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漪凡:女兵风采映红天

2022-05-30 10:48徐鲁海
党史文汇 2022年8期
关键词:部队

徐鲁海

2022年4月21日,陈漪凡阿姨的儿子王岸丰发来微信告知,陈阿姨已于4月1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得知这个消息,我的心情十分沉重。陈阿姨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她始终坚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保持人民军队本色,用忠诚谱写出许多动人的红色故事。

烽火战场献芳华

1930年,陈漪凡出生于湖南常德一個书香门第家庭。1949年8月常德解放时,她正在常德市桃源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该校是由著名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先生创办的。她在学校接受了进步思想。桃源解放后,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宣传队要招收女兵,她就和张毅、彭琳凡等同学一起报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怀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6月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战场。她回忆说:“过江就看到四处都是燃烧的房屋和残垣断壁,到处是妻离子散的人们在痛苦中呻吟。”陈漪凡暗暗发誓,一定要打败美帝国主义,让祖国人民免遭祸害!

陈漪凡被分到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三三七团政治处担任文化教员。

入朝后,陈漪凡所在部队刚参加了4次战役,在汉江南北坚守50个昼夜后,从前线转到二线休整。为防范“联合国军”的狂轰滥炸,志愿军指战员都住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和坑道里。陈漪凡和其他同志常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到基层部队驻地教指战员学文化,做宣传工作。部队开始组织评功评奖活动后,她又负责整理评功评奖材料,经常忙到深夜。

据时任团组织股股长孙经忠回忆,一天下午,他和陈漪凡、张毅等同志到师政治部送材料(团部和师部隔着一座大山)返回路上,突然遭到敌机轰炸,陈漪凡跳到一个弹坑里,张毅也迅速卧倒,才没被炸伤,但溅起的泥土撒了她们一身。像这样的危险时刻,她们经历过数次,但一想到要保家卫国,向英雄模范学习,她们就无所畏惧了。

1952年2月,美国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在朝鲜发动细菌战。第三三七团驻地朝鲜西海岸的龙奉里和大圆山等地也先后发现了美军飞机投下的细菌炸弹,部队官兵和朝鲜群众中出现了伤寒、斑疹、脑炎、肺炎、鼠疫、回归热、天花、白喉等烈性传染病病例,许多人因此而丧命。面对美军这种灭绝人性的卑鄙行为,志愿军部队立即开展以防疫为主的战斗。陈漪凡当时也感染了伤寒,但还是咬牙拖着病体,坚持参加战斗。她们在驻地200米内用火烧尽荒草,清理垃圾、污水、粪便等容易滋生细菌的场所,到基层部队驻地检查个人卫生、灭鼠、烫洗衣服被褥,为指战员和朝鲜群众打疫苗,预防传染病。

同年6月,第三三七团到铁原西北仙游洞接替兄弟部队防务,由于战斗频繁,伤员较多,团机关的女同志都被抽调到野战医疗所救护伤员。救护所设在一个山洞里,陈漪凡负责照顾30多名伤员。她每天要给伤员清洗伤口、换药包扎、喂饭、端屎端尿,还担负转运伤员任务。她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各项工作抢在前,干在前,冲在前。在一次转运伤员时,遇到敌机空袭,路边狭小的防空洞只能容纳一个人,她把伤员安置在防空洞里,自己则守护在洞口。直到敌机轰炸结束,才把伤员安全转运走。由于陈漪凡在朝鲜战场上表现突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荣立三等功一次。有诗称赞道:

烽火战场献芳华,巾帼参战卫国家。

须眉敢比铸红心,前线绽开女兵花。

夫妻携手举红旗

陈漪凡的爱人王树瑞将军是山西汾阳人。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陈漪凡在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政治大队学习时,经教导员孔凡玉介绍,认识了第一一三师轮训队政委王树瑞。两人情投意合,确定了恋爱关系。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王树瑞调任第三三七团政治处主任。入朝作战前他与陈漪凡举行了婚礼。嫁给即将踏上战场的志愿军,意味着什么,陈漪凡内心十分清楚,但她毫不犹豫,还鼓励爱人为保家卫国英勇作战,不要怕流血牺牲。

