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的构建

2022-05-30 04:42李向红周丽琴康冰心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

李向红 周丽琴 康冰心

[摘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是多主体单位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教育生态系统,它的成立有利于整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合力,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其联盟生态系统可分为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其构建应从宏观层面调整政策导向,强化价值理性,完善顶层设计,提升执行力度,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有效性;中观层面搭建以职业院校为中心、多元主体协同的联盟生态系统治理,增强创新创业智力、资源、信息的聚合力;微观层面搭建以学生成长为主线的创新创业育人平台,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实现协同育人。

[关键词]教育生态理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联盟

[作者简介]李向红(1968- ),女,广西博白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副研究员;周丽琴(1984- ),女,湖南邵阳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康冰心(1988- ),女,河南商丘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全国电力职业教育研究课题“DEA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研究——基于学生获得感的指数评价”(项目编号:20201006)和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19A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4-0097-06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职业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氛围营造、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间协同不足、资源整合以及区域联动性差等问题。因此,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孵化基地等社会力量亟须协同参与,汇聚各方优质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建设的内涵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坦斯利明确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区域内,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研究领域,如教育生态学等。“教育生态学”概念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其著作《公共教育》一书中率先提出,其教育生态学思想的核心在于“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教育机构、教育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等各因子之间有机地联系着,这种联系又动态地呈现为一致与矛盾、平衡与不平衡”①。一般来说,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就是从教育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通过在相互影响的主体间建立有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从而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体,实现教育与社会各方的良性循环。

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是由政府、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孵化器、产业园区等多方主体组成的创新生态因子,以及由经济、教育、技术、文化、市场、金融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创新创业环境系统构成,通过系统内资源、能量、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交换,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

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构建的现实意义

(一)提质升级: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以来,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稳步前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创业人才数量与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要求,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期望,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政府的引导、规范和支持下,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职业院校創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促进联盟合作育人、合作创新、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有利于“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②,从而助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共享赋能:促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中央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利用自身技术、人才、场地、资本等优势,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目前,各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不足及浪费现象共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组织合力。因此,应构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整合利用联盟成员的特色和优质资源,聚焦区域重点产业领域,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多元协调、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充分调动联盟成员的积极性,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和利用,从而推动联盟内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全面发展: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立足岗位创新创业的精神并最终落实为贴近生产生活开展创新创业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体现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还集中表现在目标确定能力、行动筹划能力、果断抉择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机遇把握能力、风险防范能力、逆境奋起能力七个关键能力上。职业院校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赋予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应构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凭借联盟成员集成的基础优势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使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生态,全方面、全过程保障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人成才,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的构建要素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运用生态理论整体联动思维和系统平衡思维指导构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从结构上来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分为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宏观系统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教育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环境因素。中观系统是指不同的创新生态子系统,即参与创新创业的各方主体,包括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孵化器等主要参与者。微观系统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的核心层,它汇集了中观系统及宏观系统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创新创业资源要素,如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通过教师、方法、资源的共同作用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三个层次彼此融合,共同形成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具备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多主体共生。教育生态系统各主体不是简单的叠加聚集、独立运转,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支撑,联结成一个整体,共同发展,整体受益。二是开放式协调。各主体之间以及外部环境之间是开放交流的,它们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建、共享,建立起系统的自适应机制,从而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三是自治性管理。联盟内每一个主体都是独立自主的,各个主体之间是协同合作关系,每一个主体在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时,既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满足,又要兼顾其他主体的利益,最终实现联盟成员共同利益最大化。四是区域性发展。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类似,教育生态系统也与特定的区域空间相关联,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

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宏观层面:调整政策导向,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有效性

1.调整政策导向,强化价值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我国早期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出台多以促进就业和发展职业教育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一些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以将学生培养成创业者、企业家为目标,将创业率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在借鉴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创业率作为评价指标也是屡屡出现。这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过分关注就业这一工具价值,从而使得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不足。当前随着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宏观政策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扩张式推广向内涵式建设及高质量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指导职业院校開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引导各方教育主体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理念,强化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弱化教育行为的短期性与功利性倾向,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2.加强政策指导,完善顶层设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教育、科技、文化、资金、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与措施,这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政校企联动应用研究,引导联盟各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顶层设计,要在组织机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生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并开展内涵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交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创新创业人才质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3.细化政策实施,提升执行力度。随着创新创业教育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在中央及各部委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引领下,地方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大力推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通知等政策文件,但总体上还存在推进思路不明晰、具体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等问题。这也导致了一些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还只是停留在会议、文件和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观念、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中,尚未落实到教师学生的教学和实践上”③。因此,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指导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校校联合、校企合作、政校行企协同赋能”,共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创新创业实践载体,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举措,从而带动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

(二)中观层面:完善联盟治理体制,增强创新创业智力、资源、信息的聚合力

1.加强联盟管理,合理架构联盟组织体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联盟实行单位会员制,设立理事会、理事长会议和秘书处。理事会为联盟最高组织机构,负责制定联盟章程,研讨联盟发展规划,审议联盟年度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审批新成员的加入、终止成员的资格。理事会下设“双创”教育资源建设专委会、“双创”项目建设与实践孵化专委会、职业院校“双创”大赛专委会、“双创”师资建设专委会、“双创”职教研究专委会、企业资源开发专委会。理事长会议是理事会的常设决策机构,由理事长召集并主持,参会人员包括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秘书处是理事会的常设办事机构,接受理事会领导,负责协调联盟成员单位的利益关系,管理联盟平台与日常事务,做好联盟典型经验与做法宣传工作,采集创新创业相关数据等。

