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主题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30 10:48:04何娴
新闻潮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乡村振兴

何娴

【摘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主流媒体如何发掘制作出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让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报道,是践行“四力”的具体实践。本文通过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立足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主题,精心策划《在希望的田野上》《沿着高速看广西》等一系列重大报道,多角度展现主流媒体的担当与使命的有益尝试,探究媒体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主题报道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乡村振兴;创新表达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与使命追求,如何让其充满能量又富有“流量”,引发全民关注,提高传播效果,就要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优化路径,让主题报道摒弃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做到生动鲜活且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真正深入人心。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系列乡村振兴主题报道,恰逢其时,立意深远。主创团队数月奔走于田间地头,追寻乡村振兴上的实干脚印,挖掘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热点和亮点,精心制作出一批“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优质新闻作品,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一、实践与创新:紧扣时代脉搏,展现时代精神

当下,是思想多元、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必须始终做到高站位,紧扣时代主题,内容立意深远,敢于“乘风立潮头”,勇于创新和突破,既要运用脚力,锤炼眼力,又要开动脑力,调动笔力,精心打造出主题报道精品,唱好乡村振兴曲,讲好中国故事。

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占据着思想舆论引领的权威地位,务必慧眼如炬看长远,把握大势抓主流,推陈出新找准着力点,构筑精神高地;始终站在宏观的层面、服务大局的高度,发挥强有力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涉及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精神、中心工作时,应率先发声,精准解读,不断创新,将新闻宣传工作做透做实,获取受众关注。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时代,农村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题材意义非凡,是新闻记者记录新时代大有可为的新战场,彰显媒体力量与责任的新沃土,更是回应时代关切、与时代共振的新舞台。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激发全体主创人员认识乡村、观察乡村、助力乡村发展的情怀,去观察、思索、发掘,通过精心创作的节目为乡村振兴鼓舞士气,贡献媒体力量,这也是节目创作的宗旨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新闻工作的重大题材,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顺势而为,推出《在希望的田野上》 《沿着高速看广西·乡村振兴》一系列主题策划,将镜头对准热火朝天的乡村战场,讲述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从2020年5月31日开始推出,至2020年11月15日,共播出18期节目,每期宣传一个县(市、区),近百位记者足迹遍布全区各地,走进田间地头,深入最偏远的村庄,走访现代产业示范园,感受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成果,体会村民们增收的幸福,书写脱贫路上的动人故事,全景式记录在广西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乡亲们打赢脱贫攻坚战,踏上衔接乡村振兴的美好新征程。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播出的《沿着高速看广西·乡村振兴》重点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展现高速通达的市、县全面小康新成果、乡村振兴新风貌、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为建党百年持续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有品质保障的主题报道才有分量,有温度加持的主题报道才有能量,才能凸显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引发大众强烈共鸣,凝聚时代广泛共识,形成澎湃如潮的媒体能量,助推乡村振兴建设,上下同心,砥砺共进,这是践行“四力”锤炼队伍的试金石,更是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工程胜利的强力保障。

二、问题与思考:“轻”表达“新”呈现

以往的主题报道中,有不少立意高远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观众并不买单。主题报道该用什么样的创作视角,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角度,才能获得收视保障和共振影响力?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乡村振兴主题报道節目创作,抛弃过去惯用的一般性成就报道传统,充分汲取“走转改”活动创新发展收获的丰富经验,以大众关心的“身边事、身边人”为主线,用轻快的节奏与基调,将乡村的大变化、大发展巧妙转化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小获得、小满足,从观众的审美要求来创作,从受众的普遍体验来考虑,实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宣传效果。

(一)小故事嵌入大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故事是节目的核心和灵魂。节目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口号或者数字,而是动人动情的故事。观众对干巴巴的事实罗列并不感兴趣,真正能引发他们关注和共鸣的,是日常生活里的所见所闻。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亲历者,越是熟悉的生活点滴越是容易引发共情效应。

在《沿着高速看广西》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主创团队把镜头更多地对准田间地头的菜农、果农,对准那些告别“北漂”“深漂”,回到家乡开启美好新生活的创业青年,以现实中的小人物、小故事、小情结、小感动关注普通人的变化发展和情感追求,就像看一部小小说、小电影,让观众看得下去 ,想看下去,甚至觉得好看,进而引发他们对这个时代的思索和感慨。

《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一期,聚焦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深度贫困县——罗城,一直以来,这里连片的石山、贫瘠的土地是人们发展生产的“绊脚石”。在国家和自治区生态扶贫政策的带动下,罗城的老乡们又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幸福生活的呢?该报道用了三个非常有代表的视觉故事——《“愚公移山”十八年 石头缝里种出“金果果”》《傍着“神仙姐” 脱贫致富不是梦》《“仫佬家园”的幸福三场景》。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人物,他们的励志事迹质朴而动人,极具看点。故事不大却深刻、人物平凡却感动,这样的小切口更容易引发共情,更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新风貌。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一个又一个的身边人,让主题报道不再高高在上,不再“自说自话”,而是做到了一种真实有效的抵达,真正被受众看在眼里,想在脑里,记在心里。

(二)小人物诠释大时代

把小人物放进小故事里,把小故事嵌进大新闻里,讲述普通人自己喜闻乐见的故事,让一个又一个故事串联起一个时代的新变化和新气象,这是重大主题性报道《沿着高速看广西》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的每一期节目,选取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平凡小故事,尽管每一个小故事背后都承载着大主题,但所有的小故事的讲述都根据故事本身来创作,通过娓娓道来的清新表达,充分利用各种电视手段把影像故事说得让人想看、想听,印象深刻且回味无穷。

