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效的必备环节,是选拔人才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项目。考试,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具有警醒、激励、督促等动力作用,同时也具有检测效果、调整方向等作用。现阶段,虽说人人反对应试教育,但却无法废除考试,只能想方设法消除其弊端,完善其功能,实现其正面的教育效果。命题是决定考试功能与方向的关键环节,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为此,作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中语文教师,命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一般的选题组卷,在当下信息资源极为方便丰富的时代并不费力。但如果要求独立原创的高质量试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连不少优秀教师,要他们完成高层次试题命制也是勉为其难。因为要高质量的原创试题极费工夫,需要教师具有全面地把握教育方针政策的能力、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和科学的教育评估理论。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试题命制的原创性工作呢?这里,笔者以文学类文本——小说为例谈谈命题遵循的原则和设题技巧。
一、解读课标及考纲,把握命题方向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指南。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它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制,这一评价体制包含了考查目的、考查内容以及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其中“一核”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考”的问题;“四层”主要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主要回答了要“怎么考”的问题。“一核”“四层”“四翼”决定了命题时选择小说文本要能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凸显“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又要能体现高中小说阅读应该达到的学科素养、达成的关键能力和能灵活运用的必备知识,在设置题目时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这些明确指明了教育教学中的命题方向。小说阅读的考查越来越呈现出“聚焦核心素养,考查关键能力”的趋势。还有高考真题无疑是命题最为权威的风向标,要研究题干的命题点,学会解剖真题,举一反三仿制命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要求高中生“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学习任务群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强调指出阅读材料中“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要占一定比例”。对接这些要求,命题中应尽量选用中外现当代知名作家的经典小说作品,特别关注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红色经典作品”。
语文教材和高考真题也是命题的重要参考。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古今中外小说名篇佳作,题材丰富,艺术风格多样,是命题文本选择的范本。课后研讨与练习因文设题,针对性和综合性强,是命题的模板。综合考察近五年高考真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设置命题有以下趋势:减少了以纯考点作为命题支点的题目设置;考题设置多样情境,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注重依文设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是考查重点,文本特点(亮点)备受青睐;设题指向明确,注重必备知识的灵活运用;设置探究类题型,体现了“四翼”中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二、精挑细选文本,精准把握考点
1. 把握文本选择路径
选择适合做考题的文本是原创命题的难点之一。作为试题的小说文本既要有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又要篇幅适中、难易适当、考点突出。这就把不少小说文本挡在选择的视域之外。加上每年各种各样的统考、练习层出不穷,又把不少小说名篇佳作因已经使用过而排除在外。那么,又该如何寻找小说文本呢?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搜寻:一是小说期刊,如《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短小说》《小说界》《短篇小说》(原创版)等,这些小说刊物均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电子版,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快速找到一些文本;二是作家作品集,如《鲁迅文集》《赵树理文集》《孙犁文集》《老舍文集》;三是征文、竞赛、笔会的作品;四是长篇小说节选;五是文学评论,如《小说评论》,从评论中按图索骥,找到相关小说。笔者在统考命题中就通过以上途径找到几十篇小说文本,然后逐一进行检索,把已经被使用过的文本淘汰出去,最后留下了《中国当代文学参阅作品选》中王愿坚创作的一篇小说《亲人》作为命题文本,这篇小说有八千多字,在设题时,笔者主要节选了第一部分,并根据需要适当作了不改变原意的文字删改。
2. 研读文本寻找考点
文本选定好后,就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分析文本的特点,把握文本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叙述特征、语言特色、环境描写、情感主旨等方面的特色。对于小说类文本来说,文本的特色就是命题的切入点。例如《亲人》这篇小说,人物和情节并不复杂,故事讲述了解放初期,江西苏区的曾老汉给与儿子同名同姓的曾将军写信,想证实他是否是因参加革命而26年未有音信的儿子。曾将军了解到曾老汉的儿子早已在红军过草地时牺牲的真相后,出于阶级友爱冒充老人的儿子给他回信并按时寄钱寄物。后来曾老汉因思子心切赶到北京来和“儿子”团聚,老人为革命胜利所付出的代价(一个儿子和一双眼睛),使将军深受感动而最后认亲,阶级友爱升华为父子情。小说内容主题鲜明,讴歌革命者的阶级友爱,赞美他们的崇高无私品格。这正如作者在《普通劳动者》一书的后记中所说:“歌颂英雄的前辈,努力开掘、搜求和理解革命的精神财产,这就是我学习写作过程中,给自己定的艺术探求的目标;也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这篇小说是革命文学中的一篇佳作,非常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这篇小说叙述谋篇极有特点,倒叙、插叙、线索运用、细节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灵活使用,可以设置考点的角度很多。
