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生学的形成轨迹与理论内涵

2022-05-30 20:35杨东
南方文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天籁家园美学

2001年,袁鼎生在《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中称“美生是当代的审美精神”①,这是他首次在美学研究中提出“美生”概念。2013年,他于山东大学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中以《生态美学的发展与生态文学的进步》论及对美生学的构想,认为生态美学将会从共生论美学发展为整生论美学、天生论美学,最终集大成为美生学。八年之后,他撰写的《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美生学的理论构架,标志着他以二十年之功构建的美生学理论体系初步完成。

《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从本原、本位、本体等最基本的方面入手,系统阐释了审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从审美生态观的角度论述了美生逻辑与大自然历史的同运,以之解决美学生态化、审美与生态统一、审美生态自然化等生态美学的基本问题。袁鼎生以天籁美生场的元型为逻辑元点,以天籁美生场的生长和旋归为逻辑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美生文明永存、实现天籁家园的构想,对于当代生态美学研究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一、作为美生学之核心的审美生态观

1992年,《国外社会科学》刊发了Н.Б.曼科夫斯卡娅的《国外生态美学》一文,是国内引介西方生态美学思想之始。之后陆续有学者注意到这一新兴学科,但观点还比较简单,比如李欣复在《论生态美学》中只是把生态美学当作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认为它“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美为主要任务与对象”②。生态美学的理论建设主要发生在21世纪,以徐恒醇于2000年出版的中国第一部生态美学研究专著《生态美学》为标志。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国内的生态美学研究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状态:一方面是国外相关著作、理论的大力引入,西方世界各种环境美学、生态美学观点成为中国学者们常用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是本国理论话语长期居于弱势。程相占曾批评一些学者在进行生态美学研究时对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只是从中国古代文献当中断章取义地引用一两句话”,未能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③。正因为如此,能够基于本国文化立场和理论资源、主动构建生态美学逻辑框架的学者才显得难能可贵。袁鼎生从2000年发表《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开始就致力于生態美学研究,在2002年出版的《审美生态学》中初步以审美生态观构建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态美学体系,这是国内较早出现、较有代表性的生态美学观之一。之后他在《整生论美学》(商务印书馆,2014)、《天生论美学》(科学出版社,2017)等著作中逐步对审美生态观进行深化,并最终于此基础上构建出以《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为代表的完整的美生学理论体系。

“审美生态”是袁鼎生生态美学思想的中心概念。“何谓审美生态?答曰:整生与美生自然化和旋的结构,也是生存与审美的统一体。”④审美生态观认为审美与生态具有同生共成特征,二者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步。生态产生了美,审美离不开生态,人的审美能力、审美倾向、审美理想均来自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作为生命之基础的自然也约束着人的审美方式、审美目的。审美生态的发展方向是归于自然化:“审美性与生态性的自然化同一,也就是生态存在的本然、应然与必然。”⑤这就是袁鼎生的生态美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正是在审美生态观的引导下,他总结出生态美学的逻辑发展历程,即“从共生走向整生,臻于天然整生,归于美生”⑥。

袁鼎生以审美生态观来回答美学与生态的关系等生态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现代美学常常把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那么生态美又该如何定义?有的学者从人、从生命的角度来理解生态美,如徐恒醇在《生态美学》中说:“生态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审美共感。这种生命关联是基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⑦陈望衡一方面认为“各种独立存在的美的形态,都存在生态美这一要素。可以说,生态美是美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指出“生态美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生命性。生命是美的重要性质,美只能是对生命的肯定形态,从这个意义讲,美在生命”⑧。在“生态美是美的本质属性”上,袁鼎生与陈望衡的观点相似,同时,审美生态观也认同生命在生态美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审美生态观侧重于强调生态在美的形成、演变中的重要意义,突出审美与生态的同一性。既然整生与美生之间存在自然化和旋的结构,美学与生态本就统一,美随生态演进,那么生态美的生发就有赖于生态关系的演进。审美生态观明确提出美是整生的韵象、生态美是生命与生境潜能的整一实现,以生态关系为切入点,重新解读了人类美学的审美范式、当代和未来的审美理想、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等问题。总的来看,审美生态观为建构生态美学学科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提供了思路,试图以此形成有别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的新美学理论体系,其理论探索是有一定价值的。

