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行樂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设色(局部)
虽说“勤有功、戏无益”,古人对于游乐身心却另有看法,认为游乐并非少儿专有,也是君子修养之必要环节,游乐的器具与玩法应运而生,久之发展成一门艺术,有着儒家时代讲究技巧和规矩的游戏之“道”,博大精深。香港邦瀚斯(Bonhams)此前呈献《游于艺—中国游乐雅翫艺术》专题拍卖,精选五十余件古董艺术品,让藏家以至大众管窥一斑中国游乐艺术之妙趣,当中部分游戏早已失传,部分倒以类似形式流传至今。
古人游戏,总离不开酒桌宴席,能在一席觥筹交错间畅饮而尽往往是最终目的,于是有了“投壶”活动,以助酒兴。投壶,始于公元前数百年之东周时期,一直是成年人酒席间之重要竞赛娱乐,其规则简单,要求宾客把无镞之箭投向不远处之靶壶,以投进者为胜,但不论输赢,最终都以干杯作结,从而融合席间欢乐气氛。投壶与现今源于美国之投杯球(Beer Pong)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唯投壶风行二千多年,流传有序,根基深厚,历朝衍生多变而丰富的艺术面貌。
(上图左起)
明 铜童子胡人投壶,高55.3公分
此壶用铜精实,颇为沉重。其立体铸造加之錾刻地子,为典型明代中期以来流行风格。成化以降,百子图为宫廷流行纹样,或因成化帝幼年登极,与宠妃万氏所生长子夭折之后多年无子,祈求多子所致。
宋 青铜六方童子双贯 s耳投壶,高30.3公分
此壶铸造较为轻薄,青铜发色古穆,其整体形态有五代北宋气韵。其镂空壶门台座,常见于五代北宋时期铜质佛像底座,如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宫出土之鎏金铜佛,壶身錾刻之花草纹亦有典型北宋风格。
十四/十五世纪 铜錾刻犀牛望月纹投壶,高42.1公分
明代犀牛形象常作独角牛身,壶身所饰海水崖山亦在明代中早期瓷器上颇常见。
明 局部鎏金螭龙饕餮纹投壶,高38.6公分
壶身所铸螭龙,头顶两块如意形腮须,颇有南宋遗韵。
宋/元 铜仿古窃曲纹双贯耳投壶,高44.4公分
此壶体型敦厚庄重,纹饰取法南宋仿古器物,尤以窃曲纹为典型。
此前邦瀚斯拍卖欣呈英国收藏家Brian Harkins(布萊恩·哈金斯)先生集腋成裘三十余年所得之35件铜投壶,跨越宋代至清代多朝,问鼎宋代以降中国青铜制作工艺之巅,是研究中古铜器之重要素材,其深意之通达,广度之流长,更是博物馆以至私人收藏中未有所及。
是何时开始对投壶感兴趣?Harkins回忆道:“犹记得柯玻瑰曾在1980年代写过多篇文章,并于1990年集结在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关于中国晚期铜器的出版当中,我看毕便对宋、金、元时期的铜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时中国晚期铜器逐渐得到更多关注,例如罗森在为大英博物馆购入相关作品,又有好几个古董商和收藏家例如Ulrich Hausmann都在积极地采购这类铜器。尽管这类作品在市场上愈来愈普及,但仍然很大程度地被忽视,当时关于这类铜器的资讯寥寥无几,对于作品的断代更是众说纷纭,充满争议。博物馆虽有相关藏品,但也不积极地展出它们。 ”
Harkins人生中第一件投壶是在1983年买入,当时他居于爱丁堡。后来于1985年移居至伦敦,同类作品在当地较为常见,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布萊恩·哈金斯收藏的投壶已有一定规模。“最令我着迷的是每件投壶皆独一无二,形制千变万化,它们纯然为了游戏而制,不掺杂其他目的,始终如一。我甚至曾买入一些箭矢,并在箭头附加木球试着投入壶内,为的是亲身体会古时玩家的感受。 ”
学者Isabelle Lee于1993年刊登了一篇关于投壶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和启发极深,这必需归功于Brian Harkins,因为当初就是Brian Harkins勾起了她对投壶的兴趣,才会使她深入研究及发表该文章(注一)。因此Brian今次所出售的投壶,想必是举足轻重,份量十足。
