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雯静
摘 要:音乐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一种舒缓情绪和表达想法的形式,能够跨越年龄、地区等方面的限制来实现人们对美好情感的理解。初中教学中的音乐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独特性,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提升起着十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音乐教学对传统文化、传统乐器及音乐的运用较少,未能将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本文结合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堂,改善音乐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音乐 初中音乐教育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7.033
时代的飞速发展对初中课程的内容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已经被提上日程,传统文化与音乐学科的融合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审美素养提升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为了确保学生审美素养得到提高,初中学校根据新课改相关要求和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传统音乐课程。虽然这些举措已经取得了一些有效成果,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初中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无法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真正的作用和价值。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音乐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已经成为人们舒缓情绪、愉悦心灵的重要方式,尤其是我国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传统音乐文化和作品,其所具有的魅力和感情能够为听众带来走近自然、走近社会的感受,从而让听众建立起个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品味,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心灵也能够帮助听众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因此,在传统文化传承发扬被大力提倡的今天,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借助传统音乐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同时利用自身专业的音乐素养让音乐作品在课堂上得到完美呈现,双管齐下,确保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在传统文化熏陶中得到有效提升。
在初中阶段,虽然音乐学科仍被视为是“副科”,但由于其具备很强的艺术独特性,十分有利于與传统文化的融合,来辅助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论是古琴、古筝、二胡、唢呐,还是马头琴、葫芦丝,这些各民族的传统乐器都拥有优美的旋律和悠久的历史,对学生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音乐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应加大对学生音乐欣赏、鉴赏的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行业从上至下关注的重点,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凭借着艺术性特征,已被列入素质教育中美育落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来说,初中阶段是其音乐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既要注重对学生赏析作品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要注重学生对音乐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获得更大的学习兴趣。
二、影响初中音乐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因素
1.教育理念影响传统文化融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开始成为限制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了解决这一情况,新课程改革正在我国教育行业如火如荼展开,各项举措也一一出台并得到了贯彻落实,但为了提高学生成绩,音乐课的重视程度降低,难以为传统音乐融入初中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来说有助于审美素养的提升,但在成绩提升上并不占优势。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缺少积极性,也没有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融合的动力。究其原因,音乐作为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非主要科目,由于其在升学考试中没有占据很大分值和比例而无法成为评判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考核标准,所以学校大多会选择将有限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在其他能为学校增光添彩的学科上,完全忽略了音乐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忽视音乐学习给自身成长带来的积极作用,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会错过最好的黄金发展期。
2.教学内容缺少传统乐器和音乐
传统文化一般都有固定的载体,传统音乐领域离不开传统乐器、乐曲和歌舞节目,但在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中,很少能看到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的载体,教材设置过于简单、枯燥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审美素养的缺失。究其原因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多数音乐教师还是存在音乐教学只是简单把课本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错误思维,会唱歌、会哼曲并不代表着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相对应的乐理知识甚至还会让学生降低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同时也会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学生已经学会课本内容的错误认知,导致初中音乐教学难以获得较好效果。
教学内容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导致音乐课程多为照本宣科,缺乏有效的教学延伸,让课程失去了趣味性,难以受到学生的认可。久而久之,音乐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内容浩瀚的传统音乐文化难以与青少年相衔接,学生们难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到之处,而传统音乐文化则失去了绝佳的传播机会。即便有少许传统文化穿插于课堂,但缺少足够的内容支撑,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3.传统音乐教学师资力量缺失
目前,虽然新课程改革提高了音乐学科在初中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但是精通传统文化的音乐教师队伍,并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和完善,难以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更无法让传统音乐文化与新时代的青少年产生共鸣。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对传统文化和音乐审美的重视,学校的专业音乐教师力量却捉襟见肘,一方面是优质教师师资的数量问题,既要满足较好的音乐和教育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亲和力,热衷于教育事业,高层次的音乐教师人才一直是各类学校招聘的难题;另一方面还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这对师范院校的教育来说也是一项挑战,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专项培养,已经成为音乐教师师资团队的重大缺点,音乐教师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音乐的研究层次,以及对传统乐器、音乐的掌握水平,都还远远达不到期望值。
此外,目前初中音乐教师队伍还存在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不强的问题,虽然同为艺术院校毕业但真正学艺精湛的并不多,很多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也会影响到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既有教师更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而忽视了在音乐课堂上的内容延伸,有的只会按照教案进行授课、过于死板枯燥,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音乐对其所带来的快乐,过去单一的内容灌输学习更是会使得学生讨厌甚至放弃音乐,无法让学生对音乐学习和审美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以传统文化提升中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音乐教学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传统文化提升中学生审美素养,应当综合运用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作品、典故和乐器,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利用多样化的传统乐器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素养,通过思维触动、情感体验以及审美碰撞等来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能力。
