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随着铁路在西方的推广,以轮船航运为主要业务的英商怡和洋行开始筹划将铁路引入中国,并于1864年邀请“世界铁路之父”乔治·斯蒂芬森的晚辈、铁路工程师麦克唐纳·斯蒂芬森爵士到中国进行调研。1868年,英国人勘探了北京至天津的铁路线路,认为这一地区地势平坦,更适宜建筑铁路,而且还有利于投资。这次勘探形成的文字呈报给清政府,建议先铺设一些带有试验性质的铁路。
1872年,英商怡和洋行为推广铁路,将铁路器材由海上运到天津,在紫竹林沿海河岸边的土路上铺设了一条环行1.5公里的轻便铁路,又将一台总重量1.02吨的小“火轮车”安装在窄轨上。经反复试运转后,是年9月14日,开始免费载客运行。此消息传开后,轰动了天津城,“观者甚多”。
1876年6月,怡和洋行代理修建的上海吴淞铁路正式建成,这是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全长14.5公里。由于運行时频发事故,抗议之声不断。翌年,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并拆除。此后,据《字林新闻》刊载,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商议“从大沽至天津造一火轮车道路”。而出使大臣薛福成在《创开中国铁路议》中言:“从前吴淞口铁路,若留至今日,则知其利者必渐多。今既先创造天津、大沽一路……” 由此可见,在天津修建铁路成为清廷要员的共识。(摘自《今晚报》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