投壶不仅可观可赏,更是专为投壶游戏而设的器具。古时玩家会跪坐席上,以壶口或贯耳为目标,在一定距离外投出箭矢。这种游戏最初可能只是远古时士兵们消遣度日的活动,随心地将箭矢投入空酒壶中。后来士大夫阶层及百姓们亦热衷于此,制定各种规范及礼仪,使得投壶游戏比西方的飞镖有更高的文化地位(注二)。成书于公元前389年前的《左传》中记载,早在汉代以前(即公元前206年前),投壶已是贵族们酒宴上流行的助兴娱乐,其器具轻巧便利,无需弯弓长箭,适合主宾共乐,为射礼之变相(注三)。中国最早的投壶出土例子属西汉时期之物,该器并无贯耳,而奈良正仓院藏的一件唐代投壶则设有斜边贯耳一对,反映投壶在形制方面的变化,也是投壶游戏于八世纪时传入日本的佐证。后来投壶在宋代已演变至具备宽阔的双耳及长直颈,此制式一直流行至清代,其中一例可见于1323年由中国出发至日本的新安沉船(注四)。实际上若玩家无投壶,任何一件稳定厚重的长颈瓶也可以拿来进行游戏。元代之际,投壶的造型比例更为沉实稳重,其壶腹更矮而颈部更修长,贯耳亦与壶口齐平。
投壶后来盛极于明清两代,从皇室至民间上下无不沉醉其中。明中期刻书广泛流传,当中不乏专述投壶之书,例如汪禔(1490-1530)的《投壶仪节》,该书详实地介绍了十种投壶的新奇玩法,意在透过投壶游戏教导学生修身正己(注五)。各式各样的投壶随着该运动的流行而生,某些投壶甚至有多个壶口及贯耳,以配合花样多变的玩法。铜质投壶为之常见,但也有铁铸而成之例(注六)。随着投壶日益备受关注,相关藏品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中也逐渐得到重视(注七)。 因应不同客户的要求,每件投壶的装饰手法皆不尽相同,样式层出不穷,多以吉祥图案为主调。例如在壶身上作圆雕螭龙,缠绕壶颈,于Harkins的收藏及博物馆中也有相关示例(注八),至于瑞狮、八卦、八仙图案亦同样在投壶上常见。迄今我所接触的投壶尽管有共通的装饰元素,但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皆无重覆之作。器身整体的纹饰取自高古青铜器上的设计,例如呈方形折角回卷的雷纹及饕餮兽面纹,此类纹饰亦同样流行于宋元明清时期的仿古铜器。
于十六世纪之际,圆雕立体人物已是当时投壶上常有的造型设计。成书在十七世纪初期的《三才图会》图文并茂地介绍二十件精选的投壶,其中一件壶身塑造成锺馗立像,锺馗单足而立,头承三孔(注九),即为佳例,而Harkins的投壶藏品也毫不例外的有铸刻立体人物,部分作品更与道教相关。值得留意的是投壶与性事方面的关联,例如十七世纪艳情小说《金瓶梅》第二十七回讲述,主人翁西门庆与其妾潘金莲在玩投壶游戏,后来两人喝到酩酊大醉,西门庆乘著酒兴,仿效投壶游戏的玩法,将李子投入潘金莲两腿间的“肉壶”中(注十),将庄重的投壶游戏联想为房事中的情趣游戏,为鱼水之欢助兴,可谓创意大胆,玩味十足。
注一:Isabelle Lee,〈Touhu: Three Millenia of the Chinese Arrow Vase and the Game of Pitch-Pot〉,《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91-1992》,第56期,伦敦(1993年),页13-27。该作者对Brian Harkins的致谢可见于第27页。
注二:Virginia Bower、Colin Mackenzie,〈Pitchpot: The Scholars Arrow-Throwing Game〉,《Asian Games: The Art of Conquest》,纽约:亚洲协会,2004年,页275-281。
注三:Richard C. Rudolph,〈The Antiquity of tou hu〉,《Antiquity》,第23卷,第96期(1950年12月),頁175-178。
注四:《The Metal Crafts in Shinan Wreck》,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2007年,页89-93。
