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勋
“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这是明代韩邦奇在平遥抒写的心中惆怅。平遥古城,这座从两千多年前走来的城池,历经岁月的锤炼与洗礼,尘封了数代人不同的历史记忆。
平遥,旧称“古陶”,地处山西中部,距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他三座古城是丽江古城、徽州古城、阆中古城),更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且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另一座是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地处三晋腹地平遥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后经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补修和修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因康熙西巡路经平遥而筑建了四面大城楼,使得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墙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它把平遥县城分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平遥城墙现存有六座城门、六座瓮城、四座角楼和七十二座敌楼,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如若鸟瞰古城,则更令人惊叹:其整体形如龟状,南门是头,北门是尾,城门外的两眼水井视作龟的双目,东西四座瓮城两两相对,城门均向南而开,状如龟爪。城池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古人借此寄托对古城世代长存的美好愿望。
大院深深,一步一古今。这座方正且对称、肃静且庄严的古城至今还保留着“女儿墙”“睡姑姑和药婆婆”“火烧城隍庙”等诸多美丽、神奇的传说。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大会,平遥古城整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现今保存完整的古城的杰出范例。其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五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平遥古城与银行业有关的建筑格外雄伟,因为这里是中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金融业中心。
遗产价值
(一)建筑文化
平遥古城有着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古城布局周正有序,古城交通纵横交错,街巷建筑错落有致,这些共同见证了平遥古城的建筑之美。因此,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
古城之內,市楼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城隍庙居左,县衙居右;文庙居左,关帝庙居右;道教清虚观居左,佛教寺院居右,凸显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对规整性、对称性、协调性的追求。这里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完整地呈现出17世纪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堪称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这里有中国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之一镇国寺万佛殿、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且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的清虚观等;在现存的4000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这些遗存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金融文化
平遥古城是晋商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之地,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明清时期晋商中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山西设总号、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出现了由大宗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
清道光四年(1824),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的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是中国金融历史上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三年后,它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其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曾开设票号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以说,这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实物标本。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博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