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必静 吴赛男 张 璐
“元宵踩街”是古城郭巨的一项沿袭数百年的传统年俗活动。每年元宵节,民间艺人们身着民族传统服饰穿过大街小巷,来到庙会上,车子灯、马灯舞、抬阁、跳蚤会、木偶响器等非遗表演轮番上场,热闹非凡,吸引十里八乡的百姓聚集观看,大家以此庆祝新年,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元宵踩街”凝聚着传统文化元素,是小镇年味的精髓所在,因此也成为我们对孩子进行爱家、爱乡和爱国教育的绝佳机缘和宝贵素材。孩子们在体验这样的传统年俗活动的过程中,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萌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元宵踩街”对郭巨的孩子们来说是熟悉的,他们每年都会与家人一起上街观看表演,由此积累了不少感性认识。那么,这一孩子们熟知的年俗活动能否成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呢?在2018年的一次教研活动中,园里提出了组织儿童踩街活动的设想,让孩子们和同伴、教师一起用踩街的方式闹元宵、迎新春。由于我园班级少(共6个班)、班额也小(每个班20多个孩子),组织全园性活动相对容易,教师们都觉得这一设想值得尝试。那一年,我们从年尾便开始带着孩子们一起筹备,年后一开学就是元宵节,我们带着孩子们上街,参与到了踩街活动中。
初次开展儿童踩街活动引来热烈反响,但也留有不少遗憾。一方面,我们感觉对那次活动考虑得还不够成熟,虽说从上学期末就开始筹备,但筹备工作遇到寒假戛然而止,而下学期刚开学,元宵节就到了,踩街活动马不停蹄地上场,不少孩子不在状态。另一方面,整个活动中成人意志体现得比较多,有的教师为了表演效果而不自觉地忽略孩子的主体性参与。这无疑是对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一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呢?经过审议,我们决定下一年继续开展儿童踩街活动,但思路要有所调整:第一,考虑到孩子经验的完整性、连续性,儿童踩街活动不妨由“闹元宵”改为“迎新年”,筹备活动可以在11月甚至更早就开启;第二,要将整个踩街活动从筹备到上街展示全都交给孩子自主完成,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第三,作为一个全园性活动,教师既要思考如何基于本班孩子的兴趣、能力开展班本化活动,又要关注跨班级、跨年龄的合作及全园的联动。总之,要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孩子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019年10月,在儿童踩街活动全园启动会上,我们播放了前一年活动的精彩视频,孩子们被视频中热闹、欢腾的场面深深吸引。得知今年还能去踩街,孩子们兴奋不已。启动会后,踩街活动筹备工作正式开启。在班本化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表演什么节目
各班孩子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踩街活动时表演什么节目。比如,在大一班的交流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对年俗活动的已有认识,提出了不少想法。有的说:“要穿上红色服装表演,因为红色是过年的颜色。”有的说:“要播放好听的音乐,还要打鼓,这样大家都会来看我们表演。”有的说:“我最喜欢看舞龙了,舞龙很威风。”……教师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将孩子们的想法呈现在交流板上。孩子们意见不一,一时难以聚焦。教师并不急着敲定方案,而是带着孩子们收集和了解更多年俗知识。孩子们了解到来年是庚子鼠年,教师便鼓励孩子们去收集一些关于老鼠的民间故事、歌曲、童谣等。在分享会上,很多孩子都很喜欢《老鼠娶新娘》的民间故事,由此引发讨论并最终确定以这个故事为蓝本设计一個节目在庙会上表演。
与此同时,其他班级的讨论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最终,大二班孩子通过投票决定由一部分人表演舞龙舞狮,另一部分人表演马灯舞,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参与哪一个节目;中一班孩子决定扮成《西游记》和《济公》故事里的人物来表演节目;中二班孩子则打算将他们感兴趣的元宵花灯、腰鼓表演、秧歌表演结合在一起,表演花灯腰鼓秧歌。考虑到小班孩子刚入园,小班组的教师们在研讨后决定由两个班联合表演,围绕孩子们比较熟悉也非常喜欢的“十二生肖”形象设计一个节目,同时,邀请爸爸妈妈们在踩街活动那天和孩子们一起穿着中华民族传统服装上街,共同完成表演。
在年级组课程审议时,各班教师将班里围绕表演内容的交流进行了回顾分享,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同的声音被关注到了。比如,大一班有几个孩子对舞龙特别感兴趣,可是由于大部分孩子想表演《老鼠娶新娘》,只能少数服从多数。大二班有舞龙舞狮和马灯舞两个节目,但孩子报名后发现舞龙舞狮组的人不够多。鉴于此,年级组在征求两个班孩子的意见后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打破班级界限,由两个班对舞龙舞狮表演感兴趣的孩子共同组成舞龙舞狮队。
在确定表演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捕捉孩子们的兴趣,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孩子们从广泛收集资料到集体分享和交流,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去哪里表演
确定了表演的内容,那么去哪里表演比较好呢?
