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思
冉常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外聘导师。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高创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50余篇。学术专著《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光明日报出版社《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
导演的戏剧作品分别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京剧节——等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优秀资助剧目、山东省文化艺术节导演一等奖、山西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江西省戏剧节一等奖等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千百年来,古老而鲜活的戏曲艺术在方寸舞台上出将入相,搬演百态人生,以生生不息的魅力,吸引着一辈又一辈的观众。
红氍毹上,一记水袖,一阙声腔,一声锣鼓,一句皮黄,往往令人心魂荡漾,可以说,戏曲艺术里凝结着最为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为了更好地品尝这份精神大餐,《北京纪事》访问了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教授,请他为年轻人讲解戏曲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实际上,在艺术欣赏愈加多元化的今天,戏曲的传播和普及也面临着新的情况,而这一点,在冉教授的访谈中亦有体现。冉教授所在的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建立后由国家举办的第一所戏曲教育机构,也是中国现今最重要的艺术教育阵地之一,在访谈结尾,冉教授也和大家分享了这所国家级戏曲教育机构的教学情况。相信若干年后看去,这将是一篇属于这个时代的记录,一份饱含着真诚见解与思索的回答。
北京纪事:张厚载先生用“假象会意,自由时空”八个字来精确概括京剧的特征,请问应该如何理解戏曲的表意化风格?是否可以简要谈谈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冉常建:中国戏曲是以表意形式反映审美生活的戏剧艺术。张厚载先生认为,用“假象会意”的方法表示事物,既非常便利,也最经济。正是在表意主义戏剧观下,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展示了人、佛、道、侠、鬼等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故事情节,梦境成为了一种表意的情境。
戏曲艺术的精髓和神韵就在于以歌舞表演故事的本体表意性,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和价值就是变形与传神。“立象尽意”既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特征,也是表意主义戏剧的本质特征。戏曲艺术在表意美学的指导下所创造的舞台意境,以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和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戏曲艺术通过演员优美动人、虚拟空灵、流动精妙的歌舞表演抒发情感、描绘环境、塑造人物。
北京纪事:在具体的戏曲创作中,导演和角儿是如何分工的?能否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冉常建:戏曲演员是带着自己的生活认知、艺术素养和程式技巧参与到演出创作中的。导演在与“角儿”的合作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导演必须尊重角儿,善于发挥和吸收角儿的创作智慧,把角儿当作亲密的合作者。第二、导演要了解角儿的个性和创作特色,善于发挥他们的长处,弥补短处。第三、导演在与角儿合作时,要准确有效地判断他们表演中的优点,帮助他们改正表演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排演京剧《谢瑶环》时,杜近芳扮演谢瑶环,她非常具有创造力,不仅对剧中的唱腔有构思,还对某些舞台调度有设想,她创造了很多优美唱腔和表演动作。在最初构思那个高拨子“忽听得大堂一声喊”时,杜近芳原想要走技巧上场,来表示人物的大义凛然。但导演郑亦秋说,“你不用。你一走技巧,显得你心里沉不住气。你就大大方方地上,因为正义在你这方面嘛。”(杜近芳口述,张正贵、陆蕾采写:《杜近芳口述实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50页。) 听完导演的话后,杜近芳感到导演是对的,自己想错了,于是改变了最初的艺术设想。
北京纪事:能结合您自己的经历,谈谈一个出众的戏曲导演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吗?
冉常建:我从小学习京剧武丑表演,主演了《三岔口》《时迁偷鸡》《连环套》等多出传统剧目。导演的戏剧作品包括京剧《建安轶事》《典妻》《樱桃园》《紫袍记》《陈廷敬》,此外还有豫剧、河北梆子、采茶戏、晋剧以及音乐剧、话剧等。导演的戏剧作品分别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京剧节一等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优秀资助剧目等多个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著作《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获得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我认为,一个出众的戏曲导演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这里主要介绍五种能力:1.要有广泛的生活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积累。2.要有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修养。3.要有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4.要掌握导演艺术本身的各种技巧,如舞台调度、戏剧节奏、演出样式、艺术风格等。5.要了解戏曲剧本、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舞美、戏曲剧种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规律。
北京纪事:戏曲艺术讲究表意,但现实题材戏曲又有很多写实需求,甚至有观众觉得,现实题材的戏曲就是“话剧+唱”。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在导演过程中,您是如何平衡写实与写意的关系的?
冉常建:中国戏曲剧本大多是古代题材,它们往往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奇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常常超越现实生活,虚拟的表現手法和程式语汇能够充分展示戏曲的精彩绝技,而写实性的现实题材就很难为戏曲艺术提供这种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力。
现在有些戏曲现代戏以宣传政策、图解时事为主要目的,往往艺术性不高,流于概念化、公式化,创作思维和手法比较僵化陈旧,人物形象没有吸引力,甚至是“话剧+唱”,影响了现代戏的整体质量。如果丢弃了表意主义戏剧的美学原则,一味地向“写实”靠拢,就会使现实题材的戏曲作品走入与戏曲美学相反的误区,这正是某些现实题材的戏曲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共性化弊端。
因此,在我导演戏曲剧目时,坚持用抒情表意的艺术手法优美地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用戏曲的唱念做打等手段揭示剧作的生命内涵和人生况味,力求通过意象营造优美动人的意境。我认为,创新不能失去戏曲的本体优势和剧种特性,戏曲现代戏应该创造出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新表意形式。
北京纪事:去年,一部名为《白蛇传·情》的粤剧电影得到热映,在戏曲相对小众的环境下,为什么它能搅起这么大水花?对戏曲影视化创作有何启示?
