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则萱
在“三生语文”尊重生命、贴近生活、促进生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直面当前任教年级段——初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及其衍生出的成长焦虑,践行统编版九上议论文写作的具体教学任务,我将每周阅读《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中最新的和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密切联系的热点文章引入随笔写作教学,指导学生读长文、明观点、理思路、巧吸纳、选材料、列提纲,写读后感。如此,抱着“无心插柳”的尝试心态带领学生开启了一段读热点文章、写读书随笔的探索之旅。
《三联》热文与读书随笔的偶然碰撞——读写活动策略的初步生成
升入初三后,学生的学习节奏明显紧张起来,各个学科也逐渐迎来了第一次阶段练习,“分数”成了让每一个学生焦虑的问题。为了疏导他们的情绪,我一直在想应该做点什么。恰巧,《三联》刊登了一篇题为《唯分数论下,成绩差的孩子就不被喜爱吗》的文章,我迫不及待地读完,发现或许它可以给学生带来最真诚的安慰。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郑渊洁、郑亚旗父子分别以文学、电影的形式对孩子们在“唯分数”论教育体制下经历的各种烦恼、承受的各种“阵痛”进行的多角度的温情关照。文章对电影《皮皮鲁和鲁西西之罐头小人》中的发问:“成绩差的孩子真的得不到喜爱吗?”做出了回答:“没有一个孩子是‘坏孩子,像《罐头小人》里那些学习成绩差,但天赋异禀的孩子,他们需要被赞美和鼓励。”
这样的回答是多么疗愈!
我把文章打印出来分发下去,叮嘱学生:文章有点长(全文3354字,文略),你们耐心读完,今天的作业是一篇读书随笔。
第二天的作业质量远远超过我的预期。好多学生一口气写下了四五页纸的感悟。有的学生开头就坦言:“老师,你知道吗?我哭着读了五遍,它说出了我早就想喊出来的话:分数不能定义我!”有的孩子直呼:“老师,你应该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我们的家长看看。”有的学生在文字里历数自己从小学到初中以来在“唯分数”论教育体制下的种种不公遭遇……他们的写作大都有观点,有态度,有来自他们自身的鲜活事例。
孙曼同学看完选文后立马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她坦言自己观影时代入感很强,几度泪崩。她说,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就是她和同学们的故事。她在随笔里这样写:
当我身处低谷无限沮丧,还要被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那种无力的感觉只能让我“自甘堕落”……作为孩子的我多么渴望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我想,它们一定会化作我前行的动力。我希望家长、学校的教育焦虑能得到缓解;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注,都能被温柔对待……
戈伊歆同学从小学开始就稳坐学霸之位,可她觉得自己仍旧摆脱不了因分数的“风吹草动”带来的挫败(被“评价”),好在她在读书随笔里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不管当前的环境如何,我知道:名次与分数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优秀是多方面的,很多出类拔萃的人,除了智力因素和学习技巧,更重要的是优异的品格在支撑着他们走得更高、更远。我想,即使不能达到“世俗”的优秀标准,我也要努力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能感知幸福的人。
从感性角度来讲,这样的书写形式可以帮助学生释放累积在他们情绪里的学习压力、成长焦虑;从理性角度去看,这不失为一个培养学生理性批判思维的契机,学生可以通过有批判地吸收作者的观点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另外,这些优质热文一般篇幅较長,阅读长文也是对当前“碎片化”阅读的抵抗,长期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他们阅读文本的能力;加之,学生已然不自觉地把刚刚学过的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了这次读书随笔里(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证合理)。这样偶然碰撞产生的奇妙意义让我不禁对语文教学(主要是九上教材里的写作任务及学生日常的随笔写作)、学生需求、“三生语文”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新一轮的连接与思索。
也许,我可以带领学生做一点不一样的尝试: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生成的各种学习压力、成长焦虑有针对性地选择优质期刊(以后可以拓展到整本书阅读)中的热点文章供学生阅读,借以拓宽他们的眼界,深化他们的思维,引领他们于读写活动中实现生命的突围与生长。
基于以上探索,我设计了“读长文、明观点、理思路、巧吸纳、选材料、列提纲”的系列读书随笔写作活动。
《三联》热文与读书随笔的有意联谊——读写活动策略的初步实践
