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精选
片段一: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力”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們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赏析
这几段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片段先是指出“自欺”是自古就有、于今更甚的,“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而“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与之前发展着“自欺力”的中国人是迥然不同的,指的是“中国的脊梁”,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的广大劳动者;是不怕流血牺牲,奋起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是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
片段二: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赏析
在这个选段中,作者先剖析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指出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从反面论证了“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然后从正面提出观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技法指津
1.区分论点和论据。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是文章的灵魂。论点在形式上是一个简明的表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有的议论文题目直接揭示论点;有的议论文开篇点题,然后引出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开头和主体部分都没有表明论点,篇末才揭示中心;还有的议论文,文中没有明确表达论点的中心句,这时就要注意文中直接表述的句子,体现作者观点或感情倾向的表述句可能就暗含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据就是支撑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事例、现实中的现象、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包括公认的道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原理定理等。
2.理清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
论据的存在就是为了支撑论点,它们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必须一一对应。所以我们在阅读议论文时,一定要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对应关系。考生只要学会分析材料,能把握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为了证明作者的什么观点,自然就能读懂文章,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