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
横向联合产业上下游成立创新联合体,纵向打开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一体的通道,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上,一个个优势叠加成立的研发中心、企业拔地而起。在这里,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流程创新皆所见即所得。随着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着力打造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陆续结出硕果。
陕西电子联合创新中心、陕西省数控机床产业创新联盟、陕西省23条重点产业链“链主”、“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上,产业集群、政策环境和支持措施、中介服务机构等支撑体系完备,入驻的科创企业可以全力打造创新元素,展示企业力量,这种良性循环让秦创原创新生态系统更加完善。
聚焦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秦创原在全省高校院所刮起科技成果转化的劲风,破解了多年“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老难题。
科创人员在这里享受到最好的平台、最优的政策以及最全的服务,秦创原平台上创新创业型企业已呈热带雨林生长之势,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23条重点产业链“链主”效应
在《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中,确定了数控机床、光子、航空、重卡、生物医药、钛及钛合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乳制品、民用无人机等23条重点产业链。每条产业链梳理1-3家“链主”企业,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是其他产业的基础。作为数控机床产业链这条首链的“链主”,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秦川集团”)进驻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后,带头攻关核心技术,肩负起国有企业的重任,开发高端智能机床,着力解决我国工业母机“卡脖子”问题。
3月30日,秦川集团整合政产学研用金资源,开工建设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秦创原·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项目,建设研发中心、中试中心、高端五轴机床研制中心、智能制造及精密测量研制中心等七大中心和装备公司。项目占地234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0.53亿元。据悉,2022年年底项目一期建筑主体完工,2023年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作为“链主”,秦川集团还要肩负更多的引领担当责任。
立足秦创原,秦川集团马不停蹄牵头成立了陕西省数控机床产业创新联盟,目前已有省內外60余家单位加入。积极寻求省内外强力合作伙伴,与法士特、延长石油、上海商发、华中数控、江丰电子、哈尔滨东安、东风零部件等多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协同开发一批智能机床、高精高效磨齿机YKZ7230T(高智新工厂)、高速加工中心VMC40U(加速度2G)等产品。
聚焦智能机床,秦川集团以“公司+联盟”的形式组建陕西省智能机床创新中心,并成立陕西秦川智能机床研究院有限公司。秦川集团联合华中数控、法士特集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17家单位共同组建“陕西省高档数控机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横向强强联合,形成机床产业新生态,主攻“三航两机”、汽车、机器人、“3C”等行业的终端需求。
针对企业缺少相关高端人才进行攻关,而高校的高端人才难以真正融入企业研发过程,两者各自为战、相互独立的实际情况,秦川集团创新合作模式,实现纵向有机结合。与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赵万华教授团队共同成立陕西秦川高端齿轮装备有限公司,就是先试先行这种模式的范例。
通过模式创新,秦川集团将核心需求传递给研究院,研究院针对需求组织高端人才队伍进行联合攻关,并在秦川机床进行现场验证,形成技术成果。研究院再将技术成果交由企业,由企业进行转化形成产品,最终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记者了解到,双方形成的25人团队已获得省科技厅首批“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认定。
在秦创原,科创企业创新机遇不断。
2021年9月28日,为进一步推动陕西省数控机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和信息共享,陕西省数控机床产业创新联盟成立。陕西西部数控智能制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选第一批“头羊”企业和“结对攻关”企业,与秦川机床、宝鸡机床等行业龙头企业一起攻关高端机床核心技术。
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及薄弱环节、技术瓶颈和发展需求,今年秦创原构建“两链”融合“促进器”样板集群。采取“揭榜挂帅”与定向委托等新型组织模式,重点支持新型显示、氢能、增材制造、传感器等行业。
由秦川集团揭榜的陕西第一批数控机床产业链“大型强力五坐标卧式加工中心制造技术”课题,成功入围“揭榜挂帅”名单。
今年以来,一批围绕数控机床、航空、集成电路、乘用车(新能源)等陕西省重点产业链的重大项目在秦创原“聚链成群”。华中数控西部中心项目、三一西部智能制造中心、信泰航空、圣宝鸿半导体及光伏设备制造基地等多个项目签约落地秦创原,总投资约546亿元。
