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杰
自主探究是幼儿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观察,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推进探究活动不断深入的主动学习过程。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的自主探究。基于此,我园从幼儿视角出发,依据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从多个方面优化区域活动环境,激发幼儿自主探究兴趣,满足幼儿探究愿望,从而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区域规划注重激发幼儿自主探究兴趣
基于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原则,我园从领域融合的角度对已有的区域布局进行了微调或重置。在进行一个新主题的活动时,师幼共同参与区域规划审议。教师在与幼儿商讨中了解其已有经验和兴趣需求,然后结合主题活动目标等科学规划区域布局。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商量、探讨本班活动室的空间布局,对空间进行合理设计,然后以幼儿的问题为导向,针对幼儿的探究需求进行恰当调整,从而使区域规划与各领域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激發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大班探究活动“动力小船”中,区域规划主要是基于幼儿对船的零散经验及浓厚兴趣,逐步开发出“船的秘密”“搭船去旅行”“我做动力小船”“小船出航了”等区域,激发幼儿做动力小船的兴趣。在利用身边材料设计制作会动的小船时,教师根据美工区和中间空余场地将幼儿分成几组,水动力小船组可在卫生间附近制作小船,电动小船组可在科创区制作小船,气球小船组可在走廊里制作小船,从而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
另外,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需求,我园对部分区域进行了重新调整,以有效链接幼儿的学习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重新调整后的认知区能有效链接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幼儿进行主题探究活动前为幼儿提供相关支持,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以中班主题探究活动“地铁”为例,教师利用室内、室外适宜的空间创设相应的认知区域,在墙角、隔断的柜子等地方投放关于地铁的绘本图书、地铁站照片等,在柜面、墙面等位置用KT板贴上地铁运行图、地铁小百科知识等内容,从而丰富幼儿对地铁的认知经验。
又如,在调整后的操作区,教师为幼儿进行材料的切、割、剪、捆、粘、涂、贴等操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以“帐篷”为主题的操作区,根据幼儿画的帐篷设计图,教师按照帐篷类型在区域投放了适宜搭建帐篷的材料,如可以在桌面搭建迷你型帐篷的材料,可以几个人合作在走廊搭建三角型帐篷的材料,可以利用旧伞面做顶、床单围合装饰的圆顶帐篷材料等,多样化的材料有利于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扩大幼儿的探究空间。
再如,调整后的玩赏区变为幼儿操作后进行经验表征、成果展示交流的区域。教师可以灵活利用活动空间,借助主题墙、展示台、走廊等进行多样化创设。以大班“动力小船”主题的玩赏区为例,门口长长的走廊中展示着幼儿制作的各种动力小船,操场上更是展开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小船出航”比赛,作品墙上则张贴着每个幼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小船作品照片等。通过展示、欣赏、交流等不同形式,幼儿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产生了再次探究的兴趣,为下次开展新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区域创建融通多种资源,助力幼儿自主探究
区域创建有赖于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前者指向各类具体的实物材料,后者指向与幼儿互动的人群。区域创建时应当注重融通多种资源,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借助这些资源不断推进探究进程。
1.将各类材料进行分类重组
区域材料适宜的组合方式、投放位置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材料之间的相关性,引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进行深入探究。按照材料与幼儿探究时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关系,我园将区域材料分解为认知性材料、操作性材料、可供持续探究的材料三类。认知性材料主要是为了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前积累认知经验,包括图书绘本类、实物作品类、图片文字类、视频音像类等材料。材料投放可依据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目标灵活增减,来源以教师、幼儿、家长共选为原则,先收集班级内现有的材料,再通过家长提供或教师从网络平台获取部分材料,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材料则可由教师有针对性地购置。操作性材料具有开放性特点,可以投放在具有较大空间的操作台面。例如,在“气球小船”活动中,有幼儿带来的塑料瓶、塑料片、木片、橡皮筋、气球、细绳等材料,有师幼一起张贴的螺旋桨步骤图、气球小船原理图等支架性材料,还有刻刀、胶枪、纸、笔、尺子等工具性材料,所有材料分类放在各个小筐里,摆放在走廊转角的木工桌上,让幼儿按需选用、自主探究。可供持续探究的材料主要是针对幼儿在对自己的操作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时,伴随着经验的积累、调整,迸发出新的探究欲望,需要相应的新材料持续跟进的情况。例如,在“我的小区”的活动操作区,幼儿在自制了各种小房子后,操作兴趣被进一步激发,纷纷想制作未来的房子。于是,经过讨论、计划,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又增添了如太阳能板、废旧小轮子等新材料。在新材料的支持下,幼儿自发地和同伴一起制作“移动小屋”“环保别墅”等各类未来的房子,并边制作边交流,介绍自己制作的未来的房子的奇特功能。