二、从整体论美学、整生论美学到美生论

在审美生态观形成初期,袁鼎生还只是对和谐美学等理论进行生态化改造。在2001年发表的《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一文中,他将周来祥所论及的“三大美”推进为依生、竞生、整生等三大审美范式。周来祥以现代辩证和谐为和谐美学的最高境界,认为它“指向和目标是各因素、各方面、各关系的互利共赢、共生共荣”⑨,因此和谐美学有时会被视为以“共生”为旨归的整体论美学。而袁鼎生此时所论及的整生还只是主客体的相聚相合、共生共在,实际上阐述的是共生范式。

袁鼎生在回顾自身学术历程时说,从2000年主张“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到2006年将生态美定义为“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自由实现”期间,其生态美学研究主要对应着整体论美学观也即共生论美学⑩,那么《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以及出版于2002年的《审美生态学》自然就属于共生研究的环节。在2007年以前,袁鼎生已经注意到主体与客体之间耦合运动并共生新质的整体结构,但尚未明确形成网络生态辩证法。2006至2007年间,他初步形成了整生论美学的构想,并在2013年出版的《整生论美学》中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论述,以此实现对和谐美学的超越。

在《整生论美学》中获得全面论述的“整生”概念在美生学中的地位相当关键,它作为袁鼎生所总结出的美学范式,与审美生态观共同构成美生学思想体系的双翼。共生论美学与整生论美学的核心差异在于:如果说审美共生阶段,审美与生态还是一种同生共存、同行并进的关系,那么到了审美整生阶段,这种关系就表现出多维一体的整一质态。袁鼎生曾经将整生看作“以万生一”和“以一生万”的统一。“一”是系统的本质,“万”是从作为整体的“一”范生出的个体11。在《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中,他将其深化为六大整生关系,分别是以天生一与一生万万,万万一生与一一旋生,旋生周天与周天生一。这六大关系覆盖了自然生态的每个过程,表现出大自然潜能的无尽旋长和自足实现。通过这六大关系的展开,整生的逻辑全图与历史全景得以呈现,整生也就成为美生学中具有本原地位的“元理”。袁鼎生认为整生是生态系统四维时空超循环运生的原理,且与辩证哲学的网络联系原理有着深层的同一性,二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所形成的网络整生方法“揭示了世界最普遍、最深刻、最全面、最系统的生态联系”12。这是发展了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辩证法,他称其为网络生态辩证法。

整生论美学并不意味着进行共生研究的整体论美学就被整生论美学“淘汰”了。共生作为美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环节、阶梯,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共生是生态和谐的形态与境界,也是生态中和的基础与机制,还是生态中和的初级阶段。”13共生是整生的准备环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生的前期状态。之后袁鼎生又提出了“天生论美学”,这是对“整生自然化”的系统论述。天生论也就是天然整生论,“天生”等同于自然整生,因此可以把天生理解为整生发展到极致的状态,是人在自我能力极大提升之后所达到的与自然相契合的状态,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生态自由状态,也是整生的高端形态和完备形态。天生论美学仍然属于整生论美学的范围,但它的核心范畴从整生论美学的美生场转换为天然美生场,而天然美生场实际上已经通往了美生学。

“整生自然化”意味着生态关系发展到了健康、良性的完善状态。由于审美生态观认为生态与审美合一,审美与生态自然融会,那么生态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美范式的联动,“天生”势必会牵引出美生境界的形成,因此袁鼎生称整生自然化是“美生自然化的前提,也是审美生态自然化的前导”14。如果说“自然整生”代表着生态系统的最高规律,美生就充当着生态审美的最高理想。因此他反复论及:整生与美生齐发并旋,但整生的自足性于美生的整一性有一种先决性关系。美生来自整生,美生在整生中形成、发展与提升,总之,美生因整生而成,命脉系于整生,整生牵引美生,充当着美生的本质。