在大一班的讨论中,有孩子希望表演地点离自己家近一点,这样“爸爸妈妈都能来看我们表演了”,但其他孩子有不同意见:“不能只去你家呀!”“地方太小不行,要大一点才好。”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孩子们意识到:表演地点的选择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方便,也要倾听大家的意见与想法;提建议时要说得出理由,要想想怎样的理由才能获得小伙伴们的支持。
于是,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在怎样的地方表演才合适。有的说:“我们想要很多人都看到我们的表演,所以要去人多的地方。”原来,选择表演地点要考虑人流量。有的说:“表演时需要有个像舞台那样大大的地方,不能很挤,要让小朋友都站得下。”是的,表演场地必须能容纳很多人。有的建议:“多选几个表演地点吧,我们可以多表演几场,这样就可以表演给更多人看。”这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不能太远呀,不然走过去太累,我们就表演不动了!”“如果太远,小班的弟弟妹妹会走不动啊!”的确,对于全园性的活动,做决定时也需要考虑其他班、其他年龄段的小伙伴。
商定了选择表演地点的几条原则后,孩子们提议把离幼儿园不远的乡村文化广场——云衢广场设为表演地点。教师便带着孩子们去实地考察。经过考察,孩子们发现从幼儿园到云衢广场徒步只需10—15分钟,并且广场上有一块场地可以布置成舞台,由此,孩子们更确定了选择云衢广场作为表演地点是合适的。
与此同时,其他班级也对表演地点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有的班级同样提议去云衢广场表演,但也有班级提出了不一样的方案,觉得幼儿园门口和郭巨古城城门十字路口也是合适的表演地点。园教研组进行了讨论,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并从场地大小、人流量、安全性、路途长短、活动时长等方面对表演场地做了综合考量,最终将表演场次定为两场,地点分别是城门十字路口和云衢广场。考虑到孩子们体力有限,教师建议对两场表演做一些设计上的区分:在城门十字路口表演的是“精华版”,每个节目时长在1分钟以内;在云衢广场表演的是“完整版”,每个节目时长2—3分钟。这样的表演强度适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完成,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小镇居民看到孩子们的精彩表现。
表演地点的自主选择和商议,为孩子创造了学习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助推了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确定踩街活动路线
敲定了表演地点后,大一班孩子提出了新问题:踩街活动时我们从幼儿园出发怎么去这两个表演地点呢?园教研组研讨后认为,这个问题不妨就请大一班孩子来研究,大一班不仅需要提出可行的方案,而且要广泛征求其他班的意见,最终确定一条合理的、大家都满意的踩街活动路线。
怎样安排踩街活动路线比较合理?教师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上街,到现场去考察。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充分地体验、思考,有个性化的表达,教师发动家长利用休息日带着孩子去做先期考察。在亲子考察前,教师向家长们说明了亲子考察的意义以及孩子自主研究制定踩街路线过程中蕴含了怎样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家长与孩子一起上街,试走不同的路线,体验后共同讨论并完成了考察记录单。然后,孩子们将考察结果带回班里集体讨论。
在集体分享交流中,教师发现,对于路线的选择,班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走小弄堂,另一种意见是走大马路。于是,教师组织了一场“走小路好还是走大路好”的辩论会。一些孩子认为走小路好的理由是“弄堂里车少,比较安全”“走小路近,很快就能到达”。对此,认为走大路好的孩子说:“弄堂里没有汽车,但路很窄,那么多小朋友一起走太挤了。”“上次我们去云衢广场时,路上的车子看到小朋友就会慢慢开,警察叔叔也会帮忙指挥,保护我们。”“走大路比走小路远一点,但这样我们就能多表演一会儿。”“大路上人多,走大路就会有很多人看到我们的表演。”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孩子们最终决定走大路。接着,大家又讨论了具体怎么走,确定了路线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不同的意见,学习了辩证地思考问题。