注五:Donatella Failla,《Food For The Ancestors, Flowers For The God》,热那亚:国立爱德华多·基欧索尼东方艺术博物馆,2019年,页240。
注六:一件铁铸的投壶可见于柯玫瑰,《Later Chinese Bronzes》,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1990年,页48-49,图版39。
注七:Michel Maucuer,《Bronzes de la Chine impériale des Song aux Qing》,巴黎:赛努齐博物馆,2013年,页150-151,图版102、103。
注八:有数例可见于Donatella Failla,同前注,页240,图版11.1、11.2;及胡广俊,《Later Chinese Bronzes. The Saint Louis Art Museum and Robert E. Kresko Collectio》,圣路易斯: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2008年,页36-41,图版5。
注九:胡广俊,同前注,页76。
注十:Isabelle Lee,同前注;Virginia Bower、Colin Mackenzie,同前注,页279。
《女勇士》,1977年
投壶历史悠久,然而其具体源流已不可考。学者考证在封建时代早期,贵族们可能借以此游戏行裂土分疆之事。《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齐侯举矢曰,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亦中之。” 晋齐二国彼时剑拔弩张,齐国伯瑕与晋国穆子以投壶之游与席间进行政治角力,彼时晋国兵强马壮,齐国孱弱,伯瑕替齐君据理力争,此时投壶并非一般的宴饮游戏了。
西汉时《礼记》则将投壶赋予更多礼仪规范,将其变为贵族及士族宴饮时进行的游戏,礼仪与技巧并重。起初投壶之中会灌进一定数量之豆子,以免箭枝投入之后弹出,后来为了增加难度,以空瓶投之,矢极易弹出,弹出复投,如此往复,输赢取决于出入反复之次数。此技称为“骁壶”。历史上擅长“骁壶”之投手大有人在,诗歌讚咏亦多。投壶开始之前,主宾相互需推让:“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宾曰:‘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固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主人般还。”《礼记·投壶》
《礼记》所记为周代事,据范生研究,其成书之汉代,投壶却主要成为了一种娱乐,其中赋予的周礼已经式微。汉武帝时,投壶十分流行,出现了郭舍人等骁壶高手,投矢出入反复可达百馀次。《西京杂记》记载:“武帝时,郭舍人善投,以竹为矢,不用棘也。古之其投壶,取中而不求,故实小豆矢于中,恶矢而跃而出也。还,一矢百馀反,谓之为骁。言如博之掔枭于掌中,为骁。每为武帝投壶,辄杰金帛。”杜甫《能画》一诗中亦有:“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之句。晋唐之间,投壶不止局限于贵族士族,后宫黄门乃至豪族家眷亦兴此戏。《太平御览》卷七五三《工艺部》引《晋书》记载:“石崇有妓,善投壶,隔屏风投之。”
宋代,司马光(1019-1086)于1072年刊行《投壶新格》,投壶被赋予更多的理学规范,意在恢复周礼投壶之礼。明代汪禔虽然也讲究儒士投壶修身之礼,然而他在《投壶仪节》中记录总结了更多高难度的投壶技巧。明代投壶已经脱离了贵族的限制,进入寻常百姓家。《金瓶梅》中有众多投壶的场景描写,如《草里蛇逻打蒋竹山 李瓶儿情感西门庆》中有“良久,都出来院子内投壶耍子。”《李瓶儿私语翡翠轩 潘金莲醉闹葡萄架》中有“妇人道:‘咱往葡萄架那裡投壶耍子儿去。”清代之后投壶不再流行,然而投壶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品仍有制作。
