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助力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的探索与思考

2022-05-30 16:38高畅
关键词:管理制度

【摘  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我国高层次青年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有益探索,企业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有效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对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面临的形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工作站发展策略的思考,通过完善公司、高校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合作机制,改善企业与博士后研究人员信息不对称的现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工作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持续优化多元激励、考核评价等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以科研项目为牵引,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关键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制度;多元激励;创新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5-0049-03

1 引言

博士后人才培养制度借鉴了发达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的经验,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于1985年正式建立,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快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重要举措[1]。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结合我国蓬勃进步的科教事业和持续汇聚的人才资源国情,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逐渐成为专职科研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青年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专业人才的新途径,作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道路上的创新之举,博士后人员的研究领域已经涵盖全部13个学科的110个一级学科,分散在全国31个省区、全国“985”高校和大部分“211”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院所,打造了一批國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绝大多数成为了相关工作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科的带头人,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方向的作用,将人才培养和效益产出相结合,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我国在1995年正式设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根据2022年6月上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 87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 357个,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超过29.2万人,覆盖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2019年9月,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批设立吉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0年11月,公司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2022年6月,长光卫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引进1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与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强对“高精尖缺”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着力构建产、学、研、用结合的共融共生发展模式。随着公司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在站科研管理能力将成为博士后管理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将结合公司引入博士后人员的工作基础,总结进站选拔、科研管理等实践经验,列举管理过程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增强企业与高校间协同交流、有效加强管理工作组织统筹、促进课题有效开展和转化落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竞争力等方面引发思考。

2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特征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将创新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博士后研究人员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主动的探索能力,是年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供了人才成长的环境,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科技成果转换的中介站。

2.1 采取联合培养制度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以企业为主要载体,联合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科研院所等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教学单位、科研机构与生产单位之间建立了交流合作的纽带,为高层次科研人员继续开展科研探索和实现产业报国理想提供了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活力。

2.2 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

在企业的人员配置制度下,受薪酬福利待遇和职称等因素的影响,高层次人才配置和人才结构存在被制约的现状,人力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有效的流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断吸引可以创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在企业效益需求的助推下,致力于打通科技与经济效益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科研成果在企业为主体的单位中逐步产业化,有效助力促进社会发展建设的新征程。

3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1 与企业总体需求匹配度不高

博士后研究人员不仅是企业期盼可以发挥带头作用的专业人才,也是企业中可以突破技术难题、搭建创新团队的重要人选,面临着解决企业科研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可以在突破技术瓶颈约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博士后申请人员如果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要业务部门和重要支撑部门、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理解不够深入,对企业所在行业发展规律、业务发展方向、市场变化趋势不够洞悉,研究的课题也不是来源于企业或者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沿问题,在站期间极有可能出现过于强调理论研究、参与业务实践少、团队融入性差、阶段性创新研究成果产出失败等问题。

3.2 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进站选拔、劳动关系、开题考核、中期答辩、出站质量、学术成果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企业若不加强统筹策划和质量控制、不结合企业特点制定合理的博士后管理办法、忽视了管理环节,极容易在人员培养过程中出现管理流程缺失、资源支持政策共享不及时、考核标准不明确、正面激励原则欠缺、技术成果归纳主动性差、风险意识薄弱、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不统一等情况[4]。

3.3 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周期受限

企业具有科研经费使用灵活、科研立项与实际生产业务的市场需求结合密切的特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人才队伍、仪器设备和科研资料等资源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企业通过与高校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企业培养人才的理念不可避免会与高校项目课题的研发进度产生碰撞,企业更侧重效益的产出,学校更侧重从理论研究到成果转化的过程[5]。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至出站的周期一般是两年,新技术的研究和测试、新产品的落地到成果转化需要一定的过程,博士后在站期间能否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科技实践结合,顺利完成科研成果到效益的有效转化,并且在出站后持续保持积极性,都会对企业科技创新产生一定的限制。

4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助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策略探索和思考

4.1 打破信息不对称局面,完善三方合作机制

长光卫星公司依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文件精神,结合以市场为导向、面向航天信息产业不断推出创新型科技产品的发展目标,突破了地域限制和行业的局限性,一方面加强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的宣传力度,通过招聘宣讲会、网站、直播等渠道共享公司核心技术进步历程、商业赛道榜單评价、业内资质、新闻媒体热度、薪酬体系、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情况等信息;另一方面主动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系,择优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公司基于技术攻关方向,系统性地策划博士后人才队伍的学科建设目标,合理搭配引入人才的专业学科种类,丰富团队人员组成;结合科研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需要,充分了解博士的项目研究背景,有针对性地将与高精尖技术创新或产品升级改造相关联的课题匹配至申请进站的博士,实现基础理论与超前技术创新储备的有效结合。公司在选择合作导师时,也要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储备的科研课题选择业内优秀导师,真正发挥联合培养的优势,避免选择更偏重学、研结合和理论成果的课题方向,力求与院校的优势互补,打造培养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平台,完成对博士后研究人员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系统性培养[6]。公司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择优完成优秀博士后人才推荐及科研项目申报、报奖等工作,有效促进了人才的成长。