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已有16户工业类企业进驻西咸新区组建的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中国电子、农发行、航天771所等10多家央企和创维、瀚海氢能等20多家知名民企在西咸新区总窗口落地项目。
一年多来,陕西省新建2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9个创新联合体;建设19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余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84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
春种基金:开创科技成果转化新流程
6月16日,西安首迎今夏酷热。40摄氏度的午后,秦创原春种基金投资运营办公室负责人王晖来到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三十多位老师在这里等着他和团队宣讲春种基金。
这已是该团队今年的第十八场高校宣讲会。2021年,王晖和团队共举办了40余场宣讲。截至目前,秦创原春种基金累计推动新注册343家公司,已完成125个项目出资。
春种基金开创了政府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新流程,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上,卓有成效。
王晖介绍春种基金的PPT内容很简洁,这是他和团队经过一年多与高校老师接触后,多次修改的版本。秦创原春种基金是西咸新区设立的政府扶持性基金,总规模6亿元,首期1亿元。定位于种子项目投资,以股权投资形式,参与省内高校师生落户在秦创原总窗口内的技术创新链前端环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春种基金是春天里播下希望的种子。王晖向老师们解释道,春种基金就是帮助高校科研成果迈出下书架、上货架的第一步。企业在创办初期最难的就是融资。秦创原春种基金就是集中力量服务于各种初创项目,主要投资方向为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行业。
一年来,春种基金在种子项目批量申报、基金出资流程简化、科技成果授权等多方面不断创新,高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科技成果授权为例,基金投资科技项目通常要求项目相关技术成果先行注入项目公司,但技术成果转让流程较为复杂,周期较长。春种基金创新性的提出“知识产权所有权人授权成果完成人以自主实施的方式许可使用知识产权,春种基金即可出资”的模式。即采用知识产权授权模式,由高校向老师及项目公司授权使用知识产权;明确由成果完成人的创业团队持有科技成果相关权益,并以创业团队为主体将相应科技成果注入项目公司。
宣讲会上,王晖重点讲解了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合伙人的选择,既要能一起吃苦,也要在分享公司紅利时,把规则制定好,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里,提前做好规划。王晖还提到,资金匹配到位后,规范使用也是老师们要注意的问题。
宣讲中,一位老师说自己的“无人机测绘”市场需求很大,这一技术可以保证测绘精度,降低测绘成本,已有企业前来对接,这次听到宣讲,清楚了条件,他就准备着手申请春种基金。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张彦峰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是春种基金的001号项目。项目原本还要经过漫长中试阶段,才能获得投资。入驻秦创原平台,仅用时四个月项目就得到转化,春种基金投资50万元,占新公司10%的股权。一个58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很快批了下来。一个半月以后,拓锐考公司开业。
不久前,一家运动品牌登门接洽,打算与拓锐考公司合作研制运动防护装备。
春种基金还积极为已投项目对接市场各类投资机构。在春种基金先行加持的情况下,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基金的青睐。
西安交通大学李洋团队“高效低能耗一体化非粮生物质制氢及存储”项目,就获得秦创原春种基金100万元及社会资本150万元的共同投资,为项目带来双重资源。
2021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孙杨老师团队的绿色多元金属氧化物卤化专用催化剂开发项目,获得春种基金投资,成果转化落地,项目随即取得上百万的市场订单。2022年3月,春种基金项目经理积极协助孙杨老师对接市场化投资机构,规划公司组织架构和发展战略,协助孙杨老师团队进行投资谈判与企业估值商议,最终获得科技投资人200万元天使投资。
秦创原金融团队主动对接知名投资和基金管理机构,已吸引英诺、凯辉、国中、清源、陕投、陕金控、西投控股、西安财金投资等知名机构子基金落户秦创原。据介绍,包括秦创原科创基金在内,目前已有10余支基金落地秦创原总窗口,新增基金规模超百亿元,形成涵盖从种子期到成长期的企业全链条全周期的投资体系。
秦创原总窗口还与长安银行、建设银行等联合发行66款科技金融产品,累计为92家企业投放贷款5亿元。
创新创业型企业乘风起势
在秦创原金湾科创区的西安唯源水务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加工好的绿色流化床罐体格外显眼。从2021年11月签约入驻到建成投产,用时不到半年。投产快、市场反响好,是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对项目的评价。
西安唯源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廷林教授团队多年研究成果在秦创原落地转化的项目。公司致力于水源、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和工业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研发出的五类核心技术与装备,已全部实现产业化。与同类产品相比,该产品有集成化成度高、占地小、处理效率高的优势。据介绍,该公司在国内首次研发出了有效控制不同类型水源水库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扬水曝气及强化生物系列技术与装备,并成功应用于5个省(直辖市)7座水源水库的水质原位改善工程,累计安装扬水曝气设备67台(套)。
