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清
非洲,利比里亚。海港小城格林威尔没有想象中蔚蓝清晰的海岸线,但大团的低垂云朵依然尽显自然的壮美。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利比里亚资源开发项目经理李科说,格林威尔位于非洲大陆西侧,靠近大西洋海岸,地理位置好,风光得天独厚,非常美丽。
今年春节,李科和同事在营地举办简单的庆祝活动后,继续投入工作。当地气温高,平均温度常年三十度左右,紫外线强。李科和同事们每天早上约6点半起床,7点半开始处理各种事务,要“趁着早上凉快”,紧抓“黄金期”施工。
自2010年李科选择到海外工程一线,至今已经12年。他由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海外工程项目开拓者。在摩洛哥、科特迪瓦、利比里亚等国,他和团队加倍努力,聚沙成塔。
2010年初,已经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两年、在质量管理岗位工作两年的李科,主动选择远赴摩洛哥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此时的李科,已经萌生提升自我、独立成长的意识,他希望能拓展视野,增加对国际工程的了解。
2006年入职中国水电五局之初,李科从水电五局在各地正修建的众多水电站项目中,选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色尔古水电站施工一线,因为这里“涉及面广,能够学以致用”。
他还记得,刚工作时,作为技术员,每天要测量、核验质量、测算完成工作量、管理工人队伍。出生在河南济源的他,磕磕绊绊地一边熟悉当地方言,一边据理力争,在一次次沟通中,确保施工质量与方案一致。
色尔古水电站施工地位于峡谷地带,山风呼啸,伴着沙土,凛冽干燥。即便穿着厚厚的大衣,冷风还是不断从衣领口灌入。一两个小时收方测量后,李科裹了一身灰。等到闸墩浇筑阶段,仓位大、一次浇筑需要20多个小时,李科就和工人师傅们一起绑钢筋、搬水泥。为了确保浇筑质量,他彻夜守在现场。
从小在农村长大,他说,吃苦受累,早有心理准备。在苍茫大山之中,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的他,就这样在一次次现场的风沙与磨砺中,将所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具体。
到摩洛哥后,考验更多来自对异域文化背景下的工作适应和突破。
摩洛哥是旅游國家,位于非洲西北部,属于沿海阿拉伯国家,濒临大西洋,人口有3600多万,国土面积将近46万平方公里,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和西班牙相望,是距离欧洲最近的非洲国家,自然风光也与欧洲相近,被称为“欧洲的后花园”。
明澈的海水,漂亮的海岸线,令李科震撼。成长在愚公故里王屋山脚下的他,第一次看到海,“水特别干净,深蓝和浅蓝交织,沙滩也很和缓”。
在摩洛哥,水电五局项目部主要负责菲斯至乌基达高速公路二、三期工程。来到这里后,李科任排水工区主任,负责当地塔乌高速公路两侧的排水沟、盲沟、管涵等建设工作。他很快发现,当地宗教气氛浓郁,雇佣的工人常常在工作期间,会不时地离开施工地进行朝拜,每一次约半个小时。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李科决定改进管理思路,对76名职工分组,进行工程定量管理,不做具体工时要求。
每天穿梭在40公里高速公路沿线,不到一个月,李科瘦了,也黑了,但团队工作效率提升了。他又协助项目经理用同样的方法管理另一支施工团队。很快,项目不仅追赶上落下的进度,还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
工作之余,他学习法语,充分了解当地施工规范。在摩洛哥,每一个工程都有一个单独质量条款。在当地监理的解释下,每一条条款严格而苛刻,面对一些不合理请求,李科知道隐忍解决不了问题,更加注重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和进度。白天,他在现场忙碌,晚上回到办公室,又接着看图纸、计算、制定计划,常常忙至深夜。
在李科等人齐心协力推进下,摩洛哥高速公路项目提前半年完工,中国工程的高质量、高标准也赢得了业主认可。