对于这一方案,其他班的小朋友是否认可呢?有孩子提议:“我们把路线画出来,告诉大家要怎么走。”也有孩子提议:“我们也可以在建构区搭一搭我们要经过的路,这样就更清楚了。”
要把路线用平面地图、立体模型的方式呈现出来,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为了支持孩子们的探究和表达,教师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孩子们带着问题仔细观察和记录:出了幼儿园怎么走,向左还是向右,走哪条路,走到哪里要转弯,接着又该怎么走……每到一个标志性地点,教师就让孩子们把刚刚走的路线画一画,回到幼儿园,路线平面图就基本形成了。接着,孩子们又到户外建构场照着平面图建构立体模型。
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带着平面图走进各个班级介绍他们的方案,同时邀请大家去建构场更清晰地了解踩街活动路线。最终,他们的方案获得了全园的一致认可。
制作表演道具
在商议表演地点、讨论踩街活动路线的同时,各班的节目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分配角色,设计动作,设计队形,配音乐,选服饰,准备道具……孩子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引导孩子在探究中学习。
舞龙队刚开始打算从社区的民俗展示馆借一条“中国龙”,结果孩子们试了试发现这件道具太重了,他们扛都扛不动,更别说举着它表演了。怎么办?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孩子们提出去园里的专用活动室“民艺馆”自己做一条龙。
孩子们首先通过观察借来的中国龙了解其特点及构成,然后开始讨论用什么材料制作。比如,关于龙身的制作,孩子们想到了用纸盒、油桶或泡沫箱做龙身的主体,用红绸、彩带、贝壳、松果等做龙身的装饰。在与教师一起收集了材料后,孩子们自由组成了龙头组、龙身组、龙尾组,分头设计制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则一起讨论,设法攻破。
龙身组的孩子们在选材时发现,收集来的纸盒大小不一,影响整体的美观;泡沫箱由于重量太轻,表演时不太容易控制。最终大家选择用大小统一且重量适宜的油桶作为制作龙身的材料。
龙头、龙身、龙尾都制作完成了,到了组装这一步,孩子们又遇到了难题。一开始,大家想用彩线将三部分缠绕在一起,可是尝试之后发现各色线条横七竖八,十分杂乱,还盖住了龙身的装饰物,不够美观。第二次尝试,孩子们把彩线换成与龙身装饰物颜色相近的金黄色毛线。大家合作缠绕好后试着将龙舞起来,可是由于毛线韧性不强,没几下就被扯断了。孩子们再次去“民艺馆”的材料库中寻找适宜的材料,他们发现了跳绳用的长皮筋。由于皮筋可伸缩,很好地解决了毛线脆弱易断的问题。但美观问题怎么办呢?在研究之后,大家觉得要改变缠绕方式。此时,教师建議可在龙身需要连接的部位打孔穿线,以隐藏皮筋。由于给油桶打孔需要利用尖锐工具刺穿,便由教师协助孩子完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舞龙道具终于制作完成。
其他组的道具制作也遭遇了不同的难题。比如,舞狮队的孩子提出狮子头道具最好重量轻且易抓握,他们尝试了很多种材料,最后发现,将家里厨房都在用的一种圆形竹箩拿来装饰成狮子头很合适。
一起来排演
表演对孩子来说是有一定的挑战的。我们坚持过程导向,引导孩子通过自主排演充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克服困难与坚持。
大班舞龙组的孩子们在排演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说:“舞龙时有的人动作快,有的人动作慢,乱糟糟的。”有的说:“跳过龙身的动作好难呀!”有的说:“龙杆总是晃来晃去的,拿不稳。”还有的说:“我有时会撞到前面、后面的小朋友。”教师拍摄了排演的场景,通过回放视频引导孩子们自主讨论问题出在哪里,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孩子们从视频中发现有的人步子迈得比较快,而有的人比较慢,所以就很容易前后撞在一起。教师就引导孩子们讨论,前后两人之间保持多远的距离比较合适,怎么判断太近了或太远了,怎么及时地做出调整。又如,对于龙杆握不稳的问题,教师鼓励孩子们积极尝试并互相交流学习。孩子们后来总结出了如何抓握、抓握在什么位置、双手保持多远的距离、把龙杆举多高才比较容易保持稳定。再如,孩子们都觉得“轮流跳过龙身”的动作很难,教师拆解动作要领,指导孩子们分段学习,由慢到快,逐渐掌握。通过排演,孩子们渐渐体会到舞龙需要全队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孩子们自己总结了舞龙的要领:大家要集中注意,一个跟着一个,跟着同样的节奏来做动作。