4.2 优化多元化管理体系,加强考核评价标准

公司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管理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制定、规范、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依据联合培养协议,定期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进度、工作状态、学术成果及培养计划中列出的各项要求开展考核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对实施不力的研究任务及时纠正;管理人员应注重挖掘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考核评估指标和成果形式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研究报告、文章、软件著作权、论文、基金申请等,紧密结合企业需求,重点将专利、专有技术、产品应用效果等具有潜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要素作为主要评价指标[7]。

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紧密跟进国家和地方办法,帮助人才工作在安心、舒心的科研环境中,为博士后研究人员争取更多的档案调转、生活补贴、经费奖励、住房保障、家属户口迁移、子女入学、职称评定、薪酬福利等方面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调动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积极能动性;根据科研贡献合理提高绩效,保证科研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鼓励博士后人员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和突破自身的能力[8];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以股份、权益、奖金等方式鼓励技术创新突破;面向国家航天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集中公司有效资源,瞄准国家重大技术领域和基础科学领域,组织申报博士后科学基金。同时,为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管理人员应增加在站博士后交流研讨的次数,鼓励博士后根据需要参加相应的培训进修,进一步拓展博士后学术视野;主动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如组建博士后联谊会等小规模的、灵活的交流活动,帮助博士后关注本领域科技前沿和技术方向。

4.3 科研项目牵引,健全实效化成果转化机制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技术创新攻关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长光卫星公司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商业航天领域的高度认可。公司组建了以博士后研究人员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主动承担起奖金资助的责任,培养博士后人员在重大技术任务中承担“挑大梁”的能力,联合具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以科研项目作为牵引,把握研发方向,着力攻关重点难点技术,聚焦解决卫星研发及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了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公司项目组深化关键节点把控,强化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拓展全过程转化途径,有效深化由知识、技术至产品的链路,充分发挥公司在资金场地、市场环境、生产经营的优势,促进科研项目与产品生产、博士后人员与项目组成员、科研成果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对接[9]。

公司聚力探索博士后研究人员国际交流合作方式,结合公司牵头申报的科技部设立的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组织(GEO)合作专项项目,创作多样性的国际人才交流机会,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加深对科技成果前瞻性的理解和逐步拓展国际视野。同时,公司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报名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并且鼓励在交叉学科的领域实现科技成果方向的突破。公司可以在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指引下,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海外项目为基础,吸引海内外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入科研工作站。

公司一直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遵循国家商业航天政策,以公司发展目标和技术指标为引领,结合“吉林一号”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情况,主动跟进并明确技术创新的突破口,积极鼓励博士后人员完成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航空航天事业中搭建人才成长平台,致力于组建高水平、学科齐全、开发新产品的团队。2021年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组织了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这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博士后发展成就展示平台中,公司数据中心五室博士后研究人员组建的团队荣获创新组优胜奖,为吉林省和公司争夺了荣誉,激发了创新潜能,在与多赛道和多学科获奖项目的展示、学术交流和对接中,团队技术水平有了快速的进步,为优秀项目间的深度合作积累了广阔的资源。公司参赛项目旨在针对“吉林一号”新型多功能视频卫星影像开展大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该项技术是紧贴公司需求的创新探索,与公司的产业链紧密结合,已经实现了海量数据到高价值信息的有效转化,拓宽了卫星视频影像开发及应用的范围和深度,带动卫星数据在行业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为公司带来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面向卫星影像应用市场需求提供了稳定的供给。全公司的博士后人员将以这个团队为榜样,坚定创新信心和决心,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完成智力与资本的深度转化,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5 结论

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公司将进一步贯彻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结合的发展思路,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一套具有长光卫星特色的、贯通产学研用、助力博士后研究人员快速成长的制度,营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突破的良好氛围,让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术力量成为点燃公司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公司将积极勇于承担国家、省市级的科研项目,以开放的姿态汇聚更多科创力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以科技应用促进社会效益,以“用空天地一體化遥感信息产品服务全球70亿人”为目标,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长光卫星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蓬蓬.做好新形势下县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16):346-361.

【2】唐爱国.世界各国博士后制度的共同特征与博士后制度的优越性[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02):43-47+111.

【3】陈良,夏文莉,何世伟,等.浙江大学青年人才科研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04):130-133.

【4】彼得·德鲁克.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李佳,马慧娟.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难点的若干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4(09):162-163.

【6】孙建红.企业博士后制度视域中的校企合作途径探索[J].教育研究,2008(03):60-63.

【7】邓芳,吴春芸.博士后考核评价工作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8):86-90.

【8】曾永飞.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9(2):26-30.

【9】李晓琳.博士后制度对培养和造就青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作用[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5,10(46):42-48.

【基金项目】国产中高分辨率宽波段多光谱卫星数据集构建和高效国际化服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助力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的探索与思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E01270000)。

【作者简介】高畅(1992-),女,吉林长春人,从事人才政策申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
略论开明书店的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
盘点 政治篇:有繁有简,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合理
西方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启示
武汉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解读新修核准管理制度
西点军校严格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