初三的学生越来越有极富个性的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于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中偷偷显露着自己的小小个性,于一重接一重的学业压力中暗暗寻求着释放自身焦虑的可能契机。网络,给了他们展示个性、释放焦虑的平台,熬夜上网(主要是刷手机)成了一种潜滋暗长的普遍现象。如此,“禁网”“没收手机”成了监护者试图从源头上斩断危机的最直接干预!然而,总有一些“叛逆”者成为“漏网之鱼”,熬夜刷手机、白天打瞌睡、课堂效率低、作业没质量……如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学校、家长的担忧未能缓解,学生的焦虑和不满继续滋长,很多自制力差的学生因此越来越沉迷于网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及学习成绩。
针对以上现实情况,我有意找到了《三联》最近一期与此话题相关的文章:《在信息时代,如何做好一个“魔法师”的父母》(字数:4586字,文略)。这篇文章虽是以父母作为主要读者对象,但其中不乏给青少年如何看待及利用网络的合理建议。与上次不同,这次的读写活动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与任务。
首先是“读长文、明观点、理思路”。我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明确写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写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一任务不仅仅是对教材中议论文阅读要求的呼应,也适用于论述类文本(论文、杂文、评论等)及大多数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学生经过独立阅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最终明确了文中对青少年使用网络之利弊的真知灼见。如:“网络是学习新知、公共参与、探索兴趣的绝佳媒介,网络是好是坏,关键是看人。”如:“过度接触电子屏幕对各个年龄段的‘魔法师都有微小但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中有最强证据支持的是超重和睡眠不良,此外,在成瘾、攻击性加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问题等方面也有一定危险。”又如:“据卡梅内兹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睡眠质量低和睡眠不足会加重与使用电子设备时间相关的所有负面表现。所以,必须与孩子‘约法三章,限制孩子晚上看屏幕的时间。”
综上所述,选文为学生提供了主要观点及很多围绕主要观点的分论点,它们直接指向“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利弊及应该如何使用网络”这一问题。显然,这已经能够对学生如何认识网络、如何使用网络的现实困境带来一些启发和建议。
接下来是“巧吸纳、选材料、列提纲”。学生需要将以上观点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选择其中一两个分论点直接作为自己的观点,或者以批判的眼光分析文本中的观点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步叫“巧吸纳”。确定好观点后,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引经据典选择合适的材料做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一步叫“选材料”。这里要向学生特别强调:所选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避免出现论据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最后,列提纲。提纲既要展现自己的观点,标注自己即将选择的材料(事实还是道理),更要体现自己的论证思路。在以上明确具体的写前任务下,学生大都可以写出观点明确、血肉丰满、论证合理的读书随笔。
彭梓轩同学采纳了选文关于青少年使用网络之利弊问题的观点,他将自己及周围同学的用网经验作为材料进行了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谈网色变”显然不是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理性态度。网络资源如此丰富,我们可以汲取能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拓宽见识的营养,所以,鼓励青少年合理用网势在必行。当然,除了鼓励,也需要监护者的监督、引导,更需要我们自身的配合、自律。
还有很多学生将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与选文观点相融合,从而生发出了有助于解决他们自身困境的认知。这真是又一件极具意义的尝试。
经过一轮完整的“读长文、明观点、理思路、巧吸纳、选材料、列提纲”的读写活动,既锻炼了学生阅读长文、理解长文、提取长文主要信息、理清行文思路的能力,又勾連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进行了实战演练;既拓宽了学生随笔写作中读书随笔写作的路径,又落实了“三生语文”尊重生命、贴近生活、促进生长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持续阅读切中其成长困惑的热点文章,一定程度上疏解了学习压力,缓解了成长焦虑,他们的困难真的有“被看到”“被关注”“被引导”。基于以上初步探索,师生双方均在这种“阅读疗愈法”中获益。
将来,我还要继续带领学生阅读优质期刊热文,书写促进生命生长的读书随笔,创造随笔写作的无限可能。
(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