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军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四川省“两项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极大地释放了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和发展潜能。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各镇产业发展不明晰、产业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急需梳理和整合全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集聚生产要素,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探讨茂县农业产业园区化发展的思路和原则,提出了“一镇一园、园镇合一、园镇村一体化”具体建设路径。
关键词 农业;产业园区化;发展路径;四川省阿坝州茂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5.037
随着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以下简称两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实施,进一步释放了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和发展潜能,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条件[1]。四川省阿坝州茂县现有产业结构、传统生产方式已成为制约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矛盾[2]。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迈出大步伐,开创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局面,笔者在两项改革背景下,将茂县农业产业园区化发展思路与国土空间分片区地理版图划分相结合,对产业园区化发展思路和建设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概况
茂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干旱河谷地带[3]。耕地面积约0.63万hm2,依托全县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果、绿色菜、道地药材及生态畜牧业。茂县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其盛产的李、苹果、花椒等生态农产品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其中,茂县李种植规模已达到5 333 hm2,年产值超过10亿元。
1.2 存在的问题
茂县境内海拔悬殊,各镇域气候、土壤类型、耕地分布的空间异质性非常明显[3]。不同海拔、镇(村)域如何差异化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茂县李产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带动农户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整个阿坝州和四川省产业优势并不突出,产业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对周边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4]。茂县整体产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仍有待加强,县内农业产业发展易遭受干旱、洪涝、冰雹、暴雨、暴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茂县产业发展以农民自主经营和管理为主,龙头企业较少,也没有专门的服务管理和运营队伍。各镇(村)产业发展不明晰,跟風现象严重,规模化与基地化程度低下。茂县急需梳理和整合全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集聚生产要素,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推动山地特色农业的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2 园区化发展思路与原则
2.1 产业园区化发展思路
农业园区是指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用工业园区的理念来建设和管理的区域,是现代农业在空间地域的聚集区[5-7]。“十三五”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农高区等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顶层设计文件中,农业园区都是其中的重点。农业园区建设已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培养我国乡村经济增长新动力和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兴旺发展最主要的载体[8-9]。
笔者在考虑不同空间异质性和镇域行政划分的基础上,提出全域园区化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园区的创建为抓手,实现特色农业在镇域空间的错位配置,有利于各镇(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突出“一镇一品”的优势。通过农业园区的资源集聚和示范带动效应,有效推动农业园区周边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10]。
园区内部通过充分整合镇(村)资源,实现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推动农业生产、农业物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类园区的集群发展。同时,通过构建农业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平台,能够切实加强茂县优质水果、高山蔬菜及生态禽蜂养殖等优特农产品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促进农业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发展。
2.2 产业园区化发展原则
1)在地理分布上,按照“轴带联动、点面统筹、高效集约、全域布局”的发展理念,根据地形地貌、现有产业优势、发展潜力、区位条件、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能力,以及不同的规划主体功能,确定茂县农业园区重点发展区域与板块。
2)在功能定位上,农业园区要具备资源要素集聚、特色生态产品生产、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加工物流、生态环境保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等六大功能。
3)在建设要求上,坚持将农业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茂县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山区综合开发和乡村旅游发展。园区发展坚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原则,主导产业为园区发展重点,特色产业为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通过分阶段、分重点对园区实施建设,有序推进茂县农业园区建设。
4)在模式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各镇域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因园施策的原则,合理布局现代农业园区,加速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集聚,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一些生态资源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的村镇,重点发展一批农文旅融合产业园区;在一些耕地资源相对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现状发展良好的地区,重点发展一批绿色生产型和科技示范型园区。根据不同功能,茂县现代农业园区可分为4类:农业生产型(产品型)园区、农旅融合型园区、科技型园区和综合型园区。
5)在发展趋势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抓手,以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等4个支撑新业态,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推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3 茂县农业园区化建设路径
3.1 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
