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市场主体 发力稳住大盘

2022-05-30 10:48孙奕濛
经济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市场主体冲击供给

孙奕濛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今年前两个月,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多项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但自3月份以来,受上海、北京等地多点频发的新一轮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国内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显著下行,我国经济在某些方面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的困难还大。当前,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纵深大、韧性强、耐力足的特点,聚焦市场主体定向发力,出台标本兼治的宏观调控政策,保就业、保民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

需求收缩

需求收缩主要指外需的不确定性和内需的扩张缓慢。在经济模型下,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关系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C+I+G+X=C+S+T+M。而当S+T+M>I+G+X时,表现为总需求不足,宏观经济收缩。

当前,“需求收缩”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就是消费需求收缩,即居民在疫情影响的不确定性等负面因素的冲击下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断崖式下跌,导致消费者购买明显衰退。2021年前三季度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拉动GDP增长7.8个百分点明显回落。同时,2021年以来,前10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月同比增速不断下降。去年“双12”以及今年“618”平淡的市场反响,也从侧面说明消费需求的收缩态势。

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是指可能引起生产能力和产品成本变化的事件。就目前看,中国经济面临的供给冲击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前一时期新冠疫情反弹持续蔓延,导致产业链、供应链的部分阻断或不畅。2021年5—8月之间出现了煤荒、电荒和部分原材料短缺问题,形成供给的冲击并引起价格上涨。今年二季度一些城市疫情较重期间,全国铁路日均开行列车出现不正常,甚至短期内开行情况比过去正常情况下减少了70%。国内航空、旅游业务量也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受俄乌冲突以及西方对俄制裁等影响,国际原油、天然气、粮食市场发生重大变化,供给下降、价格飙升,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稳妥应对。

预期转弱

预期转弱在于前期低基数效应正在演变为高基数效应。此外,由疫情带来的中长期影响即部分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更需要特别关注。人民银行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以来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持续大幅增长。除了居民被迫削减开支、增加储蓄这一因素之外,用于防疫的巨额财政支出可能挤占政府用于其他建设项目的投资。同时,疫情防控使跨境出行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也会影响外国直接投资。部分地方“一刀切”的疫情防控政策,极大地影响了广大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和生活秩序,抑制了交通、餐饮、零售、旅游、文化娱乐、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等服务行业消费需求的释放,导致消费者对经济增长恢复的预期下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是国民对经济增长预期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面对三重压力的一般性经济措施

政府如何迎战三重压力?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四部分组成。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受疫情影响,消费者购买力明显下降,要解决消费者购买力的问题,首先要发展经济做大蛋糕来提升消费者整体收入水平,其次要针对贫富分化等经济发展中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出台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对于供给冲击,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是,当供给冲击对总供给不利时,总供给曲线左移,会引发滞胀,如1974年和1979年OPEC两次运用其市场地位限制石油出口;若供给冲击对于总供给有利,则可以带来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如上世纪90年代的克林顿“新经济”,就是得益于技术进步对于总供给的有利影响。那么,政府如何在政策调控中将不利转换为有利?从短期来看,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可降低和抵消供给冲击,使得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自然合理增长水平之内。从长期来看,应对供给冲击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供给的结构适配性。为使国民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提高,政府需要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尤其在地方财政杠杆率水平偏高的背景下,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来拉投资、惠民生,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相互促进,创造一个宽信用的环境,改变社会经济增长的预期,提升消费意愿。

以上是按照宏观经济理论提出的一般性经济措施,但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仅仅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手段,或者仅是机械地使用单打一的经济政策或工具,难以做到药到病除,无法实现稳定经济大盘的目标。当前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是面对我国经济形势和主要矛盾,找到符合实际、标本兼治的宏观经济手段。

稳住市场主体就能稳住大盘

站在掌控全年经济走势乃至后续发展的关键节点,面对“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的复杂局面,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科学分析研判经济形势,用好用足宏觀经济政策和调节工具,全力确保“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选择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稳住经济大盘有多种政策选择,也有不少存量、增量政策工具可运用,当前要确保政策配置、政策操作的精准聚焦,把发力点放在稳住市场主体上,进而实现“纲举目张”,稳住经济大盘。

稳市场主体就是稳国民经济的根基

市场主体囊括了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涵盖创造GDP的所有经济单元。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根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稳住经济大盘主要目标。把市场主体稳住,就等于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当前稳住经济大盘的主要任务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其中稳就业最为重要。数据表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每年13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绝大多数由市场主体提供。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是治本之策。

经验表明,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一定要守住市场主体的系统性风险底线,这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基本前提。在冲击、压力面前,市场主体挺住了,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纾困帮扶渡过眼前的难关,带动就业、创造财富,就能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和地方政府数据以及我们的直观感受表明,一系列超预期因素叠加对中小微市场主体的影响和冲击尤其大,迫切需要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稳住市场主体需要“精准滴灌”

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让宏观经济运行更为稳健,不断发展生产力。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疫情防控背景下,我们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国上下形成一股合力——打好动态清零硬仗,通过精准施策稳住市场主体,推动经济快速恢复重振。

党中央立足全局,把握大势,作出了“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配置的着力点正在加速向市场主体层面转移和集聚。我们主攻方向明确,直接面向市场主体出台政策、深化改革,进一步夯实了市场主体的基础。

近期,为确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举措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成,国务院5月底出台了六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用“放管服”改革的办法优化政策实施流程,确保政策受益主体不漏户、不漏人地清晰了解和应享尽享。这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不搞大水漫灌、集中精力对市场主体进行“精准滴灌”的具体体现,势必会取得预期成效。

建设统一大市场,激發主体活力

市场的活力和动力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循环流转。在我国,区域分割、地方保护和不当竞争等问题还时有发生,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对经济活动高效循环造成制约。为此,要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提升市场主体活力,迫切需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经济循环体系,早日建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市场主体的更快更好更高效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高质量地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活力和动力。

(编辑 尚鸣)

猜你喜欢
市场主体冲击供给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