王树瑞入朝后,随第三三七团先后参加了多次战役战斗。1950年11月30日龙源里阻击战中,美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掩护下,攻占了第三三七团机枪二连阵地。连长、指导员和阵地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团指挥所暴露在敌人威胁之下,情况十分危急。王树瑞立即向团政委徐炜请战,要求带队夺回阵地。徐炜当即同意并作了部署,王树瑞率团警卫连和二营预备队冒着敌人炮火,乘敌立足未稳,发起反击。他们很快冲上阵地,与敌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经过浴血奋战夺回阵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给第三十八军的嘉奖令中专门提到:“尤以一一三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敌机坦克百余,终日轰炸,反复突围,终未得逞。” 龙源里阻击战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取得伟大胜利、扭转朝鲜战局的关键一环,此战为第三十八军赢得了“万岁军”的称号。

之后,王树瑞随第三三七团突破三八线,打到汉城(今首尔)。在第四次战役中,他调任第三十八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之后又任第三三六团政委,参加了铁原防御作战和394.8高地反击战。归国后,王树瑞先后担任第三三六团团长和第一一二师副师长。陈漪凡则于1955年转业到通化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

1956年,王树瑞到南京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先后到中央军委战略小组、总参作战部工作。

1969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陆军第三师(后改为第七师)进新疆戍边。师部由总参干部抽组,几个团分别由北京和沈阳军区负责组建,王树瑞被任命为师政委。当时,陈漪凡在化工部档案馆工作,女儿在景山小学上学,儿子才8个月,但为支持丈夫戍守边疆,她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跟随丈夫来到边疆。

师部驻在北疆伊犁新源县的则克台镇。这里当年是戈壁荒原、杂草丛生、渺无人烟,冬季大雪纷飞,夏天蚊虫遍地。新组建的部队没有营房,所有随军家属和部队官兵一样,都住在地窝子和土坯房里。地窝子四处露风,雨雪天漏水。粮食主要靠内地运送,蔬菜只有白菜萝卜,饮用的是漂着牛羊粪的坑水。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一些随军家属打起退堂鼓,哭闹着要回去。陈漪凡不仅带头扎根边疆,还给她们做思想工作:“这比朝鲜前线条件要好多了,有国才有家,没有解放军无私奉献守边疆,怎能有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向先烈学习,以实际行动支持爱人艰苦守边。”

后来部队开始建营房,修窑烧砖。建筑所需的地基石头不够用,陈漪凡响应号召,发动干部家属满山沟去捡,她也背着幼子,和女儿拉着自制的小爬犁,在冰冷的河沟和荒滩上捡石头。从部队首长到战士和家属,仅一个月就用爬犁收集到石头14270立方米,备齐所需石料,为部队修建营房作出了贡献。

“小爬犁”精神是驻疆志愿军老兵献身建设边疆的生动写照,也成为第七师部队艰苦奋斗的代名词。2008年,第七师政委郑军辉在长诗《师魂颂》“艰苦创业”一节,专门赞颂了“小爬犁”精神,称这是“用行动书写忠诚,用生命传承红色”!

扎根边疆育英才

第七师驻在以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教育水平落后。为解决部队和边疆群众子女的教育问题,陈漪凡在师党委的支持下,自告奋勇担任校长,去办部队子弟学校。

则克台镇地处中苏边境,为了促进军民团结守边疆,让草原上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提升当地教学质量,在陈漪凡的提议下部队子弟学校与当地的红旗公社小学进行了合并。如此一来,学生中既有部队指战员的孩子,也有伊犁钢铁厂工人和牧民、农民的孩子;既有汉族的孩子,也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孩子。学校还分设了小学部和中学部,每个年级都按学生人数来分班,有的年级几个班,有的年级就一个班。各民族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亲如兄弟姐妹。

陈漪凡虽然上过师范学校,但在边疆办学还是第一次。她带领全校教职工坚持以革命传统立校、以红色文化育人,经常请老红军、老八路为学生们讲课。她还亲自为师生上思想政治课,通过讲自己的老战友、第三三七团模范共产党员姜世福在西官厅守备战中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教育师生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参军、参加工作和进入大学,第一件事就是写入党申请书申请入党,立志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办学初期,条件艰苦,没有校舍,陈漪凡就与教职工拉土打坯,搭起简陋的土坯房做教室。那拉堤草原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30多度,为抵御严寒,她们砌火墙取暖;燃煤不够,她就带领师生捡拾柴火、牛粪来烧火。后来学校又借用伊犁钢铁厂的公房,自己动手改建教室。夏季天气炎热,她们就在草原上架起黑板露天上课,师生们风趣地说:“那拉堤草原有多大,我们的学校就有多大。”

