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
请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在草长莺飞的暮春时节,第二十七 个世界读书日如 约而至。从网络电商的购书促 销,到书店出版社组织的读者见面会,再到互 联网阅读平台开展免费阅读活动、图书漂流、 知识竞赛,各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 读活 动。节日的一大意义在于营造仪式感,提供一 个审视生活、反思自我的难 得契机。一年一度 的读书日,关键不在于计较这一天里读了多少 书,而在于能否重新认识平日的阅读习惯。
开卷有益,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 知识、启迪智慧……每一条意义都耳熟能详, 但未必每个人都会将阅读付诸行动。你有多久 没坚持读完一本书?你是否常常买书而不看书 ?你是否还会郑重地读一本专业 书籍?……人 们常常纠结于这些问题,但未必明确这为何重要 。首先澄清“什么是书”,或许是更好开启阅读的前提。
从龟甲木椟,到兽皮贝叶、线装卷轴 ,再到电子书籍,知识的呈现形式因 时而异。 进入数字时代,书的形式越发多样,阅读的方 式也不 拘于前。从载体看,纸质书与电子书的 争论背后,有人喜欢墨香的安然,有人钟情屏 上的便捷;从形态看,大部头与碎片化的热议背 后,有人坚持花时间埋头于卷帙浩繁,有人则 习惯了即时刷取的轻量阅读;从感官看,有人 只接受看书、读书,有人则选择听 有声 书。多 样的读书体验,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
阅读方式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生 活的 变迁。一方面,科技赋能,为阅读带来了 更丰富的形式;另一方面,在忙碌的生活里,人 们试图通过轻阅读、全程化阅读等方式为读书 留下一 席之地。的确,在现代社会,阅读的紧 迫性并未减弱,唯有不断阅读才能更新知识, 赶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 的脚步。从获取信息 、认识世界的角度看,参与在线课程、网络讲座 、有声图书馆也是一种读书,知人论世、读无 字之书又何尝不是一 种阅读。2 021年,《论语 》在阅文平台上的阅读 人次达3 000 万,超8成以上的读者 年龄 在30 岁以 下。当“书”的含义不断拓岩展,我们不妨更加关注知识的获取方式及内容。
读书 即学习。有声书中未必没有 深奥的知识,碎片化阅读并非一无是处,短视 频里也未必没有鲜为人知 的世界。学习无处不 在,关键在于,该如何用不同层次的知识,该 如何建构我们的精 神世界。奇闻异事,忙时 可供消闲;新闻资讯,帮助我们了解时事热点; 工作指南,帮助我们掌握一技之长;历史文化, 磨炼思考能力;人生智慧,帮助我们破解成 长难题……身处现代社会的复杂个体,往往拥 有多重身份、肩负多 重使命。似乎每一类知识 都有其独特 的价值。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让 学习更有意义,是每个人必须回答的考题。
从为了一本新书而在书店门口彻夜 排队,到随时获取海量信息,知识爆炸时代的 阅读不再是“是否有书”的问题,而是“如何读好 ”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不少 简单重复的工作或许会被算法与机器取代。所 以,读书人肩负着“重新发明自己”的重任,在 猎奇大千世界、在关注冷门知识之外,更需着 眼于锻炼自己的思考力与判断力,在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中完成心灵的滋养与精神 的锻造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在创作 好书。2021年,从阅文平台公开的信息中我们 看到,新增 作家中95后的作 家超过80%。
载体在变,方式在变,内容在变,但 学习规律不会变化。“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的积累始终重要,“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刻苦 永远 关键。无论是书本、杂志,还是音频、影像 ,抑或是论道、问学,只要深入人心、启迪思考 ,就不失為好的阅 读载体。在坚持不懈的阅 读中拓展思想的深度、挖掘人生的厚度,这应 当成为世界读书日给我们的启示。
(选自人民网,有 删改)
【读后 思考】
1.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哪些 变化?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感悟?
2.你近期在读 书吗?请你结合你 最喜欢的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