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戏剧艺术领域可谓百花齐放。恰逢建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歌剧《周恩来》、舞剧《铁人》《秀水泱泱》、音乐剧《血色湘江》《在远方》《致青春》等一众佳作相继登陆剧场舞台。视角贯穿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人民群众从推翻“三座大山”到走向新生活的风雨历程,融记忆、伤感、怀念、激动于一身,彰显浓烈的民族情感。其中,由张继刚执导的《致青春》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青年援助柳州工业建设的史实为蓝本,回溯那段难忘的历史,将青年人的热血和情怀淋漓尽致地通过音乐剧的形式唯美呈现。这部音乐剧除了题材新颖、创作精良、内容考究,还在创作设计中独辟蹊径。除了常规的“剧场版”制作,主创团队还依托柳州工业博物馆五号车间的厂房旧貌搭建“车间版”舞台,以实景重现六十余年前的时光荏苒,使观众在沉浸式的观赏环境中设身处地地融入戏剧空间,在耳目一新之余,也见证着柳州工业文化的卓著成就。
一、兼具写实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戏剧内容编创
近年来,中国戏剧创作呈现出“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各省市地区艺术院团紧紧依托本地的文化历史资源,形成具有“地方志”特色的创作表达,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高潮迭起。比如歌剧《松毛岭之恋》中的闽西客家文化、歌剧《沂蒙山》呈现的齐鲁精神、舞剧《醒·狮》中的三元里抗敌历史等,均将地域文化与名人轶事合二为一,打造出优秀的艺术精品。音乐剧《致青春》在前期媒体宣传过程中,将作品称之为“中国首部工业援建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在国内歌剧创作题材细分的趋势下,显然这样的主题与文化内涵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作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广州市委、市政府共同出品,并立项为“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致青春》生动刻画出广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卓绝的工业化进程,并致敬那一辈为柳州工业腾飞奉献美好青春的青年人。
广西柳州是中国南部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有山有水,还有美丽的紫荆花。市中心的柳侯祠和驾鹤山下的驾鹤书院代表了这里曾经拥有的厚重文化历史。而在历经千年的开发与奋斗之后,这里拔地而起的“柳工”和“柳钢”,成为柳州人无比荣耀的工业品牌。导演张继刚与主创团队通过多次的实地采风与探访,最终确定了这部音乐剧作品的主题与内容脉络,并以“致青春”这一浪漫且最为恰当的名称为作品命名。作为一部当代音乐剧新作,如何表现人文气息和主旋律精神,如何呈现丰富且打动人心的人物情感,如何与观众的欣赏审美之间产生共鸣,这显然是最为重要也最具挑战性的。为此,编剧在几易其稿之后,最终将援建主线和情感支线凝聚在一处,合力呈现预设的剧情与文化意蕴。
援建主线在整部作品中处于核心地位,编剧通过与实景场地环境的珠联璧合,具有写实性地叙述着尘封已久的往事。男主角耿大可同一众热血青年,以技术人才的身份响应党中央援建广西工业的号召,从上海坐火车来到了陌生的新环境。他们并没有因为广西与上海的巨大生活境遇差异而退缩,而是以满腔热忱和坚定的使命感扎根柳州。在援助工业建设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无论是设备落后或产能匮乏,他们总能凭借坚强的意志力披荆斩棘,用双手和智慧克服各种困难。作为戏剧矛盾冲突的一部分,在援建过程中厂房遇到了洪水侵袭、意外火灾等突如其来的事件。同样是因为有着人定胜天的决心,最终化险为夷。随着剧情的延伸,观众看到了廠房设备的旧貌换新颜,看到了生产工艺和效率的显著提升,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建设队伍,那种朝气蓬勃的青春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贯穿渗透。作为一部具有商业属性的音乐剧作品,票房成绩与公众口碑密不可分。为使主线剧情“好看”,避免平铺直叙的程式化结构,在剧情编创中,编剧刻意采用了多种具有特殊效果的文学笔法。比如:作品以车间书记按动老式的开工电铃来拉开帷幕,开门见山地使观众立即沉浸于实景空间中;剧情开篇以退休后的耿大可重回老车间回忆往昔时光为线索,由第一人称视角倒叙穿越回五十多年前的青葱岁月,带入感真实且具有人文气息;在纵向的时间线索中,编剧精准控制节奏,避免剧情的拖沓,将生产场景、困难解决、时代变迁等掷地有声地表现出来,文化符号鲜明,便于观众的心领神会。