三、科学规范设置题项,精准拟写评分标准
1. 细读文本,精设客观选择题
客观选择题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常规考题,根据近年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客观题分两小题,一道是内容理解题,一道是艺术特色分析鉴赏题。通过多年度高考试题比较发现:选项对应的考点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细节、技法、语言等细微之处的理解和赏析。在设题时,要精细阅读文本,捕捉文本空白处、矛盾处、特殊表达处、运用修辞处、细节精妙处、人物刻画精彩处等,设置选项。例如,笔者在细读挖掘《亲人》文本后,发现文本在叙述真实与虚构、线索、人物村托、描写手法时可以设置题项,设计了这样两道题:一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将军给老人写信时,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写到夜里一点多钟,可见思想斗争之激烈。B. 小说写牺牲的曾庆良、曾育才等人,暗示为了革命的胜利许多“父亲”痛失亲子。C. 曾将军反复劝阻老人不要来北京,是担心老人来了之后会识破他冒充其儿子的身份。D. 回家时车速在“20”和“40”之间,将军还要老韩再开慢点,是因为他不敢面对老人。二是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回忆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B. 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C. “书信”是将军和“父亲”情感的纽带,把素不相识的两个家庭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超越血缘的阶级友爱的赞美。D.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将军重情重义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当然,在题项表述时,要精炼,语言要推敲,选项表述要字数相近。
2. 把握特色,巧设主观表述题
近年来,高考小说阅读的简答题一般设置两道题,与选择题相比,简答题的情境设置更复杂多变。在题干上也呈现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对高考命题“情境任务”的要求,凸显具体的阅读、考查情境和任务指令。命题时设置的情境必须是清晰和精确的,必须使学生不会出现因审题不清而造成答非所问的情况。通过引用文本中的语句或文本外的语句来设置具体问题,体现“考试、测评题目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的命题思路。有鉴于此,笔者广泛搜集有关王愿坚创作的评论,设置了这样一道主观题:“有人评论:王愿坚在历史故事中,在现实生活里,特别善于捕捉那些闪光的、高含量的细微处,一但得到就精心放置在他的作品中,就能充分表現人物所闪耀出的精神光芒。请结合文本简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在设置这个题干时,就引用了文本外的评论语句作为情境载体,从而要求学生写出对这一情境载体的理解。
3. 规范表述,雕琢答案评分点
评分标准的拟写也是命题难点,既要规范使用文学鉴赏术语,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的学科素养指标,又要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和艺术特点展开分析。这时可以参阅试题文本或作者的权威评论,也可以参考高考相似题目的评分依据,还可以参照对高考试题评析的文章,更多是要命题人概括。例如,试题《亲人》主观题:“本文在叙述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的评分标准,我们结合文本特点从倒叙、插叙、叙事节奏、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事安排、全知视角叙述、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作了概括分析,即运用了倒叙手法。通过倒叙写将军收信、写信的情节,把人物置身于富有戏剧性的冲突之中,吸引读者,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运用了插叙手法,通过插叙父亲被害、战友牺牲之事,交代了将军情感转变的原因,丰富了作品内容,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精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运用了张弛结合的叙事节奏。在叙述的节奏上,有“渡湘江”“过草地”时战士自我牺牲、舍己救人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将军过草地被救过程的详细描写,快慢交织的叙事速度使得小说引人入胜。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事安排。补足了故事的相应背景,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突出了主题。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深入展示了将军的内心活动,表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采用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末尾写将军带着复杂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的便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使文章富有张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命题是建立在深厚的积累基础上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方针政策,跟踪教育理论研究动态,培养敏锐的文学鉴赏眼力,提高文字驾驭能力。只要我们明确命题方向与趋势、广泛搜集小说文本、深入挖掘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精巧构思设题、科学规范整理评分标准,就能做好命题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