1.巧用传统音乐作品赏析,激发音乐审美兴趣
借助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学生的审美素养,要求音乐教师从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传统音乐作品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比如古琴、古筝、唢呐等乐器演奏等,从而建立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渠道,为后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奠定基础。要想做到这一点,音乐教师自身必须发现、挖掘学生们喜爱的传统音乐,以便于从传统文化中准确捕捉到有益于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资源以及价值。同时,音乐教师在对教学歌曲进行选择时要根据年龄、性格特征等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需求的赏析歌曲。当然,审美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等的多方协助和共同努力,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重要参与者要为学生提供长期的音乐帮助和鼓励,学生也要注重点滴知识的日常积累和提升。
具体来说,以传统音乐为背景的《彩云追月》为例,音乐教师在对教学内容展开讲述前,可以播放管弦乐队演奏的《彩云追月》,通过弦乐器独有的韵味帮助学生走进歌曲、感受意境,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达到增强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的目的。随后在学生完全掌握教学内容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由民族器乐演奏的歌曲,特别是像《春江花月夜》这种耳熟能详的歌曲,让学生从平时生活中熟悉各类传统乐器、发现美的元素、提升审美能力,这种通过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对学生初中阶段审美素养提升意义重大。
2.強化基础、直观感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普及和教育,不少青少年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对初中学生而言,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日渐精湛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考验学生音乐知识的积累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转化提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师能否将传统音乐知识和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相融合,直接影响着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通过前期调查发现,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入、强化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审美感知和能力培养。因此,第一,音乐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比如在认识五线谱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明白五线谱各个部分的意思也要保证学生能够唱出五线谱中对应的旋律。音乐教师可以采取唱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旋律的同时进行亲身实践,通过审美能力的提升来实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审美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个人成长环境以及音乐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音乐的节奏感会差别很大,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和训练,在音乐高低走向中引导学生控制情绪、感受律动来进一步了解音乐,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节奏感知的目的。第二,音乐教室要借助多媒体互动课堂等新技术来打造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高质量课堂,通过在赏析作品时加强对学生感官方面的刺激和愉悦来提高学生审美。以《长江之歌》的教育活动为例,音乐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详细介绍该作品的作者、内容以及意义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创作心理,帮助学生形成对作品的初步感知和印象,让学生能够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来感受歌曲中的旋律和情感。随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长江或者创作背景相关的纪录片、影视片等,用长江水的波涛汹涌来充分展现长江之美、音乐之美、中国之美,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长江文化和传统文化,既强化了初中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基础训练和文化熏陶,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
3.加强传统文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音乐审美素养主要体现在审美情趣和想象力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能够准确表达一个人在音乐方面的认识和态度,也同时反映这个人对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将传统文化引入中学音乐课堂,尤其是通过对不同乐器的学习和感知,能够为学生的审美提供更多的传统元素。教师作为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领路人要具备专业的传统音乐知识,应掌握几种传统乐器的基本操作能力,通过个人才艺表演和展现赏析作品特质来进一步吸引学生、激发审美。
此外,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深刻理解创新才是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重中之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只有在教师群体中对音乐创新能力形成重视,既要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方式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音乐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灌输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对音乐进行改编、改写的平台,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可能以及空间。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过去以成绩评价学生转变为以学用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既要注重学生音乐思维的创新也要注重学生的创作方向。比如在进行传统乐曲《高山流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建合作团队来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不仅仅满足于纯音乐层面,也可以通过伴舞和填词来提高创新能力,并通过头脑风暴碰撞激发出新的灵感和奇思妙想,最后呈现出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优秀作品,在思维创新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真正能够让学生走近艺术、感受美的重要方式,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丰富业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青少年群体的认同,而音乐作为最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遨游,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起强大的审美能力,可以说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当下初中音乐教师的工作首要,这也要求着初中音乐教师要充分理解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感受美好、陶冶情操来启迪心灵、奔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孙佳宁、张望《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欣赏中的应用》,《戏剧之家》2021年第26期。
[2] 陈琦《中学开展班级合唱教学的有效方法》,《天津教育》2021年第24期。
[3] 李小娥《中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分析》,《新课程导学》202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