袁鼎生《整生论美学》中初步提出美生的构想:“美生,在审美与生态的同一性中形成,是生命的生态性与审美性的耦合性生成、生存与生长,是一种全程全域的绿态显美、生美、审美、造美的生命与生态”,“美生,是世界生成、存在与发展的理想生态,是审美生态的高端中和样式”15。这本著作里,美生场取代了其早期著作中所阐述的生态审美场,获得了元范畴的地位。当《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将元范畴从美生场又逐次迁移至天籁美生场时,系统的美生学才搭建起来。以天籁美生场这个美生本体的运动发展为基础,袁鼎生讨论了美生学的理论基石,包括自旋生、超旋生和整生等最基本的美生学原理,探索了作为理论定型的美生本位,提出了美生是整一存在、审美生态是绿生美活存在、生态美是生命与生境潜能的整一实现等命题,确定了自然美生化、美生艺术化、天籁美生化这三大美生学规律,并以天籁美生场为美生本体,以生态中和、生态崇高、天籁家园为美生范畴。他所构建的美生学“以大自然的自旋生为元点,以整生与美生的天然通旋为基点,以审美生态的自然化为基线,以天籁审美场的天旋—地转—天旋为逻辑全程,形成了超旋生的体系”16。这样美生学就容纳了审美生态观从逻辑元点到逻辑终转的全过程,成为审美生态观的完全形态。

三、何以美生:美生学的核心概念

袁鼎生相当注意理论与方法的元创性探求,因此《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中出现了不少有别于其他生态美学理论的术语、观念,其生态美学理论体系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亦寄托于这些体现出创新性的内容中。他以自旋生为审美生态的本根,以整生为存在的普像,以自由为美生的本质属性与本质要求,这三个概念是其美生学理论体系的拱心石,本文即对此作一简单论述。

(一)自旋生

自旋生作为“美生本原”中的“元道”,堪称美生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充当着美生学的理论基础。袁鼎生认为,共生论美学倡导人与自然互相独立、互相平等、相生相成,其哲学基础主要是主体间性哲学。但当美学发展到当代,主体间性哲学不再适用。审美生态观认为生态与审美合一并且生态牵引着审美,那么当审美生态观发展到高端形态即美生学时,以某种具有本质地位的、与生态有关的自然科学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就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须的。如果不是亚瑟·乔治·坦斯利在1936年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生态学乃至生态美学都无从说起。生态学固然属于自然科学,但正如唐纳德·沃斯特所说,它也是“一个宝贵的分析武器和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或世界观”17,为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等学科提供了依据。袁鼎生就以天文学、物理学理论中的大爆炸宇宙论来充当其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即美生学中的“自旋生元道”。

“自旋生”于美生学正如同生态学于生态美学,它是自然整生论哲学观的主体部分,构成了审美生态观、美生学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座。“何谓自旋生?自然旋发旋长旋归的生态。大自然的旋缩,引发旋爆,形成旋胀,再而旋缩,又趋旋爆,通成自旋生。它旋爆时,发端宇宙时空,成为世界本原。”18宇宙以大爆炸为起点,自行膨胀、生长,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灭亡,再重演“爆炸—消亡”的过程。相对于人的力量,宇宙浩阔无极,世界周旋超转,永恒运动,“大自然周期性的旋生,成為世界形成与生长、变化与转换、回归与圈升的模型,成为世界生发的常式”19。人只能由天而生、向天而长,只能顺应这个过程。生态天然自足,大自然的自旋生表明了宇宙生态最根本的、必须遵守的运行法则,充当着整生的最终根据。作为美生学之哲学基础的自然整生论哲学观就以这一宇宙演化理论为中心,因此它是“一门以整生为本位,究其自旋生之天理的学说”20,美生本位、美生本体、美生范畴等均以大自然的自旋生为不可动摇的理论依据。

(二)整生元理

如果说“自旋生”是美生学的“元道”,“整生”就是美生学的“元理”,二者同属于最具基础性的“美生本原”,美生赖此得以实现。袁鼎生说:“审美生态的本原是大自然的自旋生,更具体地说,它的本根为自然整生。”21可见在审美生态观中,整生与依生、竞生等同属于“生态”一侧,与审美相对应。宇宙的自旋生同步形成了大自然的整生,美生又在大自然的和谐整一中显现,整生与美生同在自旋生中展开,这是审美生态观的基本理念。