创促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最初意向是沿海城市,最终是秦创原平台的政策优势留住了企业,企业建成后的快速发展也证明了选择秦创原是正确的。
秦创原全力支持科创企业在陕西发展,除各种政策福利、场地优惠等配套外,还有涵盖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科研平台、服务体系等五大类共70条措施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政策包(总窗口)》,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
2022年,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牢牢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方针,为科创企业入驻和发展提供保障服务。
黄廷林教授团队下一步还将与西安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秦创原建设科创中心,围绕水源水库二类水质提标改造、水厂水质软化、水厂运行中滤池换砂、水厂控藻预处理等行业“痛点”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为企业解决产业链上的实际问题。
影响力向省外扩张
随着秦创原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省外企业纷纷抢滩落户。截至2022年3月,已经有35家省外知名科技型企业落户秦创原。
固高科技总部位于深圳,专业从事运动控制及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3月30日,陕西固高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入驻西咸新区秦创原科创大厦的项目。该公司作为固高科技打造的全国研发中心,下设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赋能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协同创新平台。
陕西固高在半导体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吸引国内外高速成长企业在秦创原聚集,为陕西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赋能。
据悉,项目从2021年9月底签约落户到现在开展研发工作,加上疫情影响,总共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陕西的秦创原速度和服务能力,契合固高科技为国家装备制造和工业自动化领域输出技术和人才的理念,最终陕西固高力排南方城市抛来的橄榄枝,选择到秦创原安家。
行业名企的选择影响力不言而喻。在固高科技推荐下,来自省外的镭神技术、固镁科技等科技型企业也先后落户秦创原。目前,新宇智能、阿达智能等多家广东企业也在洽谈中。
浙江开山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廈门赛尔特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纷纷选择落户秦创原。
浙江开山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孙金菊教授共同成立了开山(西安)透平机械有限公司,主营“低温液体膨胀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销售业务。
厦门赛尔特电子有限公司在沣西新城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西安赛尔特安电子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在电气控制、过电压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合作。目前,西安赛尔特安电子有限公司已完成多款熔断器样品试制及测试验证,并完成了多规格熔断器小批量试产工作。
秦创原平台实现了科研人员从“要我转”到“我要转”的转变。据统计,西北工业大学现有的36家成果转化企业中,有23家是近两年组建的,累计回收资金10多亿元。仅西工大资产公司就为地方贡献税收3亿多元。
2021年,陕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99家,同比增长35.48%;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1189家,同比增长38.67%;登记技术合同68951项,成交额2343.44亿元,同比增长33.23%;首次认定191家瞪羚企业和98家潜在瞪羚企业。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莉莉认为,当前产业发展呈现出生产链条延长和生产环节细化的特点,各环节间衔接性越来越强,仅靠大企业不足以产生辐射带动作用。西咸新区的做法让产业聚集和空间布局不断有机融合,提供给企业更多发展的便利和机遇。
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刘小强接受《陕西日报》采访时表示,当前,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过程中,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不断营造让市场主体大胆发展、勇于创新的环境。但是,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够匹配、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仍需增强、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他建议,应建立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聘用人才给予适当支持。同时,支持科技型企业建立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发机构,鼓励其开展技术革新、技能大赛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