通车典礼前夜,摩洛哥国家电视一台在黄金时段用30分钟时长,以《中国工人在摩洛哥》为题,对中国企业在摩洛哥业绩进行了全方位介绍。摩洛哥交通运输部部长在竣工通车典礼上称,中国水电五局提前实现通车目标,表现出杰出的施工能力。项目的成功实施,受到摩洛哥业界广泛赞誉和好评,创造摩洛哥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2013年,完成摩洛哥项目回国不久后,李科主动请缨到水电五局新近在西非国家科特迪瓦中标的水电站项目工作。苏布雷水电站工程项目是水电五局实施的第一个EPC(工程总承包)项目。虽然有挑战,但也激发了李科和同事们的工作激情。
苏布雷项目位于西非国家科特迪瓦,这里非常美丽,但因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电站施工过程中降雨量大、雨季较长,加上高温、疟疾等,施工和人员身心健康面临极大考验。同时,流域河面宽阔、河叉众多,河床两岸存在多处古河床,沼泽地、透水体、裂隙发育,坝基渗水量较大、清理难度大,开挖后岩基完整性要求高等,给施工和技术方面带来巨大挑战。
李科在项目处主要负责质量和技术工作。按照法国工程师实际的施工方案,团队很快发现,其中溢洪道设置在河流左岸,施工难度高、耗时久,配合其它施工环节效率低等现状,提出改为右岸的技术修改。李科与同事们联合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水流形态、地质情况、泄洪功能等角度进行论证,顺利说服业主,将泄洪道设置在右岸。这样的更改不仅体现水电五局施工的水准和能力,也为之后水电站提前投产运营奠定基础。
在大坝填筑阶段,在填筑稳定性材料反滤料时,由于施工尺寸限制,原本只能采取人工填充,李科组织科研人员反复衡量,开展一轮又一轮技术论证,最终通过设计铺料模板,极大提升施工效率。
“很多材料、工艺,只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思考、去改进,就能找到更适合这个项目的方案”,李科说。
到水电站建设后期,进入水轮机测试关键阶段。水电站发电是电力供应重要来源,作为发电机组重要组成部分——水轮机的运行效率直接影响日后的运营效益、供电效率。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周叶等人主导测试下,李科作为项目总工程师全程跟进。
这次项目,对李科而言,是全方位的挑战。过往项目多以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为主,这一次苏布雷水电站,则需要他对土建施工、金属结构、机电安装、电站运行和维护方面等多方面熟悉了解,甚至需要提出更专业见解。
水轮机测试其中一环,要在压力钢管中安装支架,测试水流速度。水流流速快,如果支架不够稳固,不仅支架会被冲毁,而且进入水轮机后会引起故障和危险。压力钢管达直径8米,研究难度较大,过去也没有进行过相同尺寸支架的研制工作,李科就利用自己在结构力学方面的知识,与水科院周叶博士等人积极开展讨论,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支架,顺利完成水轮机效率测试,还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一道发表论文成果《基于量热法的水电机组发电机效率试验研究》。此外,李科还组织技术人员完成多项科研课题立项工作,并获得专利认证和多项荣誉。
项目原计划2018年5月竣工,在中科双方团队共同努力下,2017年5月25日至10月25日,项目4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比合同工期提前8个月发电,于2017年11月2日正式交付业主。苏布雷水电站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改善了当地供电状况,在工业、矿业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许多家庭获得工作机会,被誉为“灯塔”工程。
谈到印象很深的事,李科说:“苏布雷省内,原本市区是土路,一下雨就坑坑洼洼,至2018年,已经全部改为沥青路,能明显感到城市人口增多,比如做生意的、开店铺的、做材料供应的越来越多。修了水电站后,带动经济发展非常明显。”
电站开工以来,项目就有意识开展人员属地化管理,在电站施工高峰期,属地化率高达86.7%。人员属地化管理的实行,为当地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培养了人才,提高了家庭收入,为科特迪瓦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高飞是李科在苏布雷电站上的外籍好搭档。高飞不仅是营地清洁工,更是营区管理者。高飞曾经说过:“我在这里工作已有8年,这里就像我第二个家。”同样地,李科和同事们都把这个勤快、善良、上进阳光的外籍员工当做“自己人”,亲切地称他为“小高”。