学校虽然条件简陋,经费短缺,但陈漪凡全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孩子们上学都是自带饭菜,她就备好热水和热饭的炉子;有的饭不够吃,她就把自家做的饭送给孩子们吃;冬天下暴风雪,家在远方牧区的孩子回不去,就安排他们到部队营房里休息;对那些语言不通、跟不上进度的牧民孩子,专门安排教师给他们补习汉语;有的学生家中困难,她就捐款支援;有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孩子生了病,她亲自带到师部医院治疗。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缺乏,陈漪凡就向师党委建议,请部队中有文化的官兵和随军家属及部分支边知青来从事教学工作。时任第七师司令部参谋宁树良的爱人周爱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陈漪凡的动员和鼓励下,来到初中部当教师。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陈大姐为办学操碎了心,她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后来担任伊钢学校校长的张淑芳回忆,1971年我刚21岁,来到学校时,除了满腔热情别无所长,是陈校长教育和鼓励我,让我像一棵树苗一样成长起来。陈校长是我的人生导师,是我最敬爱的长辈和领导。

边疆地区教育资源有限,为提高教学质量,陈漪凡就到州县的教育局联系教材,购买教具;到北京、乌鲁木齐等地学校和老军垦子弟学校学习取经;结合实际研究教学内容,布置教学任务,亲自审阅教案,安排备课试讲,做教改工作。依托部队优势, 她组织学生到军营军训,观摩训练和学习整理内务,进行野营拉练;到伊钢和牧区参观学习,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她的努力下,学校越办越好,培养出了很多人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科学家姜小光和伊犁州文联副主席、散文家郭文涟等。学生们都十分感谢和怀念这位老校长,经常给她写信或去看望。

2007年,陈漪凡专门写下诗作《喜见雏鹰飞起来》,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難忘伊犁则克台,拉车垒屋育英才。

牧娃军崽弟兄结,寂寞关山桃李开。

雪骤风寒苗怒茁,剪枝培土细萝筛。

劝君莫道园丁苦,喜见雏鹰飞起来。

夕阳晚霞红似火

王树瑞、陈漪凡夫妇离休后,定居于北京。夫妇俩的工资大多用于养育子女和亲戚们的孩子,以及资助身边有困难的工作人员。陈漪凡夫妇对他们不但在生活上关心、经济上支援,更注重从思想上帮助。陈漪凡工作兢兢业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生活上艰苦朴素,坐公交车上下班,公务用车绝不贪占,公家便宜绝不染指。在红色家风的影响下,夫妇俩身边的十几个孩子都发展得很好。孩子们回忆:“她(指陈漪凡)经常嘱咐我们,不要受社会上坏风气的影响,要常想想牺牲的革命先烈,要发扬保持人民军队本色,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1994年,王树瑞病重时,陈漪凡不离不弃,精心照顾,直到他病逝。王树瑞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为了怀念丈夫,陈漪凡在侄子王克贤的帮助下,陆续采访了王树瑞的许多老战友,整理了王树瑞战斗历程的回忆录。陈漪凡还积极帮助老同志、老战友做传承红色基因的工作。

陈漪凡离休不褪色,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她先后向遭受洪涝、地震、疫情等灾害的地区和人民捐款,救助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失学儿童。她始终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常失忆的她还常惦记着自己的党费是不是还没交……

弥留之际,陈漪凡嘱咐子女后辈,她的后事一切从简。她的精神、行动、事迹感染了许多人。在我们心中,她永远是英姿飒爽的志愿军女兵、和蔼可亲的志愿军妈妈、心系公益的志愿军老兵!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拆弹部队 爆炸封印者
老部队
军犬部队,你了解多少?
武警8670 部队扎实做好驻训部队药材保障
论部队疗养院发展趋势
驻澳部队训练剪影
戚继光创建的快速后勤保障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