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玉斌
最近我与一些新入职的教师交流,跟他们分享了几本好书。话语间我讲到了河合隼雄先生,于是立刻上网搜了搜他的作品,突然发现多了一册书:《盛年期的心理学》。若不是当时心念一动上网查了,我就要与这本书失之交臂了。现在整日沉浸在琐事之中,对不少好书我已是后知后觉乃至无知无觉了。
前几天书到了手中,趁着碎片时间翻翻,还是那熟悉的味道,心中一如既往地生出欢喜。书中有《入职仪式》一小节,写得挺有意思,讲一位A先生终于进入了自己向往的公司,每天干劲十足,然而,很多事情并不能如其所愿,一段时间过去他每日紧张不安,很是纠结。就在这时候,一次意外的疾病,让他对此前的行为换了个角度重新作了思考。他变得轻松了不少,至此也终于融入公司的集体之中,各项工作推进也变得顺畅了。隔了几天,部室的科长找A先生谈话,郑重地对他说道:“到现在,你的入职仪式算是真正告一段落
了。”
河合先生之所以讲这个事例,是想要告诉我们,真正的入职并非仅仅发生在加入公司或机构的那一刻、那一天;准确地说,只有到当事人的思维方式或处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才算是真正“入职”了。而这一点,想要做到真的是相当不容易,而且必须依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异,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书里都有分析,想要了解不妨细细去读上一读。我不由联想到自己的状况,想到日常生活中,我亦因为忙碌于琐事而忽略思考。其实人在心境紧张之时,疾病的发生往往只是状况之一,亦有可能會是别的什么改变的契机出现。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属于“新我”与“旧我”的对决。
那么,回想这大半年,我是否真正“入职”了?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事情为标志而能清晰地向我证明的呢?
我又想起来,其实这些天,关于河合先生的谈话出现了好几次。除了跟新教师们交流时谈到他,我也曾推荐好朋友去读河合先生的《读幻想文学》《读孩子们的书》等作品。河合先生在这几本书中明确表达了他的童书阅读观,很值得我们借鉴。此外,还有两次我与家长打交道时,也提到了河合先生和他的书。
一位家长是我所任教的班上一位学生的母亲。这名学生上课时十分喜欢与同桌讲话,一讲起来就没完没了,教师反复提醒,她依然故我,人坐在课堂中,却极少能够产生学习效率。我也想过要联络她的家长聊聊情况,但还是克制住了,觉得最好还是先跟孩子多沟通,弄明白她到底为什么这样。结果这天我和孩子的妈妈在“学习枢纽”不期而遇,大家还坐到了一起。我猜测她与她的先生平常陪伴孩子比较少,孩子在家与他们说话较少,一问,果然如此。她说她与先生平时下班较晚,孩子常由奶奶陪着,也不学习,总是看电视。等到父母下班回到家,主要就是催促孩子把与学业有关的任务完成。孩子想跟她讲事情时,往往又到了上床睡觉的时间,长此以往,交流越来越少。可想而知,日复一日,孩子心中究竟憋了多少话要倾诉。既然自己的父母鲜少认真听一回,那就只能在学校里抓住伙伴无时无刻滔滔不绝了。跟这位妈妈聊了半个多小时,我忍不住推荐了河合先生的书,告诉她一定要多陪孩子,而且要提高陪伴的质量。一天本来就见不了多少时间,在一起的时候还只是催作业,那几乎就谈不上“陪伴”了。河合先生在书里也说,亲人之间真正的陪伴,所需要的是心灵能量,更要紧的是内容。要重新建设好的亲子关系,就要多听孩子讲话,多跟孩子聊天,让她有安全感,能信任爸爸妈妈。这样一来,孩子在班上表现出的一些行为问题可能会有所改善。
我不知道她回家以后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反正第二天上课时我吃惊地发现,孩子的状况居然明显变好了一些,以往还真没遇到过这么快见效的。
另一位家长不是我班上孩子的妈妈,而是他们班班主任约我一同参与面谈才遇上的。那会儿恰好河合先生的《孩子与恶》就在我身边,我顺手抓起来往“学习枢纽”赶去。到了那里,学生的妈妈已经到了。针对孩子的一些行为,那位班主任也已经跟家长进行了充分的反馈,年级组长还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那么,我还能说些什么?看着手里的书,我忽然有了主意,我说,我读书里的几段话给你听听吧。我就开始读《偷窃》那一章里的部分内容:
尽管家长一直严格地教育着,但是二年级的小女孩还是偷了东西。……妈妈气疯了,……妈妈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再反省自己,是不是对孩子做了同样的事情?这么想着,不由得拉起孩子的手,跟孩子哭作一团。
如果孩子偷了马上就会被发现的东西,应该想到孩子是想跟我们说些什么。……在教育孩子不可以偷东西的同时,要仔细去捕捉孩子发给我们的信号。如果大人能够敞开心扉,孩子们是愿意把他们的心里话传达给我们的。
读完了,我和那位妈妈就开始谈该怎样捕捉孩子发出的信号,其行为背后可能有着怎么样的心里话要倾诉给大人听。我由衷地感慨,河合先生的这些著作就是我的一个“资料库”,有难题向他求助,向书中去寻解答之方,甚至直接拿给家长朗读,也是合适的。
说回《盛年期的心理学》这本书,“盛年期”,河合先生所给的定义是“30~45岁”(当然也会因人而异),同时,他又写在日本“富裕社会”逐渐形成的时候,正好是当下我们所面临的处境。河合先生举的例子,都与引导孩子读书有关,是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种种情况,原来细究起来,其背后都有心理问题存在,也因为成人还是用“贫穷社会的生活态度来处理富裕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该书还谈到了职场、亲子关系与生活方式等方面,颇值得一读。即使不少话题在他后来的思考与写作中有了更为充分的阐发,回看这部著作,仍然是有益的,也正如河合先生在“文库本后记”里所写的:
时代在富足充盈中发展,我们的苦恼也在因此与日俱增,如果这个小册子能够对那些处在盛年期的人们有所助力,对我而言是最大的安慰。
今天,距离这本书的初版足有40年了。按照人类的生命周期来计算,这本书正处于它的“盛年期”。它非但没有失去原本的力量,反而正可以参与当下我的“新我”的建设。我相信,它也一定会“对那些处在盛年期的人们有所助力”,而这正是读河合隼雄的著作,带给所有人的最大的助益和最好的慰藉。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