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

2022-05-30 10:48李涌钢
闽南风 2022年7期
关键词:仙都华安县华安

李涌钢

成君忆在《水煮三国》写下:“‘从者从邑,即建有君王宗庙之大邑也。从前舜帝耕于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由于有了人类开疆拓土的聚集而居,有人居住便是“邑”,人多了便成了繁华的都市变迁。“都”由此而来是勤劳勇敢的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互通交往,便有了和睦共处的生活,富足而好礼,我想仙都的称呼便是人们赋予美好生活的一种反映和寄托。

而先锋村便是仙都镇怀抱里的一方水土。庇护着先锋村的九龙山,位列华安县15座千米以上山峰第二位,山顶上湖光倒映着山色,湖中怪石嶙峋,泉水甘冽,水中游弋两栖四脚蝾螈国家保护动物,山上特种垂枝小竹飘渺虚幻,由此而引出壮美隽秀的大好山河。九龙山下,温水溪源流汇纵形成中低山组合而成的朝南“山”字格架。先锋村地处华安县东北部,仙都镇西南部,距离世界文化遗产华安大地土楼群仅7公里。村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多于耕地面积,典型的闽南山区特色,河谷和丘陵广布,像一条起伏波澜的龙脊,由此起名龙峰村。1955年因“四对比、五算账”的农村整社工作经验受到毛主席的光辉批示(《一个整社的好经验》刊登于《人民日报》)而得名先锋村。

那是1953年过渡时期,为贯彻“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政策,农业生产从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合作社,龙峰村也相继成立先锋农业社,由于形势要求过急,农民思想被动转变过快,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没能跟上大形势下的需要,农民生产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产生了抵触情绪,退社单干时有发生。经过两年的磨合和调查,县委充分认识到新旧制度更替需要更多地给群众一个正确的方向。当时根据毛泽东关于“为了使全国逐步地完成合作化,必须认真地整顿已有的合作社”,从思想源头整顿,结合当地农业合作社所出现变化的事实,引导农民进行仙都区先锋农业社通过“四对比五算账”(四对比:一比社、组、户哪个好;二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个好;三比剥削制度和没有剥削制度,哪个好;四比个人发展和共同富裕,哪个好。五算账:1、算灾害账;2、算搞副业增加收入账;3、算发挥劳动积极性增加工分账;4、算贫下中农合作互利增产账;5、算克服生产、生活困难账),让群众通过对比算账,做到心中有笔账,是赢是亏是好是坏,心目中有明白账。这个整社经验,受到地委农工部表彰,并整理成《华安县龙峰乡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进行整社工作的》一文经验上报。当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十分高兴地亲自为这份典型材料进行修改并写下按语,把题目改为言简意赅的《一个整社的好经验》,把“或者是走毛泽东的道路,或者走蒋介石的道路”中的“毛泽东”三个字划掉,改为“共产党”。随后,当即决定把它收入毛泽东主席选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并亲自写了按语,指出:“这是一篇很好的整社经验,值得推荐”;“这篇文章里描写的‘四对比,五算账,就是向农民说明两种制度谁好谁坏,使人一听就懂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整社工作由点带面,很快在全县铺开,保证了农业合作社运动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经过扩社、并社和升级,全县共建立64个高级社,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2%。从当年形势看,全县有94.8%的农业社增产,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92.6%的农业社基本上是巩固的,实现了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成为华安解放后经济发展最快,社会风气最好时期之一。毛泽东主席加了按语的《一个整社的好经验》通令印发全国,按语全文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245页)。

1959年因成立地方性“仙都人民公社”,把先锋村又改回龙峰村;改革开放后,行政区划缩编,龙峰村又改回先锋村,直到恢复乡(镇)建制,先锋村一直延用至今而一举成名。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法,走了一条农业合作化道路。几十年来,先锋村保持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风,始终坚持不懈地传承这一群众工作方法,继续在改革开放初期、新农村建设和富美乡村建设等各个时期赋予“四对比、五算账”不同的时代内涵,对竹凉席和茶叶产业适时进行合作和发展,多个茶叶基地、女茶王和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等相继涌现。历年来,先锋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茶叶种植,村民依托集体合作,在各类茶叶大赛中不断斩获“金奖”“银奖”。形成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近年来,村引进柑橘、茂谷柑、沃柑等畅销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成为村民增收的新亮点。“村强、民富、和谐、美丽”的新先锋日趋走向繁荣和富足。先锋村还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生态村、漳州市第三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漳州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先后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村”。