按照“一镇一园、产镇相融、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综合考虑各镇域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状况等因素,立足牛羊(禽蜂)、生(藏)猪、特色水果、高原蔬菜、优质粮油、道地药材六大主导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11个农业园区(见表1),以及建设高质量生产基地,探索乡村振兴与现代产业园区同步推进路径。
3.2 划分片区,分类推进
茂县按照分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将全县划分为5个镇级片区、26个村级片区,包含5个中心镇、34个中心村。产业园区在两项改革镇级片区、村级片区划分成果基础上,充分考虑茂县河谷、高山、丘陵地形地貌特点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将茂县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布局划分为“一心引领、三区协同、两带串联、多点带动”的园区化发展格局(见图1)。
1)四大片区。结合国土空间5个镇级片区划分标准,以凤仪镇和南新镇作为产业园区建设先行示范片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核心示范区,着力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带动茂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按照11个园区不同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重点划分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核心示范区、东部生态种养循环农业园区、中部山地特色林果产业园区和西北部高山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四大片区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共同推进园区建设(见表2)。
2)分类推进。按照“先导引领类、重点推进类、提升储备型”三大类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十四五”期间分阶段、分重点有序推进2个省级、4个州星级、5个县级园区创建申报,构建“2+4+5”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
3.3 园镇村一体化发展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产镇相融、园村相依、镇村统筹”一体化发展(见图2),将园区发展与镇、村不同功能相结合,实现村镇建设与产业园发展规划相结合,推进产村融合、园镇村共建。
1)产镇相融,产业强镇。以镇域为单位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快速打造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集中镇域有效资源,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最大限度地发挥镇域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效应。同时,通过产镇相融,激发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园区发展中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
2)园村相依,产居融合。在产业园区建设中,应推动村民变身产业工人,促进现代基层治理理念在园村互动中落地。村庄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是增强改革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产居融合、打造产业园区、田园景区的基础工作。同时,各聚居点所在的村和社区以产业园区创建为抓手组建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推动基层乡村治理新模式创建,实现城乡互动,重塑城乡发展版图。
3)镇村统筹,镇村联动。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在镇级片区层面合理配置各类空间资源,适度打破行政区划对生产力的制约,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生产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布局,可明显提升镇村的发展质量[1]。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通过园区重大项目建设使镇村发挥承载产业集聚、支撑县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4 产业园区化后续发展建议
4.1 坚持党建引领,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县域农业园区的建设任务,并确定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和办事机构,建设由县、乡(镇)、村结合的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服务环境,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园区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党建带动园区发展壮大。
4.2 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园区绩效考核
立足各镇村自然禀赋、区位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各镇要编制高质量的园区专项规划,各园区要根据建设年度安排,分年度进行创建和申报,通过规划引导资金整合,实现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同时,制定园区创建考核管理办法,严格实行目标考核,将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工作纳入年初工作目标任务,年终实行目标绩效考核。
4.3 落实财政政策,强化用地保障
将国家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强镇、国家新农村综合发展、农业产业化及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创建等各项涉农财政资金向现代农业园区倾斜,以集中进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11]。严格执行农村土地保护制度,将农民闲置宅基地整理后结余的集体城乡建设土地、农村中的集体建设土地等用于农村园区发展。年度使用规划应符合现代农业农村开发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州级、省级现代农业项目作为国家重大工程,并择优安排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学红.四川省“两项改革”后撤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对策研究:以合江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2,40(1):76-83.
[2] 刘要晤.对全面实现山区农业产业园区化发展思考建议[J].今日科苑,2013(20):95-97.
[3] 石福孫.山区农业和水资源大数据建设与智慧管理:以茂县成果为案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4] 刘佳,黄大荣,周桂红,等.四川省阿坝州脆李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21(9):72-73.
[5] 张辉,高士莘.整体推进农业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13(10):37-38.
[6] 陕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N].各界导报,2022-01-05(003).
[7] 孙大斌.产业园区化问题初探[D].广州:暨南大学,2004.
[8] 张俊民.浅析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与思路[J].农民致富之友,2018(19):210.
[9]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J].中国畜牧业,2018(1):17.
[10] 罗必良,胡荏光.以产业园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东莞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南方农村,2007(5):4-10.
[11] 孟焕民.苏州现代农业园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唯实(现代管理),2015(12):43-46.
(责任编辑:张春雨 盛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