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还是妈妈的乖宝宝,一上初中就大变样,说话顶撞,成绩下降,一回家就锁上房门,你也不知道TA在里面干什么。大人又气又急:孩子会变坏吗?遇到事情怎么办?我们知道,孩子越长大,越认为“懂比爱更重要”。但是,被孩子推得远远的,我们该怎么走近TA,懂TA呢?
父母怎么敲开少年紧锁的房门
家庭治疗研究发现,青春期对许多家庭来说是压力值最高、幸福指数最低的时候。孩子房门一关,“砰”,父母的关心和担忧被无情地挡在外面,感觉真的很糟糕。
生气着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脚踹开房门?可是,冷静下来我们知道,你踹得开房门,踹不开心门。想让孩子的房门和心门“双开”,不妨用用情绪温度计。
青春期孩子很矜持,TA不愿意坦诚地和你交流情感,但是又不愿意被别人忽视,还希望你能猜一猜。
这种情况下,心理学有个小妙招,就是鼓励我们用好玩的方法来呈现情绪。你可以做一个长长的刻度表,从0到10,表示从很嗨到平静,再到很沮丧。这个卡纸做的情绪温度计可以摆放在玄关的鞋柜上。
谁先回家,就按照今天的心情把指针调到一个适合的位置,这样,后面回来的人就知道前面回家的人情绪怎样。
有位爸爸做了一个这样的情绪温度计,虽然女儿把门关上了,但是,他仍然可以通过温度计了解孩子的心情。“比如,今天我一看,是1度,我知道,估计孩子遇到高兴的事情了。我就直接去敲门:‘有什么高兴的事情,跟爸爸分享一下?一般这个时候是容易敲开门的。如果孩子今天的温度计是8,我知道,情绪不好。这时候我会去买个她喜欢的蛋糕。在门口说一声:‘爸爸买了蛋糕放在桌子上,吃了心情会好一点。你有空就出来吃。一般来说,孩子听了这话就出来了。”
情绪温度计这个方法,可以让父母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情,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在努力和TA保持同频。
美食里藏着最早的依恋关系
投喂美食,给孩子加油。方法很简单:给TA送爱吃的蛋糕、自制的网红水果茶等。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哎呀,这算什么呀,没什么技术含金量。其实,食物具有很强的依恋功能,从心理学上,吃是我们和亲人最早建立关系的方式,这种亲近、温暖、安全的感觉流淌在基因和血液里。何况青春期孩子,胃口好得惊人。
“咚咚咚”,爸爸给你带了黑森林!正在为写作业心烦的女儿看见爸爸手中香喷喷的蛋糕,情不自禁地笑了。吃人嘴短,拿人手軟,门不好立刻关上,多少也要应酬一下。这个时候,爸爸就有机会和孩子聊一聊天:“最近学习累不累啊?要不要出去玩玩?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跟爸爸说啊!”
趁着开门的那一刻,爸爸尽情流露对孩子的关心、喜欢和爱。一个肯投喂,一个肯吃,这关系断不了。
叛逆,不是孩子故意跟你作对
孩子就像一头蛮牛,你越管,TA就越是对着干。很多父母到最后会变得很生气、很抑郁、很沮丧、很无力。
教你三步调节情绪的“内功”,让你面对孩子时能够心平气和。
第一步,是学会忍。
“什么都不做,眼睁睁看着TA这样?”这样去忍,你肯定会忍出内伤,而且,作为父母也忍不了。正确的“忍”不是“熟视无睹”,而是忍住和孩子竞争谁才是对的,谁才是权威,该听你的还是该听我的。这一步很难,但很有效。
第二步,你要真心恭喜自己。
这是好事,说明孩子长大了,有力量了。要是唯唯诺诺顺着你,那不更糟?这不是骗自己,这就是青春期的意义。
第三步,哪怕再生气,也要始终相信一点:叛逆,不是TA故意跟我作对,而是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发展得还不成熟。
这是心理学验证过的。每天起床和睡前,反复念叨10遍,坚持10天,你就能把这个观念种在心里,就会生出理解和帮助的心态,少了指责和愤怒。
孩子飞得不高、飞得累时更需要你的爱
总有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但你飞得累不累,有时候不容易被关注到。
搞明白这句话,我们才更懂得爱,尤其是对孩子。
父母对孩子都有期待,孩子符合,我高兴;孩子不符合,我失望、生气,想让TA改。
我们跟孩子的关系,很多时候在重复期待-指责模式。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这样,还觉得那是为了孩子好。
对于孩子,关心这一程TA是怎么飞过来的,有没有需要我“帮把手”的地方,理解TA,适时地提供帮助,这会让孩子飞不高、飞得累时体会到爱,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如何不厌其烦的地提醒孩子
有读者问,孩子关起门来玩手机,你管不管?
当然要管。孩子不是大人,提醒是需要的。提醒达不到效果,是因为我们踩了“人之常情”的3个坑。
一是,上来就提醒,忘了先看看孩子当下的状态;
二是,说了不听就发火,“你怎么还在看手机啊?”对立的关系让孩子更逆反。
三是不坚持,今天看见了说说,明天事情一多就忘了。
不妨这样提醒,孩子更容易听见:
一,我关心的不是学习,而是你的身体;
二,你不听,我也不生气;
三,不厌其烦,水滴石穿。
女儿初二迷上追剧,一追起来忘了时间。有位爸爸认真地跟孩子说:“老是盯着屏幕看,对眼睛不好。爸爸有个要求,希望你每15分钟闭上眼睛休息1分钟。”
别的就不唠叨了,每15分钟,他淡定地去敲一下女儿房门,不开也没关系。“休息一分钟啊,60、59、58、57……”喊到0,结束,离开。
这种提醒挺招人烦的,但没烦到孩子对着干的地步。毕竟,爸爸对自己确实不错。慢慢地,就跟催眠一样,孩子眼睛累了会不自觉想起老爸的这句话,把眼睛闭上一会儿。不仅照顾了眼睛,也从追剧的热情中淡出一会儿,想到没完成的作业,怎么办?提前看个结尾算过个瘾吧。
你不是唯一被孩子折磨的人
别人家的孩子很乖,我家的却不听话,我做父母是不是很糟糕?
错觉1:你是唯一被孩子折磨的人
许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被孩子折磨的人,心理压力很大。我很确定地告诉你,这是一种错觉。写《风声》的作家麦家就在央视《朗读者》节目里讲过自己儿子的故事。儿子初中时两年不出房门,他和孩子妈妈就像陪一只老虎一样小心翼翼,这个事情当时引起很多人的共鸣。青春期本来就是让父母头疼的年纪。
错觉2:少年总是阳光
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对孩子、对父母有很高的期望,会觉得那些努力、乐观、上进、有礼貌,笑容灿烂的孩子才是标准模板,这又是一个错觉。其实啊,少年的另一面是敏感、戒备和咄咄逼人。
我们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孩子对比时,容易忘记一件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别人关起家门时,真的有你想的那么美好吗?(本版稿件综合澎湃新闻、中新社等 尹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