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辉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小学德育管理,对于优化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班主任需要正视目前德育管理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改正。基于此,本文对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管理的意义、作用以及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德育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7.037
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这一媒介,培养自身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时也能够让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学校和教师在落实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必须认真研究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的具体方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管理的意义
(一)小学德育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道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不断影响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观念,使小学生及早养成良好的习惯。尊重教师,爱父母等这些精神品质正是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学德育包含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驱动力
在小学课程学习中,道德教育主要以“道德”为基础,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在小学的传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使小学生成为更诚实的人。
(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
在这個瞬息万变的社会里,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工作中,可以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思想,防止社会不良思想对小学生造成影响。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工作中,有助于发展学生正确的观念意识。
二、以“传统文化在下层德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题的科学著作文本
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让德育内容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将有效提高小学德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这体现在两个方面。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了小学生德育的精髓,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的德育可以有效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有效提高他们的道德价值。
三、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挖掘教材文化元素,融合文化与德育
要发展小学德育,使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学校必须充分理解学生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了解实际情况教育的基础上,利用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管理得到有效实施。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认识。出于这个原因,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文化元素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比如,学校可以在端午节向学生讲解屈原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里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师节,学校可以通过文化展览,让学生通过演讲、歌曲等形式了解教师职业;在元宵节,教师们可以播放元宵节相关视频,让学生体会到节日里浓浓的团聚之情。通过各种文化元素,使低年级学生获得很多道德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针对节日的起源和习俗以及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异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让文化和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深入,学生得到培养。
(二)在校本课程中弘扬传统文化
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本校和本地区的资源举办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推动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化的发展,实现德育,为他教师必须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要发挥集体智慧,进行传统文化与德育相关的教育研究活动,并进行相关课题的撰写,提高德育的效果。
国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国学是维系中国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纽带,因此,教师要关注国学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本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了相关的国学校本课程,通过国学校本课程,学生能够学习国学经典,并在国学经典中体会古人为人处事的奥秘和仁与礼的思想,借助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明显增强,整个校园内形成了一种守纪律,懂礼貌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
在利用传统文化开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五个阶段,首先,课堂导入必须富有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教授的国学课程之上,其次,教师要选择一些名篇让学生进行背诵,通过背诵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品质,教育的真实含义,此外,教师也要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分解,让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中究竟蕴含着哪些德育因素,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融合起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互对应。
传统文化既包含在国学经典中,也体现在经典书籍中。教师可以在本班或者本校内定期开展讲传统文化故事的活动或古诗词诵读比赛,通过这样的大量阅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文化素养得到了培养,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因素。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社会文化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准则,是当代人实现长治久安、和平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流文化,提高小学管理水平。
校长要在“爱国、无私、诚实、善良”的思想指导下,教导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取得成就,每天结交朋友。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用一颗善良的心看待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四)依“法”治班
管理是一种手段,教育才是根本。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才能形成一个优秀的集体。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权威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共同存在,二者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班规。因此,在实际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探讨制定合理的班规制度,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班规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这样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在参与制定班规过程中,就开始进入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状态。“法律”一旦实施,就成了班级中约束学生行为的准则。班级中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存在特权。班主任要积极维护班规的权威,学生要维护并遵守班规,使之转变成整个班集体的意志。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制定班规时,要结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迟到、早退、旷课、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间操出勤情况、好人好事等进行全面考评。在此期间,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定期对每个小组进行考评,通过评比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改善班级的整体面貌。
(五)开展班级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1.保持班级清洁
班级的整体环境实际上是班级文化活动的缩影。整洁有序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感到舒适,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营造班级良好的氛围,教室的环境必须是干净整洁的,桌子和椅子必须摆放整齐,地板保持干净等等,这些都是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的基础,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感受班级文化的魅力,以此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班级墙文化的设定
为了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谚语。谚语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文字简单,容易理解,最好将其显示在漫画的图像上,不断提醒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时刻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缺点,向优秀学生看齐。
3.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形成统一、进步的班级群体
团结、共同进步是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望。而评估班级文化建设是好是坏,主要取决于班级是否有积极向上的班风和正确的班级文化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因此,在开展班级文化活动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要团结合作,有集体荣誉感。
(六)以“道”制班——实行“无为而治”
依“法”治班是必要的,但是,凡事必须有度。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道家思想,实施“无为而治”。道家提出无为,而没有排斥有为,它告诫人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倡顺势而为,而不要刻意去改变,不要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人。这种思想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借鉴意义。在每个班级中,都存在着两种个性鲜明的学生,一种是听话、踏实、认真、遵守纪律的学生,但是他们往往缺乏灵活性,学习方法比较古板。而另外一种学生比较调皮,不遵守纪律,但这类学生的个性强,通常比较灵活。大多数班主任比较喜欢前者,因为比较好管理。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教师,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改造学生,而需要有博大的胸襟去包容他们。本着“兼容并包”的原则,顺势而为,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优势。
(七)营造文教氛围,滋养学生心灵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适宜的氛围,让学生在春风雨露中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深化对德育理念的认知。首先,学生的基本学习环境是学校,德育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布置和学校环境布置来弘扬德育理念和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空闲时间。让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不断滋养学生的心灵,一方面增加德育的时间,另一方面加强德育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传统文化著作中的经典引文贴在教室墙上,如《孔子分析》《经济三经》等。此外,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一些节日的习俗和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可以在节日期间开展与节日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们用“粽子”道具以及纸质的卡片、装饰品等布置教室,然后准备糯米、红枣、葡萄干、粽叶等物品,让学生们比赛包粽子、吃粽子;还可以准备一些“问答”比赛,教师将关于端午节的一些风俗、来历、相应的故事、节日禁忌、寓意等向学生讲解,顺便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们讨论回答。这种活动氛围将传统文化生动展现出来,又给予了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宣传了节日文化中的德育理念,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八)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传统文化活动是最能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方式。目前,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越来越开放,许多糟粕文化也影响着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所以,班主任必须要懂得“返璞归真”的道理,以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文化消除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對小学来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常事。教师可以借助国庆、节庆、校庆等重要日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春节写对联活动”“国庆唱国歌活动”“端午学屈原活动”“母亲节学孝道活动”等,这些传统文化活动都可以作为德育的主体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将传统文化应用于下层德育管理
(一)从客观环境出发,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对学生而言,职业环境是影响其思想品德的重要外部因素。试想一下,如果小学生经常接触的环境是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爱学习的氛围,那他们一定会尊师爱学。因此,从主体环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至关重要。小学领导要美化学科环境,丰富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在教室里挂名家字画,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吸收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而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二)通过日常行为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和道德。
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直接反映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比如一年级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工作,乐于帮助别人。在外人看来,他们认为这个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非常好。因此,最好从日常行为教育入手,深入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和习惯。例如,小学生喜欢开玩笑,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应用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德育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小学教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引入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优化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方法。要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以人为本,更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分析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德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亚东《通过德育优化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相关思考》,《家长》2020年第23期。
[2] 张衍梅《浅析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管理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年第7期。
[3] 黄琼钊《让爱成为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浅谈小学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小学时代》2020年第19期。
[4] 王颖媛《论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