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
燕雀纵无鸿鹄志,亦当凌空搏云天。“我们生下来,大部分都是凡人,但是我们可以一点点的让自己不那么平庸。只要勇于钻研,学以致用,突破一个个瓶颈,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里面干出成绩,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受访时,郑富春如此坦言。
2003年,郑富春参加工作,入职中国水电十三局工作(现已更名为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岗前培训,被分配到内蒙一个公路项目。碧空如洗的湛蓝天空,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若隐若现的羊群,莲花般绽放的蒙古包,郑富春到工地之前很难将这么优美的画卷与繁忙的工地联系起来,但在内蒙就神奇地结合了。随后,他开始忙碌的工作,根本无暇顾及旁边的美景。
虽然有生产实习的经历,经过岗前培训也有充分心理准备,但工作还是比想象中辛苦得多。“首先起床就很不适应,那里地处内蒙东部,纬度较高,凌晨4点太阳就出来了,晚上9点还不下山,早起完全靠个人毅力。其次,当时正是大干攻坚阶段,任务繁重,根本容不得你学习适应就要很快进入战斗,几乎零时间完成角色转变。最后是心理落差,以前网上有调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段子图片:你妈以为你工作时候的样子——戴着安全帽,穿着白衬衣,意气风发地讲解图纸,指挥施工;实际样子——被晒脱几层皮的黝黑脸庞,因风沙而干裂的嘴唇,磨出洞的蓝色工装,急匆匆奔走于各个工作面的单薄身影。回到宿舍吃完饭,有时候衣服都没脱,躺床上秒睡。”
郑富春先在国内两个施工项目工作了两年时间。“项目上前辈们非常关心年轻人,尤其项目经理,不但关心我们的业务技能,在工作上亲自传授我们知识和工作经验,而且对我们的兴趣爱好也了如指掌,让我们劳逸结合,调节一下工作状态。记得那时候我比较喜欢体育,大学期间《体坛周报》一期不落,项目经理知道后,每次都叮嘱去县城采购的人员,帮我买一份回来。我就利用中午吃饭小憩的时光,美美地看一会,疲劳也一扫而光了。”工作时间长了,郑富春逐渐理解了企业前辈们的辛苦,在他看来,国企都是比较有温度的,虽然所从事的工作比较辛苦,但每一位前辈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企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把企业当成家。
2004年,第一次出国到阿富汗,满目苍夷的战后景象、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军队,以往电视电影才能看到的镜头活生生展现在眼前,郑富春真有想退缩的念头。还是那股不服输的性格,以及身边领导和同事的互相鼓励让他坚持了下来。郑富春来到阿富汗后更加体会到祖国的和平安定是多么美好,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郑富春很快适应了环境,从难啃的英标美标规范、与外籍工程师的工作交流,到现场当地雇员管理、周边外部沟通、危险环境的面对,进而高标准严规范地完成工作。压力也是动力,一路成长伴随着艰辛。郑富春说他特别感谢那段经历,养成了自己坚毅执着的工作作风、沉稳有序的处事风格,积累了国际工程相关合同、规范、技术标准、惯例等一系列基本知识,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国外的日子里,郑富春经常在难得的闲暇之时回味自己的成长历程,回顾自己在国内的生活,回望自己的来时之路。
当年,郑富春读到很多爱国科学家的事迹,自己也一直憧憬着能学好本领,建设家乡,报效祖国。郑富春的家地处黄土高原,属半干旱地区,常年缺水,农民靠天吃饭,父辈们辛劳一年,收获勉强维持生计。那时候郑富春就有打通秦岭、引水灌溉关中平原的想法。因此,高考后报考大学时,郑富春就把学习水利水电工程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在老师的推荐指导下,毫不犹豫填报了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并被成功录取。整个大学期间,随着郑富春学习不断深入,视野更加开阔,生产实习的切身体会让他懂得报效祖国的理想是建立在个人的认真、努力、刻苦的学习之上。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长江三峡永久船闸工程生产实习,站在船闸上看着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想到今后能够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员而感到非常自豪。艰苦的环境往往更能磨练一个人意志,工作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郑富春始终提醒自己,不浮躁,不松懈,年轻要多看、多学、多经历、多思考,工作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要用不服输的韧劲努力工作。
2007年,郑富春到非洲工作,第一个国家是肯尼亚,除了中间穿插去了一次卡塔尔,基本都是在东非几个国家。从美丽的维多利亚湖畔到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山脚下,从东非大裂谷到中坦友谊见证的坦赞铁路,从古老美丽的桑吉巴尔到现代繁华的“东非小巴黎”,郑富春的足迹所到之处,留下的皆是电建青年辛勤汗水和无悔青春。
非洲当地的业主和监理大多是50岁以上工程师,而中方在现场的基本都是年轻人,项目班子团队30岁左右。刚开始,业主不相信这么年轻的团队能干好几千万美元的项目。郑富春带领团队一次次交流,一次次谈判,一次次证明,最终圆满完成项目,树立了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良好形象。