情感支线是当代戏剧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创的《英·雄》《红船往事》《拉贝日记》等作品中,复杂的情感线索极大促进了戏剧的浪漫主义空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音乐剧《致青春》从标题来看,显然除了热血,还有青春时懵懂的情感和“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思绪。剧中,耿大可与佟家玲、柳飞燕之间的情感纠葛是这条情感支线的核心构架。前有耿大可与佟家玲车站洒泪分别之后的天各一方,只能靠无数封信件来表达溢于言表的想念。在戏剧进程中,编剧借用电影中常见的“蒙太奇”手法,采用平行时空并立的方式,呈现柳州与上海两地分别者的彷徨与焦虑。后有耿大可与苗寨姑娘柳飞燕的日久生情,喜结连理。但在婚礼之后佟家玲的突然而至,将情感线索的矛盾激化。直到戏剧后半段,柳飞燕离世前的书信才将矛盾完美化解。曾经的有情人在半个世纪之后的重逢,是造化弄人,也是奉献者应有的圆满人生。
整部作品的戏剧线条流畅,节奏掌控得当。作为一部具有主旋律风格和励志精神的音乐剧作品,处处洋溢着青春、奋进、阳光与正能量。剧本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二元对立式”书写方式,结合史实和戏剧主题精心设计并沿着“一元独立式”的解构手法,以独焦、变焦、全景等远近不同的文学镜头感,管窥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付出与收获,激励着当代青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融入丰沛情感的舞蹈与歌唱表演
从音乐剧的基本概念来看,是一种趋于现代化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在其要素构成方面,舞蹈与歌唱居于核心地位。相对于古典歌剧和舞剧的雍容华贵、庄重典雅,音乐剧更具有时代新风貌,注重青春活力的彰显和新艺术元素的融入。21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剧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尤其在现当代都市文化题材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题材视角和编创手法。而对于舞蹈和歌唱元素的打造,也添加了许多新鲜靓丽的创意效果。音乐剧《致青春》力邀张继刚执导,并有国内多位知名主创和演员加盟,在听觉和视觉层面力求打造一场具有年代感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饕餮盛宴。
舞蹈编创方面,出身于舞蹈编导的张继刚多年来打造出无数经典之作,他所编创的舞蹈《千手观音》《一个扭秧歌的人》、舞剧《一把酸枣》《野斑马》、舞蹈史诗《黄河》等,在国内外斩获无数大奖,广受业界和社会舆论好评。对于舞蹈语言无与伦比的表达能力和对舞台环境成熟的调度驾驭经验,使其在音乐剧《致青春》中游刃有余,在舞台上营造出曼妙的艺术空间。群舞在音乐剧舞蹈编创中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它能够渲染出特定的场景气氛,对剧情的表达有着极为强劲的烘托能力。音乐剧的进程中,群舞的身影随处可见:形容柳州工厂艰苦工作环境的男子群舞;“耿大可”们刚刚来到工厂时换上工装,迎接新工作时热情洋溢的群舞;历经磨难与辉煌之后,耿大可与工友获得荣誉称号时融叙事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群舞等,均在重要的戏剧节点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功能。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苗女出嫁舞”和“抗洪舞”两段群舞。前者出现在耿大可与柳飞燕的婚礼上。