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湧
金庸(本名查良镛)的著作中,武功最高的并非获得奇缘的郭靖、杨过等,而是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人物——扫地僧。
扫地僧在担任少林寺图书管理员期间,精通了少林寺全部武功,可以指点鸠摩智的武学、化解慕容博和萧远山的内伤,完胜慕容复等高手。
为什么查先生要将一个图书管理员写成侠之圣者?这其实缘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被中学第二次开除之后,他没钱吃饭和穿衣,表哥蒋复璁(著名图书馆学家)当时是图书馆馆长,受其照顾,查先生做了一年图书管理员。对他而言,这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看自己喜欢的书,“那算是我如鱼得水的日子”。
我也有过一段在图书馆做“扫地僧”的“如鱼得水的日子”。
那其实是一座私人的藏书楼。馆长刘光瑞是位玩物不丧志的有趣之人,主业开中医馆,有14代家学传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刺熨疗法”针灸的传承人。可他有一个执念,“财富让人嫉妒,只有文化才受人尊重”——刘馆长收集起了线装古籍,准备建一个“国医书院”。
收集了约五万册线装医学书籍后,国医书院建立起来了。可在收集这些书籍的同时,他又附带着收了另外5万册文史类的线装书籍。
国医书院内的典籍和手抄本对刘馆长的中医事业是有帮助的,几十年里,他就像“扫地僧”一样,从这些泛黄的书页中吸取精华,精进医术。
可对于另外5万册文史线装书,他再没精力去打整。恰恰这时我向他提出拜师学艺的想法,劉馆长眼前一亮,拿出“考试题目”:“要不你先帮我把这些书籍整理一下?”刘馆长还用谚语“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来宽慰我烦躁的心。
既然是馆长对我的磨炼,那我就要像“扫地僧”一样潜心修炼。我相信,即便只是一份简单的整理工作,也同样需要一份职业精神。
山中岁月长,书香堆里欢。我本就是一个爱书之人,得此机会能触摸百年前的纸张和字迹,心中自有几分欢喜,于是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扫地僧”生活。
我没有查先生那般幸运,我要做的事情可多了:品相良好的线装书不多,多半属于残书,辨认书名、识别繁体字字义、考证出版年代都要费很多劲,有些残书破损严重,碎屑纷飞,异味刺鼻,真是乐中有苦啊。
馆长也知我辛苦,经常在追问工作进度之前礼节性地嘘寒问暖一番,让我静下心来,不骄不躁,要有“扫地僧”的耐性。
他指着窗外的老子树雕说:“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李耳,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师,他就做过周朝陈国的‘守藏室之官,也就是图书管理员。”他又指指我正在整理的一套日本明治十四年(1881)出版的《增订史记评林》:“司马迁,也做过大汉皇家图书管理员。”
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是想让我明白这个平凡的岗位会孕育出伟大的人物。
其实何须馆长来给我“打鸡血”,我早就给自己心理暗示了千百遍:文学大家博尔赫斯,也做过图书管理员;还有伟大的童话作家格林兄弟,他们俩“手牵着手”做了20年的图书管理员。
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图书管理员”确实有很多传奇故事,大家熟知的李大钊、沈从文、冼星海都做过大学的图书管理员,比尔·盖茨9岁时也在华盛顿的一所学校图书馆当过管理员。
馆长的外孙女萌萌这时也跑了过来,她问:“叔叔,你在这里把书搬来搬去,好玩吗?”
我看看她手里抱着的芭比娃娃,果然,男孩和女孩玩的玩具就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我想逗逗她,弯腰笑着对她说:“叔叔可不是在玩,叔叔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你知道吗,图书管理员干的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作,他们看了书,影响的不只是他们自己,而是整个世界。”
编辑/张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