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视域下农村生活方式的构建

2022-05-30 14:37刘曼柔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生活方式农村

刘曼柔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美好生活为主旨,推动农村地区构建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方式,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仅能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精神风貌,助力乡村振兴,还能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多元需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科技支撑的共享生活方式、生态宜居的绿色生活方式、文明乡风滋养的健康生活方式,这要求从发展生产、多方合作、正向引导、综合整治、重视教育等方面,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景。

关键词:美好生活;农村;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人民实现了从“基本实现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对美好生活的认知也悄然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生动具体的,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既包括满足人民吃好、穿好和用好的物质需要,还包括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精神需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递增性的特点。在我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生活方式是农民需求的直接体现,与村民群体的生活起居、社会交往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推动农村地区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美好生活方式,实现农村生活方式多维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扎实推进农村地区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其内涵的理解理应在新时代的历史视阈之下思考。

(一)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风貌,助力乡村振兴

美好生活方式是同一定的社会秩序或制度相统一的。从过去中国的发展经验来看,能不能成功解决好“三农”问题,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他们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范围……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理想中的生活方式是人民自主作出的选择,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基于农村当前发展阶段,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改善精神风貌,帮助村民综合性、全面性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由矛盾构成,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按照轻重缓急又将矛盾分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现阶段,虽然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地区的突出表现。城市与乡村无论在工资收入还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这使得农民成为对新时代美好生活最渴望的群体。从追求“衣食无忧”到“美好生活”,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愈加广泛,认知上也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深刻转变。对此,在深入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理性探寻符合农村居民需求发展趋势的美好生活方式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多元需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主体是广大人民,人类社会发展程度和水平是由广大人民决定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党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美好生活”萌芽于人民群众心中,是人民追求理想生活的一种生动形象的、接地气的表述,体现了他们的诉求与愿望。人们向往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美好生活方式,实现一维的物质富裕走向双维的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达到两者相互促进并有机统一。可见,美好生活方式具有明确的价值主体诉求,其实践主体是人民,价值主体归宿也是人民。农村美好生活方式能满足农民的多元需要,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生活方式。因此,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的理想圖景

美好生活作为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状态,展现了一种应然的生活样本。结合当前农村生活方式的发展现状,构建具有正确价值规范、浓厚人文情怀和特色乡土韵味的美好生活方式,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现代生活方式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不断更新,生活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加强农村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有序化。通过农村生活方式的合理转变,引导农村居民理性分析自身实际生活需求,规划生活方式,实现农村居民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性质和目标追求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文明、和谐、公正、法治等多要素,这与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相呼应。构建美满丰盈的精神世界需要先进的价值引领,以消除个体精神危机,大到关心国家发展,小至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人际交往等细枝末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的价值引领。

(二)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共享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为主要内涵的共享发展理念,并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今天,“共享”不仅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政治理念及教育手段,而且是涉及整个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场综合性变革。共享生活方式强调人人既是享用者,又是提供者。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物联网发展下的技术驱动为人类追求更高水平的共享提供了无限可能,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构建农村新型生活方式,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点对点的直接衔接的交流交往方式,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在“主体-主体”的关系网格中,共享内容实现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等实体使用价值共享到包括信息、知识、技术等更高价值共享的转变。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普及,利用其消除信息壁垒、扩大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区域和范围、改变消费方式等优势,能帮助解决农村居民住房就业、资源环境、治安管理、医疗教育等社会问题。因此,构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共享生活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可逆的历史洪流。

(三)以生態宜居为目标的绿色生活方式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延续“好生活”的必要前提,是实现“美生活”的主旨意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相比,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生态宜居”新方向,前者侧重于外在村容面貌的干净与整洁,后者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力求实现农民富与生态美的和谐统一。在维持“好生活”、追求“美生活”的过程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因此,绿色生活方式是开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钥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理念,培养责任意识,把人们的生活实践限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为农民创造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四)以乡风文明为契机的健康生活方式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活需要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还包括精神需求。面对部分农村生活中的不良思想行为方式、农村传统风俗习惯的丧失或扭曲等现象,必须弘扬以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加大移风易俗工作力度,倡导先进价值观念、健康风俗爱好、良好生活习惯、文明言行举止、高水平道德风尚,构建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的文明乡村风貌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内容。以乡风文明为契机,培育公众参与意识、集体合作意识,增强农村的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家风严、民风淳、官风正、乡风清”的农村道德新风尚。

三、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的路径思考

(一)发展生产,巩固物质经济基础

物质经济基础是影响农村美好生活方式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农村地区应当大力推动农业市场经济发展,以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抓手夯实构建美好生活方式的经济基础。只有带领村民摆脱贫困,提高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才能激发他们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斗志,从而促使他们对美好生活方式充满希望和价值诉求,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多方合作,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构建农村美好生活方式,需要党和政府、市场、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凝聚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根据美好生活方式的发展要求,党和政府及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应实现生活资料有效供给,确保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丰富的教育、文化、艺术等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三)正向引导,倡导美好生活价值理念

伴随着共享时代的到来,农村居民应改变原有陈旧的生活方式,引领现代美好生活方式,在正向的、积极的生活价值理念的正确引导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党和政府可以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多种途径倡导正确的生活价值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优势,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教育和宣传,形成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使农村居民将健康、科学、文明、时尚的美好生活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充分发挥以农民为参与主体、乡村自治组织为载体,依靠传统伦理规范、民间礼俗等手段形成的治理机制的自治功能,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亲敬长、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体现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优良传统美德体现在村规民约中、融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凝聚乡村社会共识,涵育新时代村风民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构建美好生活方式。

(四)综合整治,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树立自然生态的整体观,用系统思维综合治理农村生态资源。党和国家倡导以绿色理念引导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政府部门应当从满足农民对美好人居环境的诉求出发,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制定权责统一的环境保护规章条例。企业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发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的核心技术与基础设备。农村自治性组织及个人应重视文明健康生活理念与文明卫生观念的培育践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和治理知识培训、卫生示范村评比等实践活动,增强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自然资源节约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设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的绿色家园。

(五)重视教育,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人文素养和文化程度是影响一个人思想理念的重要因素,教育能够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农村教育部门要加大普及素质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使他们认识到健康、积极的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摒弃不健康、消极的传统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在丰富有趣的社会实践中构建幸福和谐的农村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

[3]罗志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生活方式的多维变革[J].核农学报,2021,35(05):1259.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潘慧琳]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生活方式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