二十余位舞者身着苗族盛装,手持红色的油纸伞,在苗族特有的木鼓节奏和芦笙音乐旋律映衬下,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作为从苗族文化仪式舞蹈转变而来的舞蹈元素,弱化了跳跃欢乐的节奏感,转而以端庄稳重的舞台,通过队形的穿插变化和手中红伞的造型变化来呈现苗家女子出嫁时的隆重场景。在交响化的音乐映衬下,舞蹈将民族韵味和大气恢宏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后者的“抗洪舞”在“保护工厂,保护车间”的一声令下开启。以弦乐和打击乐为主体的管弦乐队营造出十万火急的压迫感,节奏紧张且富于动性。打击乐穿插于弦乐高音区旋律之中,愈演愈烈,既有暴风骤雨来临时的山呼海啸之感,也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辉煌色彩。身着军装的数十名男女舞蹈演员,以塑料水盆为表演道具,舞蹈语言既有写实性的协作泼水场景,也意象化地传递着团结互助的精神。除了群舞不断的队形变化和对抗洪场景的真实模仿,还在其中添加了男女双人舞元素,隐隐表现出危难来临时男子的勇于担当和对女性工友的关怀呵护。紧张的舞蹈场景中渗透着温暖与情感,丰富了戏剧语言的层次,使观众在激动中满怀感动。
除群舞之外,剧中还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双人舞段落。在耿大可回忆与佟家玲的过往爱情时,舞台空间纵向呈现出两个平行的空间:一面是真实的夜晚厂房,另一面则是在冷色光束下缓缓走来的舞者,那正是曾经二人在车站分别时的场景。不同于开篇时真实分别场景的仓促,此时由双人舞构建的回忆空间安静唯美,二人在侧光灯的笼罩下恋恋不舍,紧紧萦绕在一起。男女舞者一袭白色装束,似乎代表着青涩纯洁的青春,那个沉甸甸的老式旅行箱成为唯一的舞蹈道具。二人在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着你侬我侬的爱意,与现实中沉醉于回忆的耿大可交相辉映。为将彼此间的爱情无限升华,张继刚刻意在双人舞的后半段为女舞者加了“威亚”,使双人舞增添了杂技效果。此举令女性的身姿更加轻盈飘逸,将耿大可的梦境装扮得愈发浪漫唯美。
歌曲唱段是音乐剧的另一重要表现形态。不同于欧洲古典歌剧中的美声唱法,音乐剧的歌唱元素更加时尚多元,尤以流行音乐元素最具标志性。在《致青春》的唱法和唱段设计中,根据剧情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编创者为主演量身定做词曲内容。国家大剧院青年歌唱家王凯用流行唱法诠释意气风发的援建青年;原海政文工团青年歌唱家常思思用民族唱法细腻刻画相知相守的“佟家玲”形象;柳州市艺术剧院青年歌唱家陈莹则在歌唱风格上着力表现苗家风情,民族特色浓郁鲜明。剧中,与援建主线相关的唱段《我们来了》《我们用力拉》《穿上新工装》等,显现出昂扬的斗志和铿锵有力的气势,既吻合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特征,又充满披荆斩棘的青春朝气。而与情感支线有关的《我在哪里》《女人如花》《找回我的爱》,则深情款款地传递着无限的爱恋与思念。正如歌词中所写的:“千言万语,是你。翻来覆去,是你。日出日落,春去秋来,是你,是你。”唯美且略带忧思的歌词通过自然流露的歌声娓娓道来,深刻折射出青春的另一种炽热。
三、舞美设计创意呈现独具一格的视觉效果
随着我国戏剧创作与表演的商业化发展态势愈发成熟,舞美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各方重视,成为成就一部作品市场口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新创作品均力求在舞台视觉效果的呈现方面给观众带来不同寻常的感受。比如:《松毛岭之恋》中处处流露的客家文化风情;《尘埃落定》末篇中象征着奴隶主阶层的“官寨”轰然倒塌;《醒·狮》中代表着民族脊梁的“狮头龙骨”。舞美设计方面的独具匠心往往成为点睛之笔,为作品主题的升华增色许多。在音乐剧创作领域,由于作品体例结构的自由开放,舞美场景效果也呈现出千姿百态,将设计创想力无限拓展。
与绝大多数音乐剧作品不同的是,几经考量之后,主创团队最终确定将《致青春》打造为“剧场版”和“车间版”两个版本。前者采用简化道具制作的方式,便于舞台拆装,为剧场舞台量身定做舞美设施,并在随后开启“百城巡演”。后者则另辟蹊径,在主创团队多次赴柳州造漆厂、空压厂等旧址考察之后,大胆决定采用实景演出的方式,在工业博物馆内依据旧厂房原貌搭建舞台。这一创意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以定点演出的方式打造一张专属于柳州工业文化的名片。相比之下,两者分属于“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不同表演维度,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讴歌柳州工业文化,赞美“为大家,舍小家”的劳动者。
