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2022-05-30 10:48艾泉
关键词:中华传统语文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并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规范、塑造健全人格以及正确的“三观”、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的关键时期,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使命,积极探究行之有效的融合路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必要性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7.005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维系国家发展繁荣最深沉的精神力量。2021年1月,相关部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明确指出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遴选相关素材内容和载体形式,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但是,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语文教学在现有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传统文化学习与语文教学割裂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每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主动探究并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内涵,让中华民族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让学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自身的言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基因,成长为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基础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十分丰富,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厚植小学生家国情怀,规范他们的道德品行。无论是《礼记》中修己慎独、格物致知的人文理想,还是《出塞》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大任担当,无论是《示儿》中正心诚意、心怀天下的忠诚执着,还是《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素材,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国家的振兴与衰亡,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进而以青春之我谱写新时代的奋斗之歌。小学生尽管认知水平还不是很高,但他们的性格具有可塑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好语文,就是学做好人,这句话指明了语文课程肩负着德育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沁润,小学生就能够充分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到孝亲敬长、友爱同学,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道德境界。

2.履行语文学科文化教育使命

小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文章写作、口语交际,还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校学生寻找文化根基,使他们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形成高尚的人生追求。因此,语文学科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教育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然任务。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小学语文教学一旦弱化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沦为应试的附庸,便失去了活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古诗文大约在130篇左右,覆盖《诗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等,同时也收录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故事,这些文质兼美、意蕴悠长的文学作品积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忽视对教材文化内蕴的开掘,仅从知识学科角度去教学,那么,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和使命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还原了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是为文化建设强基固本的科学举措。

3.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化理解与传承”,被称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文化理解与传承就意味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智慧,促进自身素养得到发展。此外,小学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期,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传统教学思维定式下,只重视对课内知识的讲解,更多看中的是应试考试下的学生成绩,束缚了学生的视野,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浩若烟海,涵盖风土民情、道德理念、艺术文学、天文地理、历史演变等,展现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课文的读解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有篇课文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它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教师通过对这幅名作的创作背景以及其历史价值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宋代社会生活与风俗、建筑特征、经济繁荣情况以及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等相关内容,开阔学生史学视野,更好地理解掌握美学鉴赏知识,提升审美能力。

4.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意識形态事关国家安危,而文化是构建意识形态的土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文化自信的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指明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思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特别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锋中,需要凸显中华文化的魅力,锻造文化软实力,筑牢文化安全防火墙,阻止西方不良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侵蚀。受经济全球化等综合因素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我国,导致社会上开始出现诸多不良思潮,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小学生由于辨别能力较差,因而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匡正世道人心、荡涤社会风气的良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大力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文化人,最大限度在社会价值中寻求观念共识,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自觉形成社会责任感,与错误思想作斗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现状

1.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缺乏融合动力

育人要先育己,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主体。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及其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产生强烈认同,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深厚,才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弘扬者,才能促进教师相关教学行为意向的产生或持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地生根。但是当前,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甚至部分教师自己对中华文化都不自信,当社会的歪风邪气蔓延到学校时,他们总是拿西方文化的标尺来衡量中国的现状,这种标尺建立在对西方文化一知半解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对中华文化的不自知上,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坚守教育中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观是不现实的。有的教师口头上高喊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是这种意识时有时无、时强时弱、时紧时松,存在不同时段、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漠视现象,缺少具体而有效、持久而常态的传统文化教育行动。还有部分教师尽管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但却只是“背背诗词”、了解一下古代名人事迹,或者在传统节日安排一些手抄报等实践作业等,没有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包括孝敬、感恩、祈福以及追求和谐圆满等寓意。有的教师大搞表面功夫,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要求学生穿汉服、行跪拜礼等,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偏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淡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深层次影响。

2.教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陈旧,融合效果不佳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光有教师强烈的教学意识还不够,还必须注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仍旧习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死板僵硬,没有将课文的读解重心转移到文化教育上来,也没有在延续历史文脉、发扬民俗文化、承接民族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进而影响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不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情感的迁移体验。例如,在讲解具体古诗词时,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采用逐句逐字翻译诗词字面意思,将一首首古诗词转化为篇篇白话文的做法,课后以学生能够完成诗词背诵作为教育目标。事实上,每首古诗词中都包含着诗人的情感取向、思想观念、语言习惯以及他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是对于中华文化的客观记录。但是在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传统文化学习中的思维和自主意识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无法领略整首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阻碍了小学生的情感升华,使学生与文化的链接通道变得狭窄而不宽畅、单一而不多元。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立足语文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一些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郁与深厚。因此,小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在不偏离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崇真尚美、倡德砺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双重目标。比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首诗——《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为怀念母亲所作,这首诗不仅向人们展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形象,还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深沉的爱。教师可以以这篇课文为依托,渗透“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引申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分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关爱,让学生明白“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道德心、善心以及爱心的源头,亲情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最宝贵的情感,要懂得感恩。教师也可以结合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让同学思考现今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孝道,如为父母送上一句问候,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语文课学习中实现思维发展,最终在实际生活中端正自身言行,将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2.加强文化实践,注重节日熏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的文化,讲究知行合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摒弃单一说教式教学手段,“水过地皮湿”的教学方式更是要不得。教师可以巧妙设计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仿照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咬文嚼字》等节目形式,举办诗词比赛,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陶冶性情,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传统节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被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那么学生就能够体味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也有利于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教师可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结合“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讲解课文《爱国诗人屈原》,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屈原高洁的品格,让学生积累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可以在中秋节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比赛,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等诗篇;还可以在重阳节要求学生根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对于重阳节的来历进行了解,并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去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些做法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打造小学语文精品课程。

3.转变教学观念,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中华优秀传統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价值已经毋庸置疑,关键是如何在现实中落地,师资问题是制约瓶颈之一。有鉴于此,一是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力度,转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激活中他们尊重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的热情。二是加强小学语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督导。学校德育处、教育处主要领导要把小学语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力列为教学常规视导、督导评估、特色学校创建等重要评估指标,带动教师争先评优,激励他们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花利《着手于传统文化渗透化小学语文教学》,《文渊(中学版)》2020年第5期。

[2] 田耕、吴天宝《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甘肃教育》2020年第23期。

(艾泉,1971年生,女,汉族,山东诸城人,大专,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