如《沿着高速看广西》罗城篇,讲述了一个叫覃凤琼的80后山里妹子,带领妇女上山凿路、开发耕地的故事。她带领全村10个屯种下3880亩吴茱萸,在辛勤耕耘1200多个日夜后,将曾经荒芜贫瘠的石山悄然改变了模样。如今覃凤琼所在的村庄,家家户户盖楼房开小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她也被大伙亲切地称为罗城“花木兰”。她实际上又是那样平凡,名不见经传,是所谓的“小人物”。见人见事见情见思想见时代,从覃凤琼身上,记者深刻挖掘平凡人物身上的小感动,他们的个性真实鲜活,他们的追求认真执着,他们的精神热烈奔放,是这个伟大时代发展最好的注脚。

(三)新思维打造新亮点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宣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途径。广播、电视、党报等主流媒体会时常面临主题宣传的任务和要求。媒体融合时代,要实现重大主题报道出新出彩,就要坚持高站位深立意,在思想性上下功夫,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捕捉持久性的、面向未来的新因素新气象,以宽广的历史维度和全局视野,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要坚持市场思维和受众思维,充分考虑“媒体能够生产什么”和“新闻受众需要什么”这两大问题,不断优化新闻作品内容形式,使新闻作品在内容上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感染力,在呈现形式上更加具有创造性和吸引力。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新闻工作的重大题材,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沿着高速看广西·乡村振兴》系列乡村振兴主题报道,锐意改革创新,突出党媒特色,用新思维打造新亮点,使新闻作品减少枯燥、说教性,更加生动感人、深入人心,真正让读者爱听爱看、产生共鸣,从而实现传播效率、影响力的提升。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融水篇》中,出镜记者与主持人联袂互动为乡村代言,男主人公“阿融”原是贫困户,代表的是越来越自信的融水 ,女主人公“小水”是一名外地女青年,以微电影短片的形式,以二人的故事为串联创作出7条内容丰富的新闻短片,全方位展现融水脱贫工作的显著成效。微电影短片的形式迎合了当下观众特别是年轻碎片化的信息消费行为习惯。每条短片在围绕一个主题报道的同时,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可看性,又进一步强化输出报道的核心内容和主题思想。该作品获得2020年度广西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奖,宣传效果显著。

(四)新表达引发新影响

在主题报道的表达实践中,越是“重题材”越要“新表达”,这也是切实提升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法宝。内容承重形式求新,需要有更新的尝试与探索。梳理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2020年来的收视曲线规律,参考同时期推出的社会新媒体推送发现,但凡系列主题报道推出之际,收视曲线呈现爬坡式上扬,同步推送转发量也相应“水涨船高”,如《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经播出各平台点击量超千万次,成功打造了广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现象级主题报道,从中可见,观众对这类型报道的充分认可与期待。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新闻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全新的创意,打造了适合全媒体传播的样态,再叠加跨屏全网传播 ,真正从地头田间,走进了观众心间。

以时尚歌曲改编、民族风情演绎为串联,把南国避暑胜地、世界白裤瑶乡——南丹的独特风情和脱贫攻坚产业、乡村振兴新面貌生动展现,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南丹篇》的一大特色。其中片中编排的《南丹Mojito》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展示,广西新闻频道微信公众号一经推送,阅读人次即突破2万。创作团队灵敏地捕捉网络热点,将当时盛传于街头巷尾的“神曲”做了精心而别致的改编,当轻快的曲风混搭田乡野趣,片中传递的重要信息被渲染输出,这是典型的以观众为中心强化主题报道创作的创新思维。

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罗城篇》中,报道团队精心设计了两大直播板块,一是采摘杨梅的丰收直播,二是县长与主播联袂直播带货。这种直播形式,不仅增强了政府形象的亲和力,还为农民朋友带来了真正的实惠。直播现场与县长同框的乡亲们金句不断,化身主播为家乡代言的县长也是相当圈粉,让观众零距离真切感受到这片乡间热土所焕发的生机与活力。

而编排上,同樣可以追求巧妙构思、追求新意。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覃塘篇》,全篇凸出一个“快”字:《快出发!宝藏覃塘YYDS 》《风貌提升快!拆掉风水墙 乡村入画来》《脱贫快!乡村焕新貌 小康路上大步迈》《快致富!小蚕共育新技术 铺就致富新“丝”路》《动筷!“覃”系荷塘 “食”力名扬》。再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藤县篇》,巧妙运用“藤”字,宣传片是《Hi 沸“藤”时代》,用藏头诗的形式,引出了《诗意沸腾》《山野沸腾》《天生沸腾》《江河沸腾》《产业沸腾》等篇章,带大家领略了一个“江月夜夜好,山云朝朝新”的新藤县。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主题报道大有可为。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应追求思维更活跃、题材更个性、视角更独特、叙事更朴实、表达更新颖。应着力淡化主题报道的宣传色彩,突出乡村故事的生动精彩。重题材轻表达,大主题新呈现,硬观点软着陆,创作出有深度、有分量、有温度、有影响的精品力作,才能真正实现主题报道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讲好乡村故事,唱响时代主旋律。潮

参考文献

[1]黄海波.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呈现[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7-14(004).

[2]要春丽.试论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途径与方法[J].新闻传播,2017(09):109-111.

[3]刘永刚.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8):152.

(编辑:覃世默)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乡村振兴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