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婷
话题亮相
如果说论点是一篇作文的“根基”,那么论据就是作文的“枝叶”。繁茂的枝叶使树木愈发挺拔,充实的论据则使作文丰满充盈,富有内涵。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合适、充实的论据能佐证作者的论点,使论证过程更加完善,使读者更加信服。反之,如果没有合适、充实的论据,作文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论点自然也就无从立足。一般来说,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理论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来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结合,方能有效地论证中心论点。下面,我们就以这道作文题目及学生范文为例,请同学们展开讨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让我们看到积极求取的处世态度;“为无为,则无不治”,让我们看到顺随自然的处世态度;“小心安命,埋头任事”,则表达了一种当求则求、当随则随的处世态度。求,不是与他人相争,而是与困苦抗衡。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止后安。
学校计划举行一场主题为“生命的求与随”的读书会,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以及自己的认识,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学生范本
求随共济,书写生命华章
金维鑫
朱颜辞镜,繁花辞树。生命之于万物,生生不息;生命之于你我,匆匆而过。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且肆意洒脱,其真谛不过“求”与“随”二字。
生如逆旅,当求则求。“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让我们看到的是儒家先贤积极求取的处世态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我们看到的是林则徐为国而求的担当。古往今来,无数人继承先辈的遗志,在“求”这条路上不惧万难,奉献一生。有人在国家陷入危难时挺身而出,投身革命,扶大厦于将倾;有人深入沙漠腹地,隐姓埋名几十载,为国家科研倾尽全力。这积极求取的精神,是中华儿女刻入骨髓的担当,是植根于心的使命,让我们在身处生命中的洪流时,依然能无畏困难,勇往直前。
知止后安,当随则随。闲看天上云卷云舒,静观庭前花开花谢,笑对红尘不惊不扰,独自雍容潇洒的李叔同或许就是“随”的最佳写照——看淡前尘往事,于禅灯梦影中从容享受人生。如果说,李叔同对生命的“随”是阅尽千帆后的顿悟,那么梭罗的随则是与生俱来的气质。就像他自己所说,他永远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快慢,无论远近。正因这种“随”,他仅凭一个人、一片湖、一座木屋便创造了一个无可复刻的精神传奇。我们或许不能像李叔同那样儒雅诗意,也不能像梭罗那样随性浪漫,但我们可以在探索生命的旅途中恰当地驻足,去享受片刻的惬意,体会随心的安然。
求随兼备,书写华章。苏轼曾许下“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的豪情壮志,也有过“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随性豁达。他为官一任,兴水利,丰仓廪,以百姓为先;被贬之后,会友人,游赤壁,享随性人生,终于寻得生命中求与随之间的平衡。繁华的都市,优渥的待遇,樊锦诗不为所动,毅然选择了偏远艰苦的莫高窟,去奔赴一场孤独的文化苦旅,揭开敦煌神秘的面纱。面对求与随的选择,她不会被表面的光芒所蒙蔽,而是以随的态度,在求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生命的求随平衡,既有乘风破浪,也有知止后安,只有将二者集于一身,方可书写生命华章。
当求则求,当随则随。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求取之心,亦有“为无为,则无不治”的随遇之心,求随共济,书写生命华章。
【陕西西安西港花园高级中学】
众说纷纭
王玉欣:《求随共济,书写生命华章》这个标题拟得很有见地,简洁有力,读来朗朗上口,且点明了作文论点,与材料紧密地结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刘雩仝:这篇作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文笔飘逸,富有一定的哲理,体现出作者较强的文字功底。
张苗:文中多处化用名人名言及事例,能更好地论证论点。首句用“朱颜辞镜,繁花辞树”起兴,化用了王国维“朱颜辞镜花辞树”来体现人生匆匆之意。中间写苏轼“兴水利,丰仓廪”“会友人,游赤壁”,语言凝练,概括能力很强,体现出作者较强的迁移素材的能力。
刘欣茹:本文展现了儒家“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的求取态度,苏轼“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的豪情壮志,以及文中多处对人物事例的引用,使作文更加丰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今后要注重素材的积累。
周雅欣:作文開头简洁明了,提出有意义的人生真谛在于“求”与“随”二字,接着分别围绕“求”与“随”各自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分论点展开论述,具有层次感。如论述“当求则求”的分论点时,选取了儒家先贤、林则徐、挺身而出的革命者、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事例丰富,论证有力;作文在论述“知止后安,当随则随”的分论点时,选用了李叔同和梭罗的事例;论述“求随兼备,书写华章”的分困点时,选用了苏轼和樊锦诗的事例。古今中外皆有,可见作者在选材上独具匠心,充足的论据使作文更加丰盈。
姜婉冰:这篇作文论据充分,选取的人物素材都具有典型性,每一个人物事例都能很好地论证论点,与作文结合很紧密。这也使我思考自己在写作中如何能更好地选取论据以支撑论点。
程思媛: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头结合材料要求,点出“求”与“随”的中心论点,紧扣文题。每段开头以四字骈文引出分论点,辅以事例论证。结尾引用诗句并呼应标题。段与段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老师:以上,同学们从标题、语言、结构、修辞以及论据的选取等几个方面对这篇作文进行了点评。我们可以看到,充足的论据能更好地支撑作文的论点,使作文变得有血有肉。在今后的写作中,希望同学们能认真积累素材,并对素材加以归类和总结,以便自己在论证时更加游刃有余。
技法点睛
这篇作文结构严谨,“生如逆旅,当求则求”“知止后安,当随则随”“求随兼备,书写华章”,每段开头即为分论点,段落安排上清晰明了,层次分明。首尾圆合,简洁有力,呼应作文标题,点明作文中心论点。
在选取论据方面,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作者兼顾了“古今中外”,从不同的层面论证了“求”与“随”的人生态度。论据丰富,且不显杂乱无序,详略得当,又不显庞杂冗长。文中对人物素材的起承转合非常流畅,“如果说,李叔同对生命的‘随是阅尽千帆后的顿悟,那么梭罗的‘随则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苏轼与樊锦诗事例的选用更加有力地支撑了论点。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也为作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