变成沙漠。第二组,绿色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干旱→草地变成了沙漠。书上的图加上这两组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慨万千,对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还可以根据图片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教育。新媒体创设的这种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英语。

(二)打破“笔+嘴巴”传统模式,使教学突出重点,抽象问题形象化

课堂上那短短的几十分钟,教师完全依靠“笔+嘴巴”的“灌输”的话,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一缺陷恰恰可以运用新媒体教学进行填补。而且教学环节和传授也就比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要快得多,课堂的节奏比较紧凑,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根据我自己的实践,通过新媒体教学手段设计有效的教学课件,能够节省一些课堂时间,而且知识的输入量比较大,学生在上英语课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一些语言知识,还可以多了解语言以外的文化知识,使课堂更加生动真实,实现“寓教于乐”“情感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另外,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是否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新媒体教学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困难问题容易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

(三)化难为易,使抽象的知识更为直观

新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变难为易,使学生很快地掌握语言知识,并且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高频考点be used to doing,used to do,be used to do这三个短语,学生总是区分不开。通过动画软件,把句型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就使学生清楚地把三个短语区分开了。在英语中还有许多容易混淆的词语,要想让学生很快地将它们区分开,我们就可以运用新媒体,让学生联系实际,在情境中理解语言的用法,并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遣词造句。

(四)更新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展示评价量表

新媒体技术应用于中职英语教学,对中职英语教师来说,有好处也有难处。但教师应该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完善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新媒体技术,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在完成相同内容的情况下大大节省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只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并及时完善学生展示评价量表。我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学生展示评价表。

四、新媒体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新媒体技术教学的应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一门需要精心研究的艺术。若是运用得好,一定能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如果只重形式而未能充分利用,或许就是画蛇添足,其效果还不及传统的教学手段。因此,以下就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新媒体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一)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即使进入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也只是一个工具,它的作用只是辅助教师教学,只能起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服务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不能被它取代。而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时尚,虽然知识之间环环相扣,但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高,整堂课其实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导演的,没有对学生实际情况的预设,课堂缺乏真实性,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更好的发挥,缺少灵活性,最后自己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二)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新媒体使那些长期困扰教师的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但是它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注意。新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声音和动画,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精神不是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而是被漂亮的界面所吸引,导致喧宾夺主,表面上看,课堂热闹非凡,实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忽略了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在课件中增加了大量的卡通、音效和动画,在课堂上“博得”学生的一陣阵欢笑,课堂氛围活跃非常。但是,我在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时,发现学生其实只觉得课件上的素材生动有趣,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授课内容本身上,课后才发现这堂课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学习效果。这样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只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违背了新媒体运用的初衷。

(三)教师多媒体教学技能滞后

由于新媒体出现故障或教师操作不当,整堂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还有些教师在讲课中处理不好与多媒体的关系,要么先画面后讲解,要么只顾讲忘了换,造成讲解内容与课件画面的不同步。一堂课下来,仿佛是老师在给学生“放电影”,自己只是对“电影”进行“解说”。

五、新媒体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建议

(一)给新媒体课件一个恰当的出现时机

在中职英语课堂上,并不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课件的辅助,恰当地运用新媒体,恰当地选择新媒体课件出现的时机,要让课件画龙点睛。

(二)努力提高新媒体教学的操作技巧

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多向计算机老师学习,自己研究,努力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操作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新媒体对英语教学的辅助、服务功能。平时备课时,不仅要备多媒体课件和程序,还要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操作要领,上课前反复调试,确保万无一失。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媒体真正服务课堂,服务教学,服务老师,服务学生。

(三)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

新媒体教学中,教师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不管将来的多媒体科技繁荣到何种地步,教师的光芒在三尺讲台上应该永远不会也不能被淹没。因此,先要弄明白以下问题: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使用新媒体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课堂上通过新媒体呈现出来的图片、文字、视频能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还需要配合哪些传统的教学手段?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设计。在教学时处理好新媒体与白板笔、普通教学用具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要有适当的课堂讲解、板书、师生交互和学习反思过程。

六、结语

新媒体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也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只有恰当地运用新媒体教学手段,尊重中职英语教学规律,才能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课件中职英语教学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