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强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经常借助自己所见之景抒发内心的各种情愫:李白面对天门山时吟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孟浩然面对洞庭湖时吟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苏轼游历江西庐山时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自然之景蕴藉着浓郁之情。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请同学们写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
要求:标题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青绿之间
(题目借用河南卫视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色彩做标题。)
李 靓
雨已经在侗寨下了三天。(开篇写“雨”,暂时不能直接看出与题目的关联,但细想“青绿”,的确是雨水能带来的效果。)
翘角欲飞的屋檐在雨中泛着银光,远处是错落有致的梯田。(本句写景的视角是由近到远,由高到低,采用了空间结构。)临近傍晚时刻,寒气更甚,风声、雨声、鸟鸣声随着雾气一并挤进耳膜。(本句用声音来写景,给静态的景物以动态的美感。)侗寨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干栏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用来堆放杂物或是饲养家禽。溪水从吊脚楼下顺势而过。四面通风,采光极好,观景写生都适宜。(本段从整体上入手,介绍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同时展示了写景的两个方法——空间结构和用声音写景。这样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青绿色的颜料在调色盘里婉转,也在纸上氤氲。隔着水汽看青山,才理解辛弃疾所说的青山妩媚: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由写生所用的青绿颜料写景,再联想古诗文,写法颇妙。)山绿得接近墨色,藏在白雾中。(在色差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嵯峨如玉石将倾,又蓬勃得像十八岁的王希孟。(本段承接上文的观景写生,由此引出“青绿”色。能够恰如其分地联系古诗词,且引用得当。)
天色不明,山色同样不明,山的翠与雾的白在平静中纠缠,而褐色的吊脚楼在林间跳跃,溪水从远处蜿蜒而来,环绕着青山、吊脚楼以及整个侗寨。纸上的颜色早就被细雨打散了,晕开淡淡的青色。(本段从整体上写景,既寫出色彩的变换,又写出静态景物“山”“吊脚楼”的动态;从眼前景,再到纸上画,行文如流水,自然且有趣味。)
青山风雨依旧,多少笑谈,随江东去。到底是我们与青山重逢,还是青山等到了“患了历史感”的个人。(由眼前景联想到历史上的个人,这是很多写景散文的常用之法,为下文的主旨做了极为充分的铺垫。)
观青山之余,随山间的溪流低头,复见溪面上的青山残影。溪边是油亮清新的菜苗,菜田里偶然可见觅食的母鸡,身后跟着一群“小落汤鸡”,有趣得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在母鸡抖去身上的雨水时,视线才随着细雨回归青山。(精彩的细节描写,让本来就充满着浓郁色彩的“古典画”有了更多的生趣。)景是眼前景,我们何尝不在景中,景与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我们本身连接,又或者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眼睛。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中国画的美感在于打破视角,以主观入画,是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空间意识,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在循环往复之间流连,同样也是人生的循环往复。“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在俯仰之间流连,心中的山涧之美是打破空间的。当我们随细雨将视线回归青山时,青山还是过去的青山吗?思绪混乱间,我想到柏拉图的观念;想到杜尚的《泉》;想到“雨过天青云破处”,木心沉到湖底的越窑碗……绵绵细雨打湿了思绪,抬头看,青山好像不曾变过。(本段由景再入画,由此联系美学上有关景物描摹的观点,再由此升格至人生的境界,让本文的主旨一下深刻起来。)
“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么送她一首《菩萨蛮》?”暮色降临,雾气渐沉,青绿之间是侗寨,是青山,也是一首菩萨蛮。(结尾的精妙:由余光中的话引用再到《菩萨蛮》,让人不禁感叹:到这里就写完了?作文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江苏新海高级中学高一(11)班】
学生点评
李秀典:这篇作文营造了很美的古典意境,就像一位古典美人从画里走出来一样,有点儿类似舞台剧《只此青绿》。写景典雅、用词雅致,从开篇贯穿到结尾,读后让人觉得这篇作文像一幅需要慢慢品味的工笔画。
张博文:我同意李秀典的看法。本文在色彩搭配上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国画,浓与淡、青与绿、亮与暗、灰与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从这个方面看,本文的作者也是一个善于使用色彩进行搭配的画者,以她特有的匠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值得细细品味的画卷。
李昊阳:我认为作者在主题的处理上很高明。本文由景入手,由此联系到古人,再联系绘画艺术的观点,层层深入,很有章法。这种章法有点像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通过经历的一件事,获得一种心得,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画画的方法,更是将这种心得体会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境界很高。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由雨入手来写侗寨的风景,再从整体上写眼前景物的特点——青绿色,在雨中,侗寨的一切都是朦胧的。写景时,除了色彩的使用,还采用了变换视角观察景物的写法。由景写画,再由画写景,最后上升到美学高度,将本文的主旨升级,“中国画的美感在于打破视角,以主观入画,是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空间意识,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在循环往复之间流连,同样也是人生的循环往复。”
几位同学分别从意境的营造、色彩的搭配、主题的表现等方面谈了看法,对描摹景物的评判标准有了足够的认识,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非常可贵。其实景物描摹不难写,但优秀且有深度的景物描摹的作文并不好写,除了要能准确地表达、精心选择视角,还要有一定的思想积淀,才能写出景物描写生动、意蕴深刻的优秀散文来。这篇作文融入了小作者的个人思考,写得很有想法,语言也有个性,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教师提纯
这是一篇比较难得的景物描摹的佳作。那么,它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呢?
1.观察视角的选择。
这篇作文从整体布局入手,如同绘画一样,先从整体上对画面进行布置。再者,本文视角有远近与高低,有仰观与俯视,移动换角对景物进行描写,让景物描摹如同绘画一样层层展开。
2.用语的精妙。
这篇作文用词极为讲究,比如“青绿色的颜料在调色盘里婉转,也在纸上氤氲”,再如“山的翠与雾的白在平静中纠缠,而褐色的吊脚楼在林间跳跃”……原本静态的景物,就这样在小作者笔下从画里走到人们眼前。
3.主旨的提升
这篇作文的主旨不是一下子展现出来的,而是慢慢展开的,先描写眼前景物,再到写生画画,进而上升到美学高度,让人不觉得突兀,自然而流畅。而这都源自该同学的生活积淀和细致入微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