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昌雯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与增加,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新课改的教育观也进行了转变,以教育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及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并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下,要求教师应成长为知识创生型的教师。那么,新手教师如何进行课程观、教学观的转变?本文根据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方向,以新手教师遇到的困境为引入,提出教师角色转变观点,引导教师从知识传递型向知识创生型转变,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比较,知识创生型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收获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也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新手教师是指刚进入教学领域的实习老师或者教龄不足一年的见习老师。新教师阶段是教师职业的必经阶段,也是基础阶段,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常常会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遇到一些困境,如注重知识技能的搬运、教师技艺化倾向、缺乏主体能动探索等(见图1)。教学设计与实施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新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始终以新课改理念为向导,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主体性,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认为课程是课本、教材,是编写出版社负责的职责,教师作为教材知识的传达者,落实教材内容即可。在新课改背景下,课程不仅是教材知识传递,也包含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课程,教师既是传授者也是开发者,教师需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资源,设计课程,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新教师更关注知识的更新和理念的传递,通过讲授、知识传递,使学生收获知识,但教师的已有经验无法直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要求教师的教学逐渐向学生的体验转移,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从知识技能传递型教师向知识创生型教师转变。教师需具备核心素养,即自主力、研究力、文化力、执行力、关怀力、爱心力、觉醒力、影响力、理解力和知识管理力(见图2),重视实践,倡导探究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趣味性的探索实践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新课改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兴趣与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等能力,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而传统的教师角色以知识传递型为主,教师与课程之间是被动的,教师仅仅是向学生传递课程内容。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既是领导者,也是学习者。教师作为领导者,开发设计课程;作为学习者,专业自主学习。教师从知识传授型转向知识创生型。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线实践者,角色的转变能够促进课程改革的落实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视觉艺术等领域的发展,知识不断被创造与更新,学生可以在网络等途径上收获知识,学校美术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学校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生创意思维的发展,美术课堂多以实践探究活动为主,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美术教师是积极的学习者与开发者,围绕学习任务,设计课程,开展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与想象力,并通过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于实践,从知识传递型向知识创生型转变。
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重点是教师学习实施的转变。学习实施主要包含三个要点,即完善学习资源、关注学习成效和调整学习方案(见图3)。
(一)知识创生型教师角色转变的方法及策略
1.完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的完善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的关键环节,其中包含网络学习资源、读物研修、课外阅读、聆听专家讲座、线上课程,以及专家来校亲自指导等,榜样模仿学习也是缩短学习时间的有效方法。各种形式的研讨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好的学习机会和展示自己想法的平台,如跨学科教研,可以让各学科教师相互交流,从不同学科角度表达自己的意见。多样形式的交流研讨,有助于激发教师创造追溯的思维,萌发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出建议与方法。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收获最新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等,完善学习资源,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的发展。
2.关注学习成效
教师学习是否有效,需要通过评价标准进行评估,教师收集学习资料,持续性地进行学习,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学习成效检测评价目標是否达成。评价量规做到维度多元、权重合理,描述科学、准确、简明,易于理解和操作。它以事实为基础,根据学生各阶段活动目标的达成检测教师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活动的开发与组织,以了解教师学习的成效。
3.调整学习内容与方案
教师学习具有自主性,需要教师根据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思考,将知识的获取上升为知识的运用,并在教师的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而非强制灌输学习。理解性的学习能有效地分析学科内容的本质与联系,如利用PBL问题式学习方法,师生一起参加协作活动,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优化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出师生的创造力和潜能,让师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二)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美术教师角色转型,即成为知识创生型教师,需将教师核心素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笔者开发以美育探究实践为主的活动,结合非遗红色主题及跨学科理念设计案例,开展学生沉浸式、项目化学习实践,即文脉传承——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药斑布非遗教育的美育实践。
1.案例开发背景
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各方位大力加强新时代的美育发展,推行一系列相关文件用于指导改革的进程。《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新时代的学校美育发展需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并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为提升课程品质,加强学生爱国意识与民族文化荣誉感,本案例以建党红色文化为主题,以馆校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校外美术馆与药斑布非遗传习基地,开展校外活动项目式实践课程,使学生收获沉浸式的教育体验,感受实践活动的乐趣。
2.案例分析
本案例基于跨学科的设计理念,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方式,立足于美术课,融合了语文课、历史课、自然课等学科知识,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见图4),学生通过了解各学习领域之间的联系,在大脑中建构美术与历史、美术与生活、美术与自然、美术与非遗文化等之间的关联,并以作品的形式发表学习成果,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高效地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跨学科的项目课程设计,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整体性思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3.案例过程
知识传递型教师采用传统教授式教学方式,知识创生型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教学方式,表1内容是对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的比较。
根據案例中教学方式比较所示,新课改背景下的知识创生型的教师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核心素养理念融入教学实践
教师的核心素养包含研究力、知识管理力等,本案例将教师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馆校结合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融合,使学生收获沉浸式的教育体验,感受创作的乐趣。学生通过参观药斑布非遗基地,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解,将学校兴趣课搬进馆内,课前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围绕红色主题收集资料,创作红色主题药斑布作品,课程设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体验式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药斑布工艺的独特魅力,产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非遗文化的情感。
(2)调整学习方式,优化课程开发
教师学习从传统的知识掌握到知识的延伸与开发,注重自我反思,将知识内化,运用到教学中,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课程开发对于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的课程能力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反思,优化课程,帮助教师学习成长,本案例中根据红色主题结合非遗特色,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开发红色非遗美育实践活动。
教师的学习是终身性的。本文通过案例的分析,体现教师学习的角色转变,即从知识传递型向知识创生型转变,案例的活动设计融入教师核心素养,项目式的学习方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利用跨学科、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体验红色文化创作的乐趣。本案例设计与实施体现美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法的传授,更多是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