中一班的孩子看民间艺人的踩街视频学习表演济公,但总觉得难以表现出济公那种夸张的、带有喜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教师借助社区资源,将民间艺人请进幼儿园,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济公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还安排了一场交流会,鼓励孩子们向民间艺人请教。孩子们目不转睛地观察艺人的专业表演,认真倾听艺人讲解要领,尝试着模仿、再现其神韵。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对济公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民间的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他组的孩子在排演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并一一尝试克服。比如,《老鼠娶新娘》故事表演组尝试了不同的办法使打击乐器的演奏更整齐,马灯舞和花灯腰鼓秧歌表演组都探索了怎样通过听音乐节奏保持动作合拍,小班的十二生肖表演组则克服了容易忘记动作、走秀时容易走偏的问题。教师摒弃单调枯燥的练习,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予孩子合适的支架,支持孩子逐一攻克难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宣传踩街活动
孩子们都希望踩街活动那天能有很多人来观看他们的表演,于是他们决定开展宣传。
中大班的孩子之前就有过参与全园性活动的经验,他们建议大家自己制作邀请函带回家,邀请爸爸妈妈以及祖辈、亲友那一天都去观看他们的表演。“怎样让收到邀请函的人一看就知道我们要去踩街?”“邀请信里要写些什么?”“我们不会写字怎么办?”“别人看不懂我们在信里画的意思怎么办?”在制作邀请函的过程中,大班孩子们进行了讨论。他们在邀请函上画了鞭炮、烟花、元宝等新年元素,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个性化的符号呈现出来,还录制了一段话,请教师帮忙做成了二维码贴在邀请函上。中班和小班也借鉴了大班的经验,教师支持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邀请函。
大班孩子又提出可以画一张海报贴到城门口和云衢广场这两个表演点。园教研组审议后决定支持孩子的想法,把画海报的任务交给两个大班的孩子们去完成。海报要画多大呢?教师鼓励孩子们去现场感受一下。孩子们考察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材料等方面的支持。孩子们合作绘制海报,将踩街活动的时间、表演地点、节目单等信息展现在海报上。大一班孩子又画了一张小的节目单,并提出“可以印出来发给弟弟妹妹们,这样大家都能知道有哪些节目了”。
除了孩子们自制邀请函、海报,教师还通过园所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踩街活动。同时,教师还对家长的参与提出了建议:放心、放手,相信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和支持孩子自信地表达表现。
踩街活动进行时
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园所管理团队协同教研组一起制定了踩街活动当天的详细方案,成立活动安全保障小组,与城管、交警部门积极沟通与协调,并组织了一支家长志愿者队伍。
活动当天,晴空万里,温暖如春。孩子们早早地来园,在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协助下换上喜庆吉祥的民族特色服装。家长志愿者在街上铺了红地毯,并沿路树立了温馨的告示牌。交警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以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上午9点整,大鼓震天一声响,由爷爷们组成的锣鼓队齐声吆喝,气势磅礴。幼儿园迎新年踩街队伍正式出街。由家长志愿者组成的彩旗队走在最前面,接着依次是大班的舞龙舞狮队和马灯舞表演队以及中班的《西游记》和《济公》故事表演队,小班孩子与家长手拉手走在其后,最后是中班的花灯腰鼓秧歌表演队和大班的《老鼠娶新娘》故事表演队。