如今投壶极少进入现代人生活,韩国在春节及秋夕在旧时宫殿,博物馆及旅游景点仍然有投壶之戏。近日在中国全国范围内的一次机器人比赛中设置有机器人投壶比赛。我们现在尚能通过遗存的投壶器具追思曾经流行的游戏,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美国史密森尼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明代铜投壶
参考书籍
1. 范生,《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北京,1957-1958年,卷1,页62-95
2. 范生,前书,页66
3. Robert Poor,《 Evolution of a Secular Vessel Type 壶形流变考》,载于《Oriental Art 东方艺术》,1968年夏季刊
4. Richard C. Rudolph,《'The Antiquity of t'ou-hu' in Antiquity 投壶之古》,1950年12月,卷24, 96号,页177-178
5. 范生,页68
明代嘉万时期之缂丝百子图挂帐(局部)
投壶之外,邦瀚斯(Bonhams)的《游于艺—中国游乐雅翫艺术》专题拍卖亦有一件明代嘉万时期之缂丝百子图挂帐,可谓中国儿童游戏画面之集大成者,图中可见百子放风筝、赏画、弹古琴、骑麒麟(寓意麒麟送子)、持莲抱笙、斗蟋蟀、踢毽子、下围棋、戏水等,好不热闹。缂丝之艺发轫于宋代,成熟于明代,能将纤毫笔触以通经断纬之法在同一平面织成,此技易学难精,作品不易保存。
清十八世纪竹镂雕“西园雅集图”笔筒
其他则有竹雕数件,展现文人雅士游玩画面,当中刻划出曲水流觞、香山九老、竹林七贤、松下对弈等典故,包括清十八世纪竹镂雕「西园雅集图」笔筒,整器刀法细致,形神刻画细腻皆备,叹为观止。清代初期,随着国家政治局势稳定,江南经济复苏,嘉定竹刻重获发展,其市场不再局限于文人学士书斋雅玩。受众急剧扩张,竹刻获得了广泛的生存空间。这一时期的竹雕手法多样,造型题材丰富,浮雕、镂雕等技艺,均发展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古人的照明器具——烛台,不同朝代具有各自的工艺与审美,让其呈现多样化的形态。早在春秋战国时,古人就制作出了铜烛台;到了三国、两晋时期,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瓷质烛台随之出现;隋代的瓷烛台主要有青瓷和白瓷两种,白瓷烛台光滑皎洁;唐代在隋代的青瓷、白瓷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烧制出了成熟的黑、黄、花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三彩和釉下彩;明三彩陶灯沿袭了唐、宋、辽时期的风格,烛台的色彩丰富绚丽,并开始盛行“八方”造型烛台,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香港邦瀚斯2022年5月中国古董艺术春拍总成交额高达8,880万港元。一对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八方烛台,以30,453,000港元成交,刷新明代永乐烛台于国际拍卖行之成交纪录。明永乐八方烛台目前传世仅六例,四例已由博物馆典藏,此乃已知私人收藏中仅存两例,更是六例当中唯一完整成对者。
烛台八方形,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烛插,中层为支柱,下层为台座,平底中空,烛插和台座均为束腰八方形,连柱圆柱形,形如酒盅倒扣。通体青花纹饰,柱插由上至下分别绘蕉叶纹、回纹、莲瓣纹。连柱饰锦纹及缠枝莲花纹一周。台座面饰环海水纹以及莲瓣纹一周,外壁八面绘八组各式缠枝花卉纹。足内饰白釉,白釉范青。底心无釉。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八方烛台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