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心”: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2022-05-30 10:48郑晶心
风流一代·青春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吏子产齐宣王

郑晶心

“孟母三迁”已经成为中国人重视教育的经典故事,今天的孩子们从小背诵“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孟母教子的故事中汲取成长智慧。被母亲如此用心良苦教育长大的孟子,果然成为了一代亚圣,继承并发展了至圣先师孔子的仁政学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提出“四心”之说,留给中国人一套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四心”与“四端”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四心”,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怜悯之心、羞耻憎恶之心、谦逊辞让之心、明辨是非之心,就不能算是个人。这是孟子对“人”之为人的界定、“人” 之为人的一套行为准则。

《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孟子和告子围绕“人性”展开的辩论,告子认为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人性中的善是后天修养得来的,而孟子则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他所说的“四心”是“人皆有之”。他提出“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就是: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起点;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

孟子说,仁、义、礼、智,不是外人教我的,是我原本就有的,只是沒有深入思考罢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一经探求就会得到它,一加放弃就会失掉它。

恻隐之心

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曾周游列国近20年,推行他的王道政治。

有一回,齐宣王请教孟子:“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到爱护百姓吗?”

孟子答:“可以。”

齐宣王问:“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答:“我听胡龁(齐国的臣子)说,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看到有人牵着牛经过,就问:‘牵牛到哪里去呀?那人答说:‘要宰它取血去祭钟。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哆嗦恐惧的样子。它又没犯什么罪,却要叫它进屠宰场。那人听后问:‘那是要废除祭钟的仪式吗?大王说:‘换一只羊吧。是不是有这回事,大王?”

齐宣王说:“有的。”

孟子说:“大王有这样的恻隐之心,足可以安抚百姓,使天下归服了,但老百姓却因为这件事说大王小气。我当然知道,大王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不忍之心被激发了。”

齐宣王听了,说道:“是啊,确实有一些百姓是这样说的。齐国虽然不大,我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只是不忍心看它哆嗦恐惧的样子,它没犯罪却叫它去死,所以就叫他们换了一头羊。”

孟子说:“老百姓之所以说你小气,因为他们单知道你用小的羊来换掉大的牛,哪里知道大王你那时的用心呢?不过,大王如果怜悯牛无罪而进屠宰场,那羊又犯了什么罪呢?换了它,和牛有什么分别呢?”

齐宣王也笑了,说:“是啊,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

孟子说:“没关系,这就是大王的仁爱之心了,因为大王那时只看见牛而没有看见羊。君子看见活着的禽兽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日常起居的地方,总是和厨房隔得远远的,就是这个缘故。”

听完了孟子的这一番话,齐宣王高兴得很,直赞孟子懂他。

孟子采用正面激励法,将齐宣王可能的随意之举体现出的恻隐之心激发、放大、巩固,由无意识转为有意识,鼓励他以此安邦治国。此举实在高妙,孟子不愧为正面激励大师啊。

关于“恻隐之心”,孟子常举“孺子入井”的例子。人看见小孩要掉到井里去了,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所以好生恤死是人之常情。如果可伤可痛的事发生在眼前,却无动于衷,那就不是人了。

羞恶之心

孟子的“四端论”,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基础。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盗贼也有,他就曾用“羞恶之心”证明了这一点。

据说,王阳明一次抓到了一个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抵死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说:“要杀要剐随便,别废话了!我一个强盗,你跟我讲什么良知呢?我没有良知!”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天气太热,你把外衣脱了吧,我们随便聊聊。”

脱了外衣,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大盗仍然不以为然:“光膀子也是常有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

大盗仍然摆手,王阳明这才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你的良知啊,就是义行的基础,你并非一无是处!”

连盗贼都有良知,何况普通人!这恰如孟子所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辞让之心

有一回,孔子的学生子禽问另一位学生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得悉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探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凭着温良恭俭让的风度和气象得来的。我们夫子所求,总是该和人家的求法不一样吧。”

这便是儒家风范“温良恭俭让”的出处。孔子的温良恭俭让,让别人不仅服他,还很喜欢他,跟他在一起很舒服,还能获得新知,所以什么事都愿意跟他说。

关于“辞让之心”,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将相和”的故事了。这个故事我们在小学课本上学过,这里讲述另外一个“瘦羊博士”的故事。

东汉设立太学,广纳有学识的人入太学做博士,负责授课讲学。当时,光武帝刘秀十分重视文治,对太学的博士十分看重。每逢腊月三十,就特别下旨,赐给每位博士一只羊。但人这么多,羊有肥瘦大小,怎么分呢?

一群满腹经纶的博士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把羊都杀了再分羊肉、抓阄分羊。

这时,有一个叫作甄宇的博士,一言不发地走到羊群中,挑走了最小最瘦的那只羊。其他博士看到他的做法后,立刻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他们不再争论,在彼此谦让中把羊顺利地分完了。

这事传开之后,大家都对甄宇的礼让赞叹有加,他也因此获得了“瘦羊博士”的美誉。

孔子“温良恭俭让”赢来爱戴,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谦让廉颇,也赢得了廉颇的谦让和尊敬,“瘦羊博士”辞让,解决了矛盾,赢得了和谐……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这便是国人胸怀一颗辞让之心打造出来的呀。

是非之心

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我们一般人讲“智”就是聪明,比如考试考得好是“智”,但鲍鹏山教授认为,判断事实和回答出知识性的问题都不叫“智”,孟子所说的“智”,是判断价值和道德的问题。

《孟子》中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送了一条活鱼给郑国大夫子产,子产就让管池塘的小吏把它养起来。小吏却把它煮了吃了,当子产问到鱼时,他回答道:“刚放到池塘里,它蔫蔫的;一会儿工夫,它就摆着尾巴游起来,顺着水流游走了。”子产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小吏报告完出来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煮了吃了,他还说,它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了!它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了!”

看上去,子产确实是被骗了,真的是子产很笨吗?并不是,子产拥有的是“大智慧”,而小吏展示的顶多就是“小聪明”。

钱理群教授曾说我们今天的大学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做事情只考虑“对我有利”,而不去管这件事是否正当,这就是失去了“是非之心”。

王阳明说,良知本质上是对是非判断的能力,影响是非判断的是人的好恶。只是一个好恶就穷尽了是非,只是一个是非就穷尽了万事万物及其变化。又说,“是非”两个字只是个大的规矩,能否恰当应对则在于人心。

是“大智慧”,还是“小聪明”,全在于人心的选择啊。

(卿清绘图)

猜你喜欢
小吏子产齐宣王
沉默的齐宣王
齐宣王好射
申徒嘉和子产
齐宣王好射
水滴石穿
宽容的力量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子产受骗皮皮猪卡通
滥竽充数
被忽悠的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