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吴欣洁
习近平主席指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旨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环保合作格局,利用好环保合作平台的有效作用,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生态问题。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积极行动,符合国际社会对中国能够在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全球气候治理等领域作出更多贡献的普遍期待。
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度参与者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成效显著,为共建国家带来许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在双边合作方面,中国致力于加强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和蒙古、新加坡、柬埔寨等亚洲国家的环保合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行积极的战略协调,共同推动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绿色合作。在全球多边合作方面,中国生态环境部和中外合作伙伴于2019年在北京共同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通过10个不同的专题伙伴关系进行对话合作与研究交流,以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国际共识和一致行动;中国还通过多种形式拓展有关环境保护的多边合作领域,如开展联合研究项目、组织相关人员培训、举办学术交流等,构建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的全球合作网络;与此同时,中国通过绿色“一带一路”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与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世界银行、G20、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互助。
当前,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正日益呈现出多元性、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伙伴关系体现出对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理念的高度认同。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地方、城市、企业、智库等相关主体不断加入其中并积极参与到建设进程之中,既有中国出资的建设工程,也有东道国发起并由中国承建的项目,还有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发的项目工程。绿色发展的层次也逐渐多样化,以“一带一路”的“五通”理念为引领,形成了覆盖范围广泛的绿色合作网络,并获得了显著成效。
承担责任的贡献者
在推动“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进程中,中国不仅主动加大力度关注环境问题,还在国际环境合作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持续为沿线各国乃至世界提供高质量的绿色公共产品,并逐渐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确保绿色进程日益走向制度化轨道。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实际举措,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贸易、绿色金融、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等重要领域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落实和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积极同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工作,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资源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减少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在人才培养与信息数据交流方面,中国在落实“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的同时,启动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合作项目。随着“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关出版物的普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企业、智库与民众等都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有关环境与发展的信息。在生态修复方面,对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土地损坏复垦率接近100%,对由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的生态修复率达85%以上。
规划与指导建设的引领者
在绿色“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中国始终注重顶层设计与政策规划,推动相关政策文件颁布,并提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加强“一带一路”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15年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及2017年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合作规划》。这些政策文件既明确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总体构想和任务,还提出了各地区企业要积极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根据各自国家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降低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严格按照要求保护生态环境。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与商务部又聯合发布了《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进一步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中的绿色生产与经营。
鉴于主要发达国家国内政策转向导致全球治理可能出现的真空状态,中国需要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借助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合作,增强全球绿色领导力,以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提高自身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当前,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也遇到了不少新难题,如何化解旧矛盾、解决新挑战,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发展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且多数处于生态脆弱区。由于对经济发展建设的现实需要,它们对发展的需求大于对环境的需求,加之受到产业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这些国家的绿色发展能力存在一定差距与诸多问题,呈现出潜在问题多、治理难度大、治理能力弱三个主要特征。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逆全球化浪潮持续走高,既有的国家间合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各国所采取的不同的防疫措施,对相关国家的生产活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各国都在全力应对疫情和恢复经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许多方面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面对当前形势,中国应更加积极地应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进一步深入剖析合作现状,实施更加精准的统筹安排。
第一,针对沿线国家发展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不足,应加强人才能力建设的相关合作,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增强绿色“一带一路”的发展与管理能力建设。首先,中国应继续深化人才建设与培养,尤其应注重培养相关政策研究型人才、合作领域外交型人才以及发展理念宣传型人才,进而为“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缩小人才差距,提升发展水平。其次,绿色技术是提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可以通过加强对绿色技术与绿色价值链的参与管理,优化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对沿线各国技术人员的派遣和培训,自觉分享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念及实践经验,推动环境治理迈向新阶段。
第二,针对不实舆论干扰,应更积极地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研究与交流,进一步增强自身在思想理念与议程方面的引导能力。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与交流,宣传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共同探讨治理创新路径,加深各国对绿色“一带一路”的认知,从而凝聚绿色发展的国际共识,引导设置环境与发展议程。此外,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进程的润滑剂,是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的社会基石,要积极与当地民众、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等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民众对项目的支持与信任,通过开展民间外交来深化绿色发展伙伴关系,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第三,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更加意识到全球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全球经济绿色复苏符合迫切的现实需要,因此国际社会将更加关注与期待后疫情时代中国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引领作用。在后疫情时代的绿色发展进程中,中国可以加强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充分考虑各国不同的经济现况、自然资源、生态状况和能源结构等,针对不同国家生态环保问题的主要挑战和现实需求,开展不同的合作战略,推行“一国一策”的绿色合作,提高项目投资和资源投入的精准度和精确性,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针对性生态环保合作。
李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吴欣洁: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