“剧场版”依据柳州市工业博物馆5号馆的原貌进行局部调整改建,保留了几乎所有的厂房旧制痕迹,并按照博物馆布局斜向安排观众座席,主舞台位于观众席前方,与表演场地高度平行且距离很近,具有小剧场的观赏体验感。在高处的多跨栏回廊和三层铁架长廊巧妙衔接搭建表演空间,使表演场景一直延展到观众席两侧。这样的舞台搭建方式既有基于设计者的创意,也有原始厂房空间的默契配合。观众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看到的是机械设备历经岁月洗礼之后真实的锈迹斑斑,听到的是空旷厂房似曾相识的空间回声,就连嗅到的空气中都夹杂着一丝机油和金属挥发的气味。这种全面沉浸式的欣赏体验恐怕是在任何剧场环境中都无法获得的,这也是“车间版”作品最为珍贵之处。
“车间版”舞美设计的亮点突出显示于双重方面:一方面,静态布景刻意还原20世纪50年代末的时代精髓,比如老式的起吊天车、带有火光的高价锅炉、铁皮制作的电闸箱。如果说这些设施是占据了地利的优势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墙壁上赫然印刷的“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和“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标语,则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写照。另一方面,动态布景在创作中与剧情紧密关联,在细微处体現主题精神和浓郁的情感。比如车间主任在车间的黑板上写着某年某月某日的工作安排,并随时间推移不断擦拭重写,这不仅提示戏剧时间线的推进,也记录着援建工作者在这里扎根的无数个日夜;又如“车间版”的舞美布局主要依托厂房构建,但同样在舞台背景应用了落地式的投影画面,用以抽象表现更多戏剧信息元素。画面中出现过一只手不断撕去日历的场景,隐喻着有情人度日如年的思念。这样的视觉信息无疑是对戏剧进程转折和演员表演呈现的一种辅助语言,便于观众理解,也会产生别样的审美感触。
除此之外,舞美设计团队在对人物造型的设计方面也有着缜密的考量。耿大可的装束简洁干练,无论是背带裤和格子衬衫的搭配,或成套的工装设计,均充满阳光朝气,代表着青年工人阶级的健康形象;佟家玲的服饰装扮整洁得体,妆容清新自然,具有上海女性所特有的温柔蕙质、高雅独立;柳飞燕的形象从最初的苗家服饰蜕变为车间女工,头巾的点缀使其干练爽朗的形象鲜明呈现。人物形象设计与整个场景环境相得益彰,将怀旧风格淋漓尽致地挥洒,令观众大饱眼福。
音乐剧《致青春》通过戏剧艺术形式生动演绎了柳州工业奋斗史,并借此向老一辈援建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作品从设计创意到表演细节突破传统舞台的局限,以更为强烈的写实感令观众沉浸其中并引发情感的共鸣与震撼。正如剧中老书记的那句感慨之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光荣啊。”作品用掷地有声的语言致敬历史,致敬平凡的英雄,并告诉今天的观众:“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注释】
①张庆娜:《全球化语境下音乐剧在中国的本土化探析》,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②秦岭:《一路走来无问西东 聆听中国音乐剧人的音乐剧故事》,《上海戏剧》2021年第2期。
③侯莹莹:《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④张旭:《后现代语境与音乐剧思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⑤居其宏:《亚洲及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音乐剧》,《艺术百家》2009年第3期。
⑥田雅丽:《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化道路初探》,《人民音乐》2009年第5期。
(魏文文,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