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明起源,品良渚风物

2022-05-30 04:29黄曦洪
江西画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良渚博物院宫殿

黄曦洪

世界遗产,文明圣地

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明,有着“中华文明圣地”之称。它与同时代的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并存于世。但是,因为消失得太久,也因为被认识得太晚,它对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性,一度被忽略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对中华文明的探索、深耕与弘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是五千年文明代代相传的文明火种,是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也为越来越丰富的现代生活寻找到通往传统记忆的密钥。

2022年7月6日,是第三个“杭州良渚日”。

6月11日至12日,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主办,浙江画报社承办的“看文明起源,品良渚风物”全国知名摄影家走良渚主题摄影采风活动顺利举办。摄影家们走良渚,用镜头丈量这方土地的风貌人文,与千年文明进行时空对话。

宏大古城,等级初现

6月11日,摄影家一行来到良渚古城遗址,这座沉睡了5000多年的城,如今伴随着其精美的玉器、恢弘的城池、鲜明的社会等级制度、山水城池交融的生态环境,正与现代文明不断交织,成为全球访客体验和感悟“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场所。

良渚古城遗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南北长1910米、东西宽1770米,由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和外围郊区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规模极为宏大。其中,良渚古城的核心区面积为800万平方米,可分三重,最中心为莫角山宫殿区,其西侧的南北向高垄上,分布着反山王陵等高等贵族墓地。宫殿区和王陵区又被城墙和外郭环绕,堆筑高度也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形成类似后世都城的宫城、内城、外郭的三重结构体系。除南城墙无外城河,其余三面城墙均有内外城河,共发现8座水城门,四面城墙各2座,古城内外河道纵横,形成水城的布局特点。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还分布著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与天文观象测年有关的瑶山、汇观山祭坛及权贵墓地。古城外围,还存在着广阔的郊区。

莫角山宫殿区位于古城的正中心。它是一处人工营建的长方形土台,呈长方形覆斗状,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450米,相对高9—15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上分布有三座宫殿台基(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整个宫殿区堆筑土方量达211万立方米,堪称中国最早的“紫禁城”。近年来,在大莫角山及莫角山顶面平台上发现成排分布的大型土台房基,专家推测这是当时国王和贵族居住的“宫殿”。

紧邻莫角山宫殿遗址西北角为发掘出11座良渚大墓的反山王陵遗址,其中反山M12是目前所知中国史前时代规格最高的墓葬,出土了玉琮王、玉钺王等重要文物,推测这是一位良渚王者的墓葬。

在良渚古城的外围,分布着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郑村、高村、卞家山及东杨家村、西杨家村等长条形高地,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宽30—60米,人工堆筑高1—3米,这些长条形遗址断续相接,基本形成外郭城的形态,合围面积达800万平方米。

收藏文明,延续文化

6月12日,摄影家一行来到良渚博物院及其外围美丽洲公园。良渚博物院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承担着传承、发扬良渚文化的使命。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视察良渚博物院时作出“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设成为良渚文化的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的重要指示,为良渚博物院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良渚博物院紧紧围绕总书记对良渚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为契机,以讲述好、传播好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良渚故事为主业,突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思想内涵,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

良渚博物院将展览主题定为“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良渚文化的文化面貌和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延绵不断”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院内共展出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600多件(组)。为了更好地展示文物,博物院创新陈列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传播方式多元化,将博物馆传统展示与数字化展示等手段相结合,大型油画、场景复原、数字多媒体与3D打印、AR等新技术相结合,强化观众在实体文物中的参观感受,扩展了博物馆的有限展示空间,围绕“考古新成果”“文物新整合”“展示新风格”“技术新应用”“陈列新组合”“文创新空间”等六个“新”,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数字化的展示服务。

猜你喜欢
良渚博物院宫殿
博物院寻兔记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神秘宫殿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记忆宫殿
“玉”见良渚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