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莉 左佩宜
集诗人、文化学者于一身,她已出版四十余部作品集,两次获得中国文学四大最高奖项之一的“骏马奖”,是一位为海内外瞩目的诗人,是一位成果丰硕的的民族文化学者。
萨仁图娅!这位马背民族的后裔,是不倦的时代歌者,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
著名学者王向峰先生称她是“能照亮别人與自己的一把火”,特题诗一首:“谁不慕图娅?容名展月华。文坛多面手,女界逸群葩。参政传民意,为诗博众夸。明朝期望远,笔焕满天霞。”
文化学者名家、辽宁社科院原文学所长程义伟撰文《萨仁图娅的意义》开篇写道:“萨仁图娅无疑是辽宁当下最活跃的女作家。萨仁图娅创作的文学作品是独特的,是在平实抱素中体现出某种文化的超越。”“应该说萨仁图娅是辽宁文化形象大使。”
“萨仁图娅是当代女性诗人群体中一个独特的存在。读其名品其诗,草原、大漠、戈壁、马头琴、蒙古包等场景,赋予她的意义是持久而深远、根深蒂固的……从而耀眼在中国诗歌的星空,并奠定了其诗歌写作作为少数曾经产生过积极影响的女诗人之一。”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现任《中文学刊》社长总编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庄伟杰这样评论。
“在当代少数民族女性作家、诗人中,萨仁图娅是个性、内涵与感染力兼具的几位之一。她及她的作品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可视为当代诗歌、民族文化、女性意识观察与研究的重要标本。”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叶立群撰文评论。
诗意人生,以诗为虹霓的海内外交流
诗为虹霓,连通中墨;相融各族,韵盈心灵。
中墨文化交流,诗歌互译纽带,象征着中墨两国之间的友谊。作为中墨建交五十周年的献礼,中墨互译文本《落霞重重》与《疾风中的虹霓》两本多语种版本诗集,收录了七位中国少数民族女诗人和七位墨西哥原住民族女诗人的作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民族文学杂志社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出版,被誉为“为中墨文学领域的交流添加了一笔独特的色彩”。萨仁图娅赫然在列,她的《沿额尔古纳河走向》《草原风 黄土情》《乡情》《敖包琴声》《时光之上》《总是一走再走》等诗章,立意高远、幽深,注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视角诠释民族精神与乡土情怀,既有历史的纵深感,文化的穿透力,也饱含着情感的张力和诗的质素,体现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艺术自信。同样重要的是,这些诗歌,强化了民族融合的时代精神内涵,它的价值指向,是竭尽全力地构建蒙古族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此书主编之一的著名文艺评论家、《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在序言《行走在追逐美与梦的路上——七位中国少数民族女诗人的诗意》开篇写道:“这本诗集收入的中国七位少数民族女诗人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蒙古族女诗人萨仁图娅早年就享誉诗坛。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内蒙古大草原是他们活跃的历史舞台。蒙古族不仅物质生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且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萨仁图娅的诗歌特征,首先是其深沉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与色彩。她的诗歌使她成为一位民族的歌者。《沿额尔古纳河走向》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民族历史与先人的景仰和自豪感。额尔古纳河对蒙古族的意义非同寻常……额尔古纳河右岸是13世纪建立了大蒙古国的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故乡。额尔古纳河这条‘像飘逸的哈达一样圣洁的‘母亲的河流,唤起作者穿越时空的民族历史记忆,无敌天下的金戈铁马、英勇无畏的一代英灵、那颗千年不息伟岸跳荡的无比博大的心……千年往事,沿着额尔古纳河的走向而来,史诗一样磅礴雄壮,让作为后人的作者震撼、崇拜与敬仰。深情回望民族历史,凡人之躯的‘我柔弱的心灵淼淼升华灿灿透亮,‘美与心灵积蓄了向前行的力量。诗作有力而又富于美感地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的追寻和对民族精神的守望。萨仁图娅的民族情又常常与故乡情交融一起。作为蒙古族人的萨仁图娅,出生并不是在内蒙古草原,而是辽宁省朝阳市农区,‘草原博大让我长风浩荡/黄土地厚重令我朴素善良,《草原风 黄土情》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草原原乡与农区故乡的无限情意。萨仁图娅善于在抒情中寓含哲理,‘对大地深情/就置身天堂 ,仿佛信手拈来的诗句,其实是深刻思考的结晶。‘远方以远把我召唤/ 我总是一走再走/ 路上的每一棵小草/ 高举绿色的旗帜为我加油(《总是一走再走》),节奏与音韵之美,也是萨仁图娅诗歌创作的显明印记。而‘我是行动的朝圣者啊/不停歇地把美把梦追逐(《总是一走再走》)这首诗里的结句,更是让我深深感动。我想,这既是作者个性的追求与心声,亦达到了一种更为广阔和普遍的精神境界。”