2.协调多方诉求,建立联盟的协同机制。一是建立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在牵头单位设立联盟秘书处,配备专人专责管理,确保联盟日常事务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职责分工制度,明确定位联盟内设机构职能,细分各岗位工作职责,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一会一活动”工作制度,每年召开一次理事工作会,每年重点安排一次主要活动,有效保证联盟内创新创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对成员单位基本信息、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总结、联盟重大活动等均建立档案,为联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建立重大事项共同决策机制,联盟的重大事项由理事会统一组织,经理事单位共同商议决定,确保联盟高效、科学、有序运转。二是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挥引领作用,宣传贯彻国家政策,了解职业院校需求,协商各方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开放发展的环境。职业院校一方面分享现有创新创业资源及成熟经验,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服务;另一方面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参与联盟的运行,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合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升级,不断突破壮大。联盟内的企业是重要的技术提供方与人才需求方,一方面将企业的技术与设备应用到与联盟院校合作的实践中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促使学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互相融合转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融入企业的创新与生产任务,让师生在真实的企业项目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为企业培养具有岗位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校企双赢。科研院所对各项技术进行研发,为职业院校提供新技术应用教学案例,为创业企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同时实现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园区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并通过创新创业成果孵化、转化,增强产业园区的优质资源聚合能力。孵化器对创业项目进行投资、价值转换和孵化。不同主体将整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共享自己的技术、知识和人才等资源,协调合作,实现利益共享。三是建立师资队伍协同培养机制。建设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基地,实现师资共培,提升创新创业师资的数量及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建设校企双元的师资认证基地,实现师资共享,提高创新创业师资的内生驱动力,助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建设多元协同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研究基地,实现师资长远发展,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四是即时互通协调交流机制。高效沟通的关键在于建立稳定可靠的信息交流平台,并通过定期开展论坛、讲座、培训等交流活动,交换联盟成员之间的意见和经验,在合作中不断消除彼此的分歧,提升信任度,从而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使短暂性的合作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同时,由联盟理事单位牵头开发联盟成员单位信息交流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和区域空间障碍,实现联盟成员的及时高效沟通。

(三)微观层面:搭建以学生成长为主线的创新创业育人平台

1.搭建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教学质量。联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主要实现途径。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则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职业院校实施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由联盟理事长单位牵头组织,以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教育理念为引导,联盟各方共同构建需求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共同确定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相关课程标准,共同设计相应教学内容,共同开展对接企业创新创业流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共同开发紧密连接区域创新创业资源的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认创新创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需求—探索—验证—迭代”的“精益”逻辑不断更新迭代,形成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建好支撑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联盟院校课程互修、学分互认的“学分银行模式”,为联盟院校的学生提供更贴合需求、更具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提高联盟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

2.搭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育人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实践为载体的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创业实践资源的丰富性、实效性和先进性,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联盟必须将区域内的国家创新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地方龙头企业发展为联盟成员,联结区域内大量的“专精特新”企业,依托这些联盟内的优质社会创新创业资源,挖掘院校自身的专业创新创业资源,建设区域共享的优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三大实践基地。一是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需求,对接企业岗位创新要求,通过“课程实践—创意挖掘—种子培育”,发掘、培育创新项目和创新特长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是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对接企业项目研发和院校创新成果转化需求,通过“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加速孵化”三级创业孵化基地,为联盟院校提供社会化的创业实践资源,使其培育出更贴合产业特点的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化的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三是构建创新创业技能竞赛训练平台,对接企业精益创业管理流程,通过“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平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竞赛,为联盟成员单位提供创新创业竞赛综合管理服务,提高项目质量与大赛成绩。

3.搭建联盟创新创业项目交流展示平台,增进合作交流。一是为联盟成员提供企业创新创业需求信息和真实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的共享资源,为学校引进企业真实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对接服务,为校企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实施提供支持服务。二是为联盟院校成员的学生提供共享案例库,开阔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的视野,改变学生就业创业的观念,为联盟企业成员提供创新创业的人力支持。三是组织举办区域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成果展览会,促进高质量和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提高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力。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经验展示平台为联盟成员间的协作交流搭建了桥梁,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供了载体。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合社会各界力量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成立,使这一教育生态系统得以实现,通过政府、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孵化器等社会各界组织的合力,初步实现了学校与社会资源的链接与融合,为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注释]

①范国睿.劳伦斯·克雷明的教育生态学思想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2):29.

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22-04-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③刘延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在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5-10-26(1).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創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J].江苏高教,2021(11):21-27.

[2]徐小洲.转型升级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Z1):102-108.

[3]杨冬.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轨迹、机制与省思[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5):90-104.

[4]张海燕,康冰心,朱广超.高职院校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20(3):114-116+124.

[5]邹海燕,张菊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偏离及其纠正[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6):33-36.

[6]赵荣生.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高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优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3):61-63.

[7]LAWRENCE A C.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76.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的路径探索——以X职业院校为例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外聘教师管理探究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学生阅读能力调查
职业院校项目课程的功能与实践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