如今,仙都镇在先锋村打造仙都侨史馆,为先锋村打开一扇更加对外开放的窗口,馆内一幅幅图文资料和一件件文物生动再现了华安华侨在海外的艰辛岁月、沥血打拼以及心系桑梓、回报家乡、建设祖国的爱国爱乡情怀。

走进仙都侨史馆,馆内面积有200多平方米,这是今年省级乡村振兴实际突出村的项目。馆内主要展现仙都镇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海外华侨在异国打拼回乡捐资捐物,建南海中学、华侨医院、铺桥造路的爱国精神,在仙都镇留下了一座座善举的丰碑,丰碑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是侨史馆的精神内涵,更加激发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热情。

展厅里记载华安人出国侨居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及民国。明末清初,清军攻占台湾后,不少人不愿附清,纷纷逃往南洋各地。清代是华安人出国最盛时期,许多因祖上世代侨居印尼,随后子侄、同宗、乡亲、乡民互相提携扶持出洋的比比皆是。清末至民国,华安境内天灾不断,盗贼蜂起,匪患严重,民不聊生,国民党政府抓丁、横征暴敛,乡民不堪重负,甚至回国探亲侨生被抓丁、华侨被杀被掳事件时常发生,震惊海外。华安境内的人为逃避灾难遂相继流亡海外。

1986年根据县侨办、侨联的调查,侨居的国家以印尼为最多,其中以仙都人为最多,占全县华侨、华人的73.8%。仙都镇从此有了“侨乡”之称。

华安华侨和全国各地华侨一样,身居异邦心怀祖国,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当他们在海外拼搏流汗,稍有余裕就念念不忘报效祖国,关心桑梓,造福乡里。

民国时期,华安华侨对家乡的贡献主要是捐资办学,这时期的办学形式主要有侨办民助或民办侨助。这些学校的建成,为华安县早期小学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国后,华侨共捐资创办中学2所,新建小学校舍3所,修建小学校舍1所,共新建校舍面积5290平方米,总投资54万元;受资助添置设备、修缮的中小学9所,设立奖学基金的中小学4所。华侨捐资办学达150多万元,设立“奖学基金”,对家乡发展教育、培育人才作出了极大贡献。1986年,南海中学董事会荣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华侨捐资办学银质奖章和“乐育英才”奖匾。1958年,林德昌、林开松、林同秀、林显景捐资人民币5万元在仙都创建的“华侨医院”,至今仍在为家乡卫生事业服务。此外,华侨通过造桥修路、修缮古迹、侨汇资助、投资办厂、捐赠车辆、捐助文化事业等多渠道为家乡谋幸福。

因此,该馆突出主题,把漂洋过海、过番谋生,异国打拼,侨批溯源、侨批产生,水客递送、兴乡之源、爱国情怀和文化交融七大版块整合。为侨胞提供了一处铭记历史、回忆乡愁的精神家园,也为福建省增添了一个向海内外展示“侨文化”的窗口。

现在的先锋村,已经彰显它独具优势,以毛主席批语之乡作为红色学习基地,村民特色的物产流通于市场,奔向小康;中国女排捐资筹建的“中国女排华安县先锋希望小學”仍然传承着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不断向游客传递精神力量。仙都侨史馆见证华安人民在外华侨的美好寄托;知青公园、滨水步行道、仙亭休闲公园和生态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华安美丽村落中的一颗“先锋”名星,别具一格,风采嫣然。

猜你喜欢
仙都华安县华安
人间仙都
仙都美照
海上仙都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瑞 兽
飞龙在天
慧眼独具 神韵天成
—— 九龙璧(华安玉)鉴赏心得
鼠来宝
First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