萨仁图娅的这组诗,《民族文学》以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五本专刊同时推出,反响热烈。
向世界传递诗意!2008年4月10日,塞尔维亚科斯多拉茨市图书馆为中国著名蒙古族女诗人萨仁图娅的诗集《当暮色渐蓝》举行塞语译本首发式。中国驻塞尔维亚使馆文化参赞刘永宏说,萨仁图娅的诗透露着其对生活的深思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读她的诗能够使我们情感愉悦、精神振奋;她的诗拉近了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刘参赞还用中文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萨仁图娅诗集中的一首诗,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萨仁图娅在此前一年作为中国诗人代表团成员,到塞尔维亚参加第44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作家聚会,并将其诗集《当暮色渐蓝》赠予塞尔维亚作家协会外联部主任德拉戈伊罗维奇先生。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和对萨仁图娅的诗的欣赏,德拉戈伊罗维奇先生遂将其诗集译成塞语,以飨更多塞尔维亚读者。
在悉尼召开的第21届世界诗人大会上,萨仁图娅以中文朗诵大会主题诗《爱与和平是共同的声音》。
国际华文诗人笔会是世界性的华文诗人联谊组织,已经举办21次笔会。萨仁图娅作为笔会副主席,为推动华文诗歌作出了一份贡献。
诗歌无国界,诗人有故乡。萨仁图娅的诗歌频频在海外“走红”。
铸民族之魂,竭诚传承民族文化血脉
萨仁图娅以民族文化血脉的继承和文化基因的承载作为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庄严使命,以表现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尹湛纳希》《走近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诗传》等蒙古族重大题材,皆是萨仁图娅所创作。《尹湛纳希》获得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走近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丛书》第一部,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成吉思汗诗传》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上,荣获优秀诗集奖,评委们认为“萨仁图娅的《成吉思汗诗传》以史诗般的架构和笔触,以开阔而恢弘的气势,开启历史之门,穿过幽幽时光隧道,让我们诗意地走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可谓出手不凡,卓然自成气象。”
萨仁图娅主编《尹湛纳希全集》,已经是第三版的七卷本;编著的《尹湛纳希画册》以中、蒙、英三种文字出版;主编了《尹湛纳希百家谈》《尹湛纳希研究》《尹湛纳希纪念专辑》等。
“一部好的历史人物传记,应该是一个时代风貌的缩影,是窥视并理解人类的捷径,同时也是激发心智的神灯。佩服太史公写《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既是确凿的史传文章,又是精妙的文学作品。我努力把文学性、艺术性、史料性汇于一体,使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融为一炉。”萨仁图娅如此探寻与写作尹湛纳希。
萨仁图娅尽力将传统的積淀,化为写作的素材。她写故乡土默特,写心灵牧歌,写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写尹湛纳希,写蒙古族……燃生命之火,奏心弦之歌,折射其对草原、对家园、对世界的认知。
著名文化学者、辽宁社科院前文学所长程义伟撰文:“萨仁图娅的文学创作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誉。她的成就集中在萨仁图娅两部文学作品,一是人物传记《尹湛纳希》,这是萨仁图娅迄今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积十年之功,以对民族起源、发展宏阔背景的深度观照,以对民族文化之魂和复杂人性的深入探寻,塑造了兼具民族性、文化性、历史性、地域性和人性特征的一代文化巨人形象。就如她在《自序》中所说:这是一个智者、开创者、先驱者的生命历程;这是一个作家、史学家、画家的人物传略;这也是一个马背民族后裔、黄土地之子、百姓之友的故事。” “二是《风云千年——成吉思汗诗传》,这是萨仁图娅在新世纪所完成的重要作品,深刻而充满诗情地深绎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奋斗历程和不朽功业,彰显了强烈的历史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三是人物传记与报告文学,这是萨仁图娅文学创作的一个领域。其中《印证生命》代表着她的报告文学的最高成就,文中所描摹的,既是一幅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又是带有强烈生命意识的当代人精神图谱。值得赞誉的是萨仁图娅所著《尹湛纳希》荣获中国文学四大奖项之一的‘骏马奖。萨仁图娅以一种‘耐性坚持了她的写作目标,也不能不说有赖于她的达观与执著。更重要的是,萨仁图娅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充满了一种强大的张力。生命与精神,充实与空灵在文化与生活中紧张地搏动,由此造成人生的诗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书山有路,走近萨仁图娅就走近一座书山