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中科两国从苏布雷项目再到波波里项目的成功合作,从高飞和李科身上,再次印证了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合作才有可持续性。
自2018年5月发电以来,苏布雷水电站项目已累计持续提供稳定清洁能源超过20亿千瓦时,不仅大大提高了水电在科特迪瓦电力组成中的比例,而且使科特迪瓦实现电力出口。
苏布雷水电站项目也被科特迪瓦外交部评价为“中科两国经贸合作的典范”。
鉴于苏布雷水电站建设取得的成就,中国水电先后三次荣获中国驻科特迪瓦大使馆授予的“中科合作发展奖”和“中科经贸合作奖”。
时钟进入2019年,李科正在负责苏布雷水电站全面投产后的维护工作。这座科特迪瓦最大规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75兆瓦。
5月,李科直接飞抵邻国利比里亚,开展资源开发项目方面的前期调研。这期间,他到其他林区学习资源开采、运输、装卸等具体工序,为项目标书制作、议价进行准备,“我们在科特迪瓦的履约情况比较好,这次的项目方也对我们很感兴趣”。
谈妥利比里亚资源开发项目后,李科作为该项目执行方负责人,秉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规定区域内,在保护前提下,做好资源调查,进行有序开采。2020年11月,李科和工友们把办公、生活场所又遷移至利比里亚海滨小城格林威尔,一项项生产设备和生活设施也陆续从邻国的施工现场一路向西“迁徙”。
项目主要是中国水电五局与中森国际利比里亚有限公司合作,水电五局负责道路施工、资源采集和运输等工作。这是水电五局第一次进入海外资源施工领域。
尽管是资源开发项目,涉及开采、运输、装卸等等,但这些尚属于稍远的建设计划,目前所要做的,主要是在项目所在社区修路、建学校、盖医院、建设水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推动当地更好地发展。这也是这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科认为,这一次项目要处理好与当地各方关系,责任较大。尤其是,他们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员设备进场困难的前提下,开展各项工作。“格林威尔的新项目是从零开始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相较苏布雷项目难度更大。从总工到项目经理的转换,管理的事情更全面,社会关系的处理流程繁琐,非常考验一个人的临场应变和处置能力。”
在施工准备阶段,团队很快在市区附近搭建好活动板房等生活区域,“我们这一行就是这样,水、电、通信都自己解决”。他们还在营区附近种了一片小菜园,嫩绿色的菜苗,青翠可爱,生机盎然。
在海外开展项目,李科和团队最基本的坚持就是推行“尊重式管理”,在具体工程实施中,监理、业主、当地员工对来自中国的建设者有了更多认识。一些人打破刻板印象,转而欣赏起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技术先进,更惊叹中国工程师年纪较轻,却经验丰富,认为中国工程师“工作态度好,容易交流”。
按照公司制度,每名资深员工每年要指导项目中一名年轻人进行实际操作,李科常常启发他们“在工作态度上要认真,在时间上要舍得投入。只在工作时间里努力还不足够,要趁着下班、晚上的时间,多琢磨、多思考”。他与年轻同事分享“认真做好每件事,真诚对待每个人”,带着年轻技术干部在休息时间学习技术规范。
“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李科以此自勉。他总要求自己多付出、多盯现场,尤其在重点项目部位、重要施工环节,确保现场施工万无一失,他才安心。他说,喜欢每一个项目从无到有,见证许多事情平地而起,“实现的时候,很有成就感”。
在西非大地奋战多年,李科见证在“一带一路”建设下,当地改变落后基础设施面貌,一批批电建人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挥洒汗水与青春,以匠心精神、创新理念、一流工程,在这片土地开拓出新的希望和美好生活图景。
为构建更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遥遥远方,李科等人在坚守,在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