2.鼓励多元角色参与区域创建
区域创建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材料支持,而且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等多元角色的共同参与。在区域创建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形成以幼儿为主导者、教师为引导者、家长为合作者的多维互动模式,实现幼儿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幼儿的自主探究。在区域创建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主结伴收集材料、制定计划、规划场域等,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与合作。区域创设过程也需要家长的参与,让家长认识到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探究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探究主题,指导家长与幼儿一起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探究活动材料;积极与幼儿交流活动进程,发现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困扰。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区域创建的内容、样式、材料、布局等多方面征求家长的建议,并让家长参与效果评价,使家长成为区域创建的支持者、响应者和参与者。
三、区域活动开展融会各要素,提升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经前期区域的开发、创建,静态的区域已初现模型。基于此,我园尝试将开展区域活动的要素融会运用,从时间、空间等方面扩充区域操作应用范围,促进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1.灵活利用时间
一般来说,区域活动都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但幼儿的探究活动进程有快有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为支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探究,需要灵活安排、调整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幼儿自身水平的差异,按幼儿的探究需求弹性安排时间,如充分利用雾霾天的晨间锻炼时间、下雨天的户外游戏时间等,或将其他活动进行前后调整,以此支持需要深入探究的幼儿继续探究。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碎片化时间,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探究进度,在一日生活中的自主活动环节,灵活利用时间延续自己的探究,如餐前、餐后的自主活动时间,入园早到的时间,离园前的整理时间等。
2.弹性拓展区域空间
区域活动开展的位置或空间大小容易影响幼儿的探究进程。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内容进行多场景创设,按照幼儿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对区域空间进行调整或延展。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地垫、椅子、屏风等创设移动场景,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自主探究。例如,“帐篷”主题活动原预设在室内进行,后来教师根据幼儿的搭建兴趣,将三角型帐篷搭建场地移到了室外草坪,将伞面圆顶帐篷搭建场地移到了走廊,将塑料管柱型帐篷搭建场地从建构区角落延伸到场地中间。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幼儿在搭建了桌面小型帐篷后,主动参与到了草坪上的大型帐篷搭建活动中,有的幼儿从观望游离到主动参与走廊上伞面圆顶帐篷的搭建活动,幼儿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了。
随着幼儿经验和需求的变化,区域活动中需要留有可拓展的空间。如果幼儿的探究兴趣点转移了,教师应当允许幼儿调整或更换原有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可拓展的区域中自主探究。例如,在大班“小风车”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发现很多幼儿对木质小风车感兴趣,于是和幼儿一起在室外走廊一角的空白区域摆放桌柜,增添小木板、纸板、钉子、榔头等材料,供幼儿继续进行自主探究。
3.动态生成区域内容
在大班主题探究活动“小船”中,师幼共同创设了海洋风的主题环境,但幼儿发现活动室里虽然有了各种各样的小船,这些小船却只能看不会动,从而引发了幼儿对“小船怎样才能动起来”的探究兴趣。如何制作会动的小船呢?在教师和家长的协助下,幼儿了解了各种动力小船的活动原理,收集了操作材料并分类整理,开始自主探究制作动力小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敏锐察觉到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鼓励幼儿自主探究,使区域探究活动逐渐深入。随着幼儿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及时跟进幼儿的探究内容,区域的开发、材料提供也应随幼儿探究内容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我园在区域活动中充分倾听幼儿的声音,在区域规划、材料收集等各方面给予了幼儿充分参与的机会,幼儿自主意识的提高以及家园的配合都有力地促进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另外,我园在区域活动中通过巧妙利用学习中的各类资源,发挥空间和材料的最大作用,为幼儿的自主探究创设了具有关联性、持续性、动态的环境,不仅帮助教师解决了在区域创设和材料呈现方式上的困惑,而且实现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幼儿参与区域探究的主动性得到很大提升,有效促進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