萨仁图娅热诚、豪放,像她的诗一样。她家四室的房间里堆满了书,进入书房走廊,两侧已是书山,中间留出的空间很小,来访者必须要小心通过,以免书山“坍塌”。而萨仁图娅带领我们熟练地穿过这一“书山”地带,来到她的书房。除了办公桌上的电脑和毛笔架,书房依然是书山领地。在这些被书占据得看似杂乱的房间里,萨仁图娅可以精准地确认她要找的书在哪个书柜中。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历史类、知识类,都是滋养她生命的营养。
萨仁图娅几次出席全国图书博览会。 第三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于2021年7月15日在山东济南开幕,由辽宁出版集团辽海出版社主办的《大美中华》读者见面会在全国书博会5号馆召开。萨仁图娅在现场与读者见面并举办报告会。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先生发来贺词:祝贺萨仁图娅《大美中华》三卷本的出版发行,这套书融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会受到读者的喜爱。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大美中华》担当起向广大读者介绍、传播中华文化的社会责任,祝贺《大美中华》读者见面会圆满成功。《大美中华》这套书是2019—2020年全国农家书屋目录上的重点图书。全书内容详实,生动多彩,体例独特,图文并茂。这套书分三卷,分别是《大美中华—56个民族概览》《大美中华—民俗风情导读》《大美中华—传统节日集锦》。
文化追寻,双重文化滋养下的文学之路
萨仁图娅是共和国同龄人,她的出生地朝阳北票位于著名的红山文化区,是世界上第一只鸟(中华龙鸟)飞起和第一朵花(辽宁古果)绽放的地方。这里也是蒙古族文学的源头之地,是近代以来蒙古族两位最重要的作家尹湛纳希、玛拉沁夫的故乡。这块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土地,为萨仁图娅提供了厚重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精神支撑。茫茫草原与古朴的辽西乡村,是她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居地。
萨仁图娅的家离尹湛纳希的故里很近。读过私塾的祖母,是萨仁图娅的文学启蒙老师。“(我)小时候晚上家里点煤油灯,灯下听奶奶讲故事,教我背唐诗。遗憾的是奶奶去世时,我正在蒙古国访问,回来后,人世两隔,我跪在坟前,把新出版的那本《当暮色渐蓝》诗集一页一页作纸钱,书祭祖母,告慰老人家的在天之灵。”萨仁图娅回忆道。
第一首诗的发表是1968年,萨仁图娅由写诗起始踏上文学路。当时她在学校读书,这时的文学成为她生命中的一盏灯火,给其迷茫的生命带来光与亮色。第一首诗发在《朝阳日报》上,当时18岁,因书写的是一位解放军战士舍身忘死救四名儿童的壮举,总后勤部刊物《后勤政工简讯》也予以发表,因而增强了她的文学自信心。
第一部作品出版是1986年,萨仁图娅的诗集《当暮色渐蓝》,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诗坛泰斗臧克家题词:“要有生活气息,要有时代精神,要有艺术修养,要有民族气魄。”著名评论家阿红写序,评价这部作品,“思路开阔,诗路也开阔。多方面汲取艺术营养,又能于营造时梳理得和和谐谐。她的诗集,显示着已形成自己的风格:清晰、婉约、沉挚、素朴,像素馨花,像夜香花,却又隐隐有股阳刚之气。这是作者多年艺术磨炼的结果。”
《当暮色渐蓝》第一次印刷,印了5300册。这部诗集中的作品,《青年文摘》《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中国少数民族女诗人诗选》《20世纪华夏女性文学经典文库—— 一百位女诗人抒情诗精品荟萃·繁星春水红纱巾》《中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精华》等都有选载。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奖中,《当暮色渐蓝》被评为优秀作品,萨仁图娅还在这一年被推举为朝阳市妇女界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在萨仁图娅的生命历程中,有多次被选择与选择的机会,最终还是文学。考师范学校时,她的数学得102分,因为发现一道几何题中标识的错误,阅卷老师在满分的基础上又给加了两分。但她还是走文学路。
1988年,萨仁图娅被调任创办朝阳工人报并担任副总编辑,受到全国总工会宣教部的表奖。这期间搞新闻工作,开始了报告文学创作,写了一批厂矿企事业的人物,发表在《工人日报》《当代工人》等报刊上,有的文章还在全国性征文中获奖。之后,结集了《在时代的强弓上》,1990年3月由大连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由于独特的风格、突出的思辨,在辽宁省1981年——1990年报告文学评奖中被评为优秀作品。
接着,萨仁图娅结集出版了诗集《快乐如菊》《心水七重彩》。《快乐如菊》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皇冠诗丛的一种,独创抒情九行诗的形式,颇获好评。”(李万庆《走向天籁——萨仁图娅诗歌创作综述》)。他还说:“这本九行诗集标志着萨仁图娅诗风的一次新变。” 《心水七重彩》是沈阳出版社出版的爱情诗集,由著名诗人艾青题写书名。有评论称这本书“是一本爱情诗的佳构”,说“深挚与淳美则是这位女诗人心性的流溢和深层人格”。这是著名评论家张同吾在文艺报上发表《诗与梦的玫瑰园》的评论。