郑富春记得2012年在马尼奥尼公路项目工作的经历。那是一个“设计+施工”的项目,他任项目总工程师。当时涉及45公里处一个箱涵设计,项目总监根据经验及参考指标计算的水流量,提出项目的涵洞需要加大两孔的要求,这样不仅增加成本,工期也会滞后。郑富春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发现这一区域的表面地质为毛勒姆(muram),等同于沙砾,渗透系数应取值0.2-0.5cm/s,而不是普通的0.6-0.8cm/s,另外这里是干旱地区,强降雨持续时间很短,再考虑地表植被和土壤特性等,一段时间内形成的地表径流比对方计算的小了一半多。后来,郑富春召集多方专家研讨会,结合调研结果,详细展示了自己的计算模型,并且在當年的雨季与项目总监一起标刻水位记,测量结果实际情况与郑富春的计算完全吻合,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说到企业如何对接“一带一路”而有所作为,郑富春说,我们公司属于全球500强的大型央企电建集团旗下特级企业,自1987年走出国门,从转包经营到工程总承包,再发展到如今的设计加施工、EPC、投融资等高端经营方式,从单一的水电施工,发展到非水电多领域,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包括英、法、俄、葡、阿拉伯语五大语系地区,先后在40多个国家开展工程承包业务。公司很早确立了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多年征战国际市场,积累了丰富的国际营销和项目实施经验。应该说对接“一带一路”,我們有很好的根基、很好的资源,公司海外发展战略切合“一带一路”政策,凭借多年的优异业绩及良好口碑,许多重大民生项目都能顺利取得。非洲国家基础设施缺乏规划,可能会给未来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障碍,而中国公司紧跟“一带一路”及沿线国家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管理和技术优势,主动为沿线国家提供咨询服务,为其研究编制国家或区域的行业发展规划,正在创新走出一条规划设计先行、带动建筑施工传统业务的新路子。“例如已经落地肯尼亚330公里公路,合同额5.8亿美元,就是我们公司主动介入,帮助肯尼亚政府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并且联系大使馆引入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作为独家承包商实施了该项目。”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是促进亚欧非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郑富春不遗余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这不仅是中国倡议,也顺应了世界相互关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它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国际社会。《新华非洲》曾报道郑富春在肯尼亚基图伊郡穆托莫地区到学校捐赠的事情,他带领项目团队为穆托莫中学生捐赠了文体用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郑富春还经常参加惠及民生的社会公益活动,并把自己在“一带一路”非洲沿线所做的重大工程及这些工程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与当地官员交流,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生活水平,从而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郑富春曾荣获电建集团优秀项目经理、优秀总工程师、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驻肯大使馆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模范个人等许多荣誉。言及目前工作中最大的挑战,他坦陈是自己能力提升的水平是否适应公司集团化发展的速度。“我们单位从水电十三局更名为中国电建市政集团,各项指标都突飞猛进,从公司战略、业务方向、管理水平等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跟上公司发展步伐,郑富春一刻也不敢懈怠,除持续加强专业技能提升外,相继考取了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并不断突破自己的技术瓶颈,取得了正高级工程师职称。为了更开阔视野,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他还申请了英国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希望自己能时刻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加工作以来,郑富春说自己最欣慰的是培养的一些年轻人都逐渐挑起了大梁,有几个做了项目经理,其中一位要担任1亿美元大项目的经理了。“人才”是公司发展的不竭源泉,郑富春走上项目经理岗位后,除了项目经营生产,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青年人才培养上。每年的导师带徒,郑富春都会用心指导,通过轮岗、布置特定任务、集中答疑、个别讲解、不定期考核等方式,将公司文化、管理技术等结合自己经验,一点点传授给他们。看着他们一个个成为项目骨干,为公司持续发展施展才华,取得荣誉的时候,郑富春倍感欣慰。
驻外人士,多有一个遗憾,就是不能多陪伴家人。郑富春也是如此,“尤其我大女儿出生,我都没能陪在妻子旁边,没有亲眼见证闺女出生那一刻,只在闺女出生一个月后给她写了封信寄托自己的情思,等到回国见到她时,已经半岁了。从出国时家里妻子一个人,到回国多了个小人,其中滋味难以言表。儿子心心念念的希望爸爸陪他过生日的愿望也从没实现过,现在他马上10岁了,还没陪他过过一个生日。还有我的妻子,强大的小女人,朴实,贤惠,善良。任何的成绩,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都是不可能的。家里家外都是她操持,鬓间早早地爬上了银丝,瘦弱的肩膀承担了过载的责任,我却不能替她分担,哪怕一点点”。说到妻子,郑富春更多的是愧疚:“经常从别人口中得知她生病自己去医院,有时候疼得坐在医院台阶上半天起不来,但从未对我说或者抱怨过,两个孩子在她充满爱和阳光的教育下,都能理解爸爸的艰辛,也知道不能常伴左右的爸爸是在为中非友谊做贡献,所以每次回家孩子对我不但没有陌生感,还非常亲切。我觉得她的付出更伟大,在我身后给我依靠的力量、前行的动力。”
大学毕业后,郑富春一直在干一件事。他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干公路,脚下的丈量应该可以绕地球一周了。“干公路跟行军打仗一样,看地图加侦察。每个项目我前前后后会走几十遍,每走一遍,都有一遍收获,就是积累的过程,如此才能心中有数,知行合一,主观和客观基本相符,则无往而不利,可成功矣!”
天道酬勤!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只要用心,只要愿意给心灵储蓄,沉默的石头也会唱响悦耳的歌!“我的座右铭很简单,厚积薄发。其实这个也很哲学,与量变引起质变异曲同工。量变是过程,是积累,质变是瞬间,是升华。其实,每个人只要在自己愿为其奋斗的方向厚积薄发,都能成功,厚积程度不同,薄发方式不一而已。大到科学巨匠,各行翘楚,小到制造技师,各业能手,无不是在各自领域或者行业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积累、奉献,最后等到那个水到渠成的认可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