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那么绿色国际标准就是这个底色所需要的“底料”。
2015年10月22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提出了十项重点任务;2017年12月,国家标准委发布《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了九项重点任务。由此可见,标准联通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突显出重要作用。
绿色国际标准国际化能力主要由綠色国际标准的采用能力、中国绿色标准在目标国家的转化和采用能力以及中国企业牵头或参与绿色国际标准的制定能力构成。其中,中国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能力是目前标准国际化能力中最大的短板。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企业已有数百种产品领先的市场占有率。在全球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近十年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表现优异,在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方面,中国企业正在积极主动地追赶之中。
在国际技术标准规则制定领域,2014年,中国主持的标准数量仅占0.7%,2020年上升到1.8%。虽然进步很大,但距离全球标准规则竞争的时代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双重要求,中国企业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在全球竞争聚焦于标准和规则的今天,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要求下,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切实地提升自身标准尤其是绿色标准国际化能力。《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绿色标准合作”的要求和任务:一是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的制定;二是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标准对接;三是鼓励行业协会等机构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行业绿色标准、规范及指南。在这三项任务中,中国企业都是主要或重要的行为主体。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首先要“想干”,即中国企业有意愿参与或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在全球标准规则竞争时代,中国企业必须掌握国际标准的制定权,拥有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全方位竞争(市场与非市场)中取得成功。
其次要“实干”,即中国企业尽早尽快地切实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1986年和1987年,国家标准局分别颁布了参加ISO或IEC技术活动的管理办法。1992年和2015年,国家标准委颁布了《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活动管理办法》。这是中国企业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到2020年底,中国企业或科研机构牵头制定的ISO国际标准593项,在研项目1573个。中国企业承担TC、SC秘书处64个。这些先行者们从头开始,步步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经验和做法,使后来者们不必从零开始,在较高的起点上进入“实干”。
最后要“善学”,即中国企业要善于学习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所需要的理论和方法,并与“实干”有机结合起来。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需要国际标准化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基础知识通过读书和听课方式可以获得,实践知识则来源于先行者们的经验和自己亲历的体验。当前,国际关系知识和公共外交能力是中国企业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所需要的,也是中国企业所忽视或没有意识到的。后来者们可在这个方面加大力量,实现后来居上。
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向中国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企业应通过“干中学”补足短板,尽快形成和提升自身标准国际化能力。
柯银斌: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