1991年,朝阳市作家协会成立,萨仁图娅被推选为首届作协主席,之后连任三届。
此后,萨仁图娅的职务多了起来,这些职务包括朝阳市政协委员,中国蒙古学学会秘书长、副会长,辽宁省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并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巡视员,辽宁蒙古族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辽宁文化交流协会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广东东软学院客座教授等。多位一体是她多年来的生活状态。
“我是远离草原的蒙古人,生在农区,根在草原。应该说,草原是我的生母,辽西黄土地是我的乳母。双重的文化滋养,需要我双倍地加以回报,回报民族,回报乡土。写作之于我,成为生命表达和挥洒的一种方式,是不可缺少的日常劳作。”萨仁图娅说。
萨仁图娅以组诗《延安·延河·宝塔山》在“百年辉煌·回望延安百名诗人回延安”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
萨仁图娅先后出版作品集40余部,有塞尔维亚文本、蒙古语文本、英文文本,中墨互译文本,以及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版。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蒙古国中央省授“议会90年奖章”、最高荣誉奖章,国际诗人笔会授“中国当代诗人突出贡献金奖”。
持之以恒,致力尹湛纳希研究
尹湛纳希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生在清代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市下府乡,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第28代孙。尹湛纳希首开蒙古族长篇创作先河,主要有《一层楼》《泣红亭》《青史演义》《红云泪》等长篇小说,以及杂文、诗词等各类文体作品达200万字,还有书画作品流传于世,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萨仁图娅致力尹湛纳希研究已经多年,负重致远到现在已是国内尹湛纳希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她写尹湛纳希传记,主编尹湛纳希全集,编印尹湛纳希画册;为尹湛纳希文化园撰写《尹湛纳希赋》,镌刻在文化墙上。她在《中国影像方志》北票篇的人物篇中讲述尹湛纳希。
她还连续主持尹湛纳希研讨与纪念,尤其是推动中蒙尹湛纳希研讨会成功举办三届。中蒙首届“尹湛纳希研讨会”,于2016年5月12-13日,在蒙古国中央省省会宗莫德市成功举办。由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蒙古国中央省联合主办。萨仁图娅发表主旨论文,并接受蒙古国电视台采访。第二届中蒙尹湛纳希研讨会,2017年10月30日至31日在沈阳举办,由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蒙古国驻中国大使馆联合举办。中蒙10位学者发表论文,萨仁图娅重点发表论文并作学术总结。第三届尹湛纳希研讨会,于2021年12月22日,在沈阳举办,由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萨仁图娅主持学术研讨。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乌凤琴与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博士瞿鹏在《论尹湛纳希精神及其传承者萨仁图娅》论文中写道,“尹湛纳希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而将尹湛纳希的精神融为自己的血脉,化为无数行动的楷模当属一位看上去羸弱实质坚强令人尊敬的女性——萨仁图娅。”
魅力女性,萨仁图娅的意义
岁月如流,情愫如火,新时代的女性在事业上自强进取的风貌,生活中展现善良坚韧的品德,萨仁图娅如是。
她说:我的诗,是我的情我的思我的心血,就是我建构与守望的精神家园。
文化寻根,探寻民族精神,书写系列民族重大题材。她说:风吹了千年,草绿了千年,大草原始终是一个熠熠光源。
尽管年逾古稀退休多年,依然笔耕不缀,并经常出席一些文化与公益活动。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美术研究中心原主任程义伟在《萨仁图娅的意义》中写道:在萨仁图娅的精神气质上透露出一个讯息,即她以一种乐观的方式去生活,“能够凭借自身而独立存在”(弗莱:《批评的解剖》)她笃情于蒙古族文化的求索。萨仁图娅与同龄女性相比更富于敏感和灵气,一方面,薩仁图娅平时总是以蒙古族服饰来着装,突显一种民族特色,它既是一种生活风尚,却又是一种价值观。我们从萨仁图娅的生活形态中看出她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另一方面,萨仁图娅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她的文学创作扎根于一种历史情境之中,她用来表述生命体验和文化探索的语汇之中。萨仁图娅借以写作《尹湛纳希》和《成吉思汗诗传》,可以发现她的思想与蒙古族