踩街队伍浩浩荡荡,徐徐前行,先到达城门十字路口,各表演队依次进行第一场展示,接着又抵达云衢广场大舞台进行第二场展示。小镇百姓见到这一热闹的场面纷纷前来围观、喝彩,中大班孩子的家长们也在人群中,给孩子们拍照,为孩子们加油鼓劲。历时一个多小时,孩子们以一场精彩纷呈、充满民俗韵味的踩街表演,在热闹欢腾的氛围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踩街活动结束后,教师在班里组织了回顾与交流活动。孩子们谈了活动中的愉快经历:“我们在红地毯上表演,观众都给我们鼓掌”“奶奶们夸我演沙和尚演得好”“妈妈来看我表演,她说我笑得很甜,还给我拍了照,我好开心”;也反思了自己在表演时的不足:“我看到观众那么多,一下子紧张得忘记了动作。”“到了大街上,我有点听不清音乐了,就不知道节奏对不对了。”在中大班,教师还组织孩子们通过绘画等方式来表达和分享,孩子们画下了踩街活动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景,教师将其展示在主题墙上。教师也利用国旗下讲话、幼儿园广播站等平台,让孩子们来讲讲自己班的踩街故事。这样的分享和交流活动一直持续到期末,孩子们的经验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踩街活动的延续
踩街活动后,各班教师收集到了来自孩子、家长的很多反馈,园教研组组织了踩街活动后审议,大家一起总结经验、交流困惑、反思不足,提出对后续活动的设想和建议。大家一致觉得儿童踩街活动很有意义,值得作为我园的一个保留项目一年一年地延续下去。
其实,在教研组提出调整踩街活动思路、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时,一些教师对于活动如何进行是迷惘的,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不知道“放手”后孩子们会不会做、能不能做好。在教研组的指导下,教师抛开对活动的预设、试着去了解孩子的经验,倾听孩子的声音,关注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发掘孩子的潜能,由此萌发了课程意识,学着去分析每一个活动蕴含的教育价值,斟酌给予孩子怎样的支持才是适宜的。
在以孩子为主体的开放性的踩街活动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享受活动的过程。小班孩子跟着哥哥姐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中班孩子懵懵懂懂地经历过一次踩街活动后,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大班孩子的已有经验更丰富,自主意识也更强,他们在活动中交往合作,尝试制定计划并执行,积极地解决问题,学着考虑他人的想法和需要。相信随着踩街活动一年一年进行下去,孩子们获得的经验会形成完整的经验链。
遗憾的是,近两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带孩子们走出园外开展踩街活动面临很大的困难,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创新活动开展方式,用好身边的传统文化资源。其实,在古城郭巨,踩街和庙会是一对完美的组合,踩街是庙会的序幕,庙会是踩街的华章。考虑到孩子们有了前面两年对踩街活动的体验,我们便又在幼儿园办起了属于孩子们的庙会。孩子们以班级为单位探索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最后通过设摊位、逛廟会的活动,自由体验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
在这样的全园性活动的推动下,教师逐渐有了课程意识,尝试着去发现和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古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孩子们也在一年又一年的活动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进而萌发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在积累有益经验的同时探索优化的路径。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前行,才能回望来时的心,看清脚下的路,留下坚实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