前文论及袁鼎生将整生关系从“以一生万”和“以万生一”逐渐丰富为六个方面,即以天生一与一生万万,万万一生与一一旋生,旋生周天與周天生一。前者是他在建构整生论美学早期时的论述,强调了大自然的潜能在“以一生万”的过程中得以向生物个体传导,而不断提升的生物个体又反过来通过“以万生一”丰富、发展了大自然的潜能,拉升了大自然所能达到的境界。美生学中所深化的主要有两点:其一,强调了“以天生一”“周天生一”,这是因为袁鼎生后来逐渐形成了“天生论美学”的认识,突出了“天”即大自然的自足性与先决性;其二,提出宇宙的发展演变并非原地踏步式的“生成—复归”之循环,从总体上看,大自然的潜能是不断丰富、不断提升的,它在纵横旋进和立体周升中不断增长,而这也是“以一生万”和“以万生一”所难以体现的。

(三)生态自由

王南湜说:“对自由实现方式的探寻,贯穿马克思理论活动之始终,这充分表明,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全部理论活动的归宿。”22马克思将自由作为人类终极的生存理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周来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观点,认为审美关系是一种和谐自由的关系,他说:“和谐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和谐的统一也就是自由。”23袁鼎生也把自由纳入了他的生态美学理论体系,提出美生具有自由属性。他理解的自由是“自然性与自足性互发并进的生态”24,特征在于:第一,它是生态语境下的自由,自由的实现与否在于生态关系。他把自由分为自在的自由、自主的自由和自显的生态自由。在自显的生态自由中,人以自然化、本原化中“实现了本己、多己、大己的一体,是谓自成自显了全己”25,生命获得了彻底的解放,这样的层次划分显然对应于他对人类审美之依生范式、竞生范式、整生范式的总结。第二,袁鼎生通过审美生态观来谈论自由。2006年时,他就指出生态美学是探求生态审美自由的科学。如果说审美自由是审美规律与审美目的统一,那么生态审美自由就是生态自由与审美自由的统一26。自由和美生服从于整生的框架,“整生牵引自由与美生天然通旋”,“有整生,必有自由与美生;无整生,自由与美生均难形成”27。

总之,自由是整生的产物,处在整生圈中的物种才能够“构成自身、它者与整体的生态自由”28,它同时也是美生的前提,支撑着美生的形成,以其自然和自足成就了美生,因此他说“自由与审美生态当仁不让地成了美生本身”29。这就把自由与美生学紧密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意义。

四、“天籁家园”与美生理想

与其说美生学阐述了一种既成的审美现象,不如说它展示出一个宏大的美生理想,这种理想以“天籁”为特征。“天籁”是袁鼎生在建构美生学时对《庄子》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转换。《庄子·秋水》说“牛马四足,是谓天”,他认为这说明天成天在或自成自在方为自然,“天籁”就是对这种自然状态的强调。《庄子·齐物论》里将自然之声的最高境界称为天籁,“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天籁出于天然,虽然无声却超乎于“人籁”“地籁”。袁鼎生也恰以天籁即审美天生为最高的审美境界:“美生学是通过审美天生观来引导审美生态发展的。审美性与生态性的统一,从合一走向同一,臻于天然同一,是最终接受审美天生观规约的。”30进入审美天生阶段以后,人与自然达到了天然同一,生命与生境形成了整一质域,此阶段以人的本原化成就了整生性和谐的高端形态和理想形态,即天然整生,它与《庄子》所说的至高境界“天籁”有相通之处。

