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娟
一、案例呈现
高二分班后,我接手了一个文科选考班。班里有个篮球体训生小李,他阳光帅气,与同学相处融洽。我也很喜欢他,一直提醒任课老师关注他、帮助他,他也心存感激。但是他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尤其喜欢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一次晚自习上,他与邻座一女生隔着过道聊天,我发现后把二人叫到门外,他却扬着头,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我们没讲话。”我告诉他们说:“我站在外面看你们几分钟了。”他又扯着嗓子喊道:“她脚受伤了在喷药水,我关心一下同学,有错吗?”我被他气得说不出话来,抛出一句:“那我管你错了吗?你太让我伤心了,你回去吧。”双方不欢而散。第二天,我赌气不去教室管理,上课时也没有让他回答问题。当天晚自习下课,我照例去到他们宿舍检查,他表现得很不自然。我发现他似乎有所后悔,就把他叫了出来。在寝室外面,我首先向他表示了我的歉意,并问他这一天心情怎么样?见我如此诚意,小李一改往日的“气势”,终于低下了头,说:“老师,我不该对你态度不好,也不应该在自习课上随意跟同学讲话,还不承认错误。”我的目的既已达到,就劝慰小李不要过分自责,并跟他约定,今后师生共同配合,帮他改掉坏习惯。一段时间后,小李的行为习惯有所改进,成绩也有所提高了。
事后,我对这件事情作了总结。其实同学犯错是正常的,有时不接受老师批评基于多种原因。
二、分析缘由
(一)出于自尊,害怕掉面子
小李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内心会比较敏感,也会表现出冲动、自尊和偏执的性格特点。在当时的情境下,小李认为自己出于关心同学的心理,却在女生面前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认为丢了“面子”,不惜与老师起冲突,通过反抗,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保护自己的“面子”。
(二)缘于自卑,改错缺毅力
小李作为一名体训生,入学时本身与班级其他同学在学习成绩上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平时学习不努力,长居班级后列且固步不前,深深的自卑感让他特别在意老师的评价,一旦老师指出他的不足,就会习惯性狡辩,发现无力抗拒,就会假装认错应付老师,事后仍然我行我素,甚至在其他行为习惯上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不满,以及对批评无所谓。
(三)基于偏见,藐视新老师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教师的威信对于教育效果有着很大的作用。小李同学对于老师的批评和教导采取反抗的态度,而非自觉主动地接受,在没有任何冒犯性言语的情况下,也能激起其负面情绪,可见对年轻班主任,小李内心是有所放松和不信服的。
(四)惧于被弃,渴望被尊重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级构成。再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有被他人尊重、肯定和爱的需要。小李同学在一天的冷静之后,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了,再加上老师对曾经的自己的肯定和现在的失望情感的对比,他害怕老师真的放弃自己,肯定要作出辩解。
三、体悟收获
(一)尊重学生心理,建立有效的沟通场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的态度参与他们的争论。”教师批评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令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则意识,而如何开展有效的沟通、传达信息是关键的一步。作为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认知规律、年龄特点,根据个体的差异,选择更为合适的沟通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在其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更应以维护顺畅安全的交流环境为前提,通过各种形式达到沟通的目的。
小李同学在自修课讲空话,站在其立场上,是为关心同学,却受到老师的批评,故出现反抗的情绪。作为教师,对其行为进行纠正是应尽的责任,但在沟通中,若发现学生出现负面情绪,可适当调整策略,先了解基本情况,对其关心同学的心理作出真诚的肯定,而不是质问,再用引导的方式,反问其行为是否合理,让其产生自责和愧疚,意识到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师生沟通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沟通前教师要思考好沟通路径,一旦预见沟通的结果不再指向目的,教师要及时调整策略,建立有效的沟通场景。
(二)学会适当示弱,释放有效的沟通信息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向来处于强势地位,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教师在适当时候学会示弱,反而能增强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展示了教师宽容的胸襟和教育智慧,也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共情能力,令其降低心理防线,真正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教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活生生的拥有真情实感的人,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对教育的对象学生有明确的认知,也要明确实施教育行为的自己也是人,而不是“神”,也有情感,也会犯错,也需要被尊重和照顾。当学生看到老师作为“人”的一面,也会更加宽容,从而使得教育目的更好达成。
在冲突产生后,从小李同學的种种表现来看,他已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但碍于面子和畏惧老师的心理,并不会主动向老师表达歉意。在此时,若教师将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不采取措施,将会对学生心理和学习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此时教师主动向学生示弱,采取措施破冰,以平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心理防线,让学生放下心理的顾虑和警惕,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教育中的宽容和示弱,并不是真正的“弱”,而是为了让老师采取更强的、有针对性的“弱”,在退一步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反思空间和自我批评、自我成长空间,促进其后续发展。
(三)坚持以生为本,达到管理的严宽相济
《礼记》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的威信对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威信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年轻教师,有些时候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往往最后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言语、行为、想法的统一,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其更好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照顾和爱,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其次,坚持是非曲直的原则,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是有原则的爱,并非包庇和放纵,同时也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这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信服。
(四)做到三心并举,静待花开时节的到来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可能有些学生开得早,有些学生开得晚,但是作为教师,要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浇灌,不着急,不放弃,相信他定会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类似小李这种在生活、学习上行为略有偏差的学生,其实在教育中是非常常见的。帮助这类学生寻找生活的乐趣、学习的动力,培养其阳光上进的心态,也是教师存在的意义和努力的方向。作为年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真正走近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用责任和爱去感化学生,成长需要等待,教师要做的就是悉心浇灌,静候花开。
(312353 浙江省春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