冉常建:该片根据青年观众的审美爱好,对舞台剧进行了增添和删减,推动电影技术与传统艺术生动融合,加入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流行视听元素,使影片更符合当代青年观众的审美心理和表达方式。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情”依然是文学艺术的核心要素。电影《白蛇传·情》紧扣一个“情”字展开,表现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纯洁美好的友情,闪耀着光芒的人性。
在美学风格上,创作者继承了戏曲表意传神的精华,将写意与写实相融合,加强形神与气韵的视听传达。水汽和雾气将虚实结合起来,着重突出了简约、含蓄、气韵、留白的影像风格,既古色古香又有现代的美感。
特效的运用是戏曲电影的特长。例如,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老槐树开口说话,京剧电影《徐九经升官记》中良心与死心的搏斗,越剧电影《追鱼》中鲤鱼精化身为人,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用几根毫毛轻轻一吹即可在手中变出五个小猴子的特效,等等。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中,御风飞行的白蛇青蛇、白雪皑皑的昆仑山顶、鲜花漫天的浪漫场景、巨浪滔天的“水漫金山”,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达到了电影化的视听效果。
北京纪事:您是否知道B站的科学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以及在抖音上很有名的由5位上戏戏曲学院的女生组成的“416女团”?您觉得他们是对传统和经典的伤害还是再创造?
冉常建:戲曲演绎外国题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量具有探索性质的戏曲剧目为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次的科学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是一种类似于后现代式的创作尝试。
5位上戏戏曲学院的女生组成的“416女团”自发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相融合,用京剧发声方法演唱流行歌曲,这种跨界尝试是为现代年轻人容易接受的,也间接起到了传播戏曲艺术的作用。
北京纪事:有人说戏曲到了今天,已经到了传播和创作同样重要的时刻,您认为应当如何拉进戏曲和年轻观众的距离?创造更多古老艺术和年轻观众的对话空间?
冉常建: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的传播渠道也不断拓展变化。从舞台剧在剧场中传播,到戏曲电影在银幕上传播,再到戏曲电视在荧屏上传播,直到各种戏曲视听资料在手机、电脑等网络平台上传播。信息技术和网络可以提高传播效果,为传统戏曲融入新时代提供更大的便利。
在拉近戏曲与年轻观众距离方面,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从年轻人的视野、角度来选择新的题材,进行戏曲创作,不论古装戏,还是现代戏,都要充满现代意识,洋溢现代色彩。
第二、要精选符合年轻人生活、心理和诉求的传统剧目、古装戏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具有现代意识、现代气息。
第三、要多渠道、多途径地传播符合年轻观众的戏曲作品,让他们亲身感受、领略戏曲的表演形式及独有的魅力。现在,许多戏曲院团和戏曲人都在网络上开通账号,以短视频的形式普及推广戏曲,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与热爱戏曲艺术。
北京纪事:拥有七十余年历史的国戏,是新中国戏曲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缩影,是否可以介绍下,近些年在学科设置和招生上,国戏有着怎样的守正和创新?
冉常建: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多年来,初步建立起了中专、本科、研究生三级人才教育体系,担负着为中国戏曲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重任。极大地支撑和推动了戏曲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戏曲学院现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希望将传统戏曲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推进戏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能够守正创新的戏曲拔尖人才。
在招生改革方面,学院不断探索戏曲艺术人才选拔新模式:在核心专业上,要求考生在初试时提交录制作品,复试时通过线上视频进行考核;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管理等专业则按照普通类专业招生,直接使用高考文化成绩录取;动画、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使用省级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统考成绩录取。这些举措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现场考试人数,同时满足戏曲专业人才选拔的特殊需求。
学术交流
北京纪事:在人才就业方面,国戏每年的就业情况是怎样的?为促进戏曲院团的人才接收,国戏做了哪些举措?
冉常建: 综合来看,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相对平稳,其中“就业去向”中“灵活就业”比例增加,疫情下出国求学毕业生比例有所减少,考研考博升学比例毕业生增加,慢就业、缓就业情况进一步突显。
为促进戏曲院团人才接收,我们举办毕业公演专场双选会,邀请国家及各大地方戏曲院团、戏曲学校直接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展示及双选,疫情后改为线上线下结合进行。鼓励高年级学生积极参与院团社会实践,提前适应和融入院团需求。与戏曲院团人事负责人取得联络,并随时关注文旅部及北京文旅局相关院团岗位招聘信息,第一时间为毕业生进行招聘信息公示,并关注整个应聘过程及结果。
北京纪事:戏曲是“口传心授”的艺术,疫情之下,国戏在人才教学培养方面有哪些灵活的举措?
冉常建:“口传心授”是中国古典艺术长期使用的教学方法,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惯常节奏,但停课不停学,戏曲传承不止步!为了顺利开启网络教学,戏曲表演专业的老师们按照原定的教学剧目准备了教材,除了往常的剧本、音频,这次更增加了视频,解决了网络教学中不便明了舞台调度的问题。不论是共同观摩的一起上课,还是一对一的依次教授,不同的是上课形式,相同的是老师精心的示范。如何科学地调整气息,唱腔的归音吐字,让学生看到形体的同时,还要将演唱的口型进行演示。当然,某些实操性、群体性较强的课程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