家园即自然,家园是生境,家园是乡愁的源头;同时,“诗意栖居之处,是自然化的家园,是天籁家园”31。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即已将大地与家园联系:“神庙作品阒然无声地开启着世界,同时把这世界重又置回到大地之中。如此这般,大地本身才作为家园般的基地而露面。”32此时大地与世界相对应,大地是世界的庇护,世界屹立在大地之上,大地为世界提供滋养。在“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中,他又说:“大地承受筑造,滋养果实,蕴藏着水流和岩石,庇护着植物和动物。”33大地是万物的承载者,是人的生存空间。然而无所不在的现代技术导致诸神逃遁、地球毁灭、人类的大众化以及平庸之辈的优越地位,使人的精神世界消散、衰竭,因此现代社会的人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袁鼎生接受了海德格尔所说的“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认为诗意栖居使天、地、神、人互相调和,使家园成为天籁家园。成就天籁家园的诗意栖居也可以称为天籁化栖息,它是诗意栖居的理想样式。在主体的天籁化栖息和客体的天籁家园的相互成就和相互确证中,天籁审美场得以完形。此时的天籁美生场是“自然、生态、生命的最终目的,也是美生学的最高意义”34。

天籁家园是美丽家园的极致发展35。它得以实现之后,自然真正成为生命的家园、物种的归宿,人就成为“集生态存在、美态存在与审美存在于一身的智慧生命”,即“美生者”36,天籁美生场也完成了逻辑终转。袁鼎生试图通过范畴的运动来揭示审美活动,天籁家园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居于关键位置:一方面,从生态和谐到生态崇高,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生态艺术,由生态艺术又生成了诗意栖居,诗意栖居的自然化,进而形成天籁家园;另一方面,它也在“天籁家园—美生阅读—美生批评—美生研究—美生培育—天籁家园”的范畴运动中完形37。在这样的范畴运动之中,自然整生和天然美生得以融通,构成了全面化、常态化的美生关系,生态理想和审美理想均由此实现。

袁鼎生对美生学的期许甚高。在他看来,美生是生态美学的母题,美生学则在生态美学理论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他将其称为“生态美学元理论”。美生学勾勒出自然实现了自足生态,人也实现了本然自在与全然自为的美生理想,并以天籁审美场的元型为逻辑元点,以审美生态天籁化为发展脉络,以天籁家园为天籁美生场的完形与逻辑终转,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美生”是生命与生态应有的本质属性与本质向性,是审美文化的基点,文艺学、艺术学、美学都在探索美生律,文学艺术都以美生为本位与追求。当然,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也多少存在误区和局限。美生学以审美理想为中心来构建美学史和探讨美学发展趋势,其设想出的天籁家园还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尚难以对社会现实发挥具体的指导作用。但总的来看,作为袁鼎生二十余年生态美学研究的总结性成果,《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体现出独特的理论构架、宏大的学术视野,表现出思想的宏观性、系统性和元创性。它以审美生态观解读生态与美态的和谐美生之道,立足中国当代而构想美生世界,对国内生态美学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启发意义。

【注释】

①袁鼎生:《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社会科学家》2001年第5期。

②李欣复:《论生态美学》,《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③程相占、孙美娟:《中国生态美学发展状况及其话语建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程相占访谈》,《社会科学家》2019年第10期。

④袁鼎生:《天生论美学》,科学出版社,2017,第1页。

⑤1418192425293031343637袁鼎生:《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人民出版社,2021,第76、45、1、2、54、60、42、76、189、118、44、200页。

⑥16袁鼎生:《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人民出版社,2021,前言,第1、2页。

⑦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136页。

⑧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⑨周来祥:《现代和谐的哲学与美学思考》,《文史哲》2008年第1期。

⑩袁鼎生:《论美是整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1袁鼎生:《生态美的系统生成》,《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12袁鼎生:《整生:生态美学研究方法论》,《思想战线》2005年第4期。

13袁鼎生:《生态批评的规范》,《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5袁鼎生:《整生论美学》,商务印书馆,2013,第60页。

17[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第10页。

2021袁鼎生:《生态美学的哲学观》,《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22王南湜:《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

23周来祥:《美学问题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83页。

26袁鼎生:《生态美学的定位与建构》,《贺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7袁鼎生:《论美生的自由属性》,《鄱阳湖学刊》2018年第5期。

28袁鼎生:《生態和谐的审美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32[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24页

3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1178页。

35袁鼎生:《天籁家园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杨东,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天籁家园美学
仝仺美学馆
天籁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郑庆余《逝去的记忆
——天籁》
盘中的意式美学
寻找失落的家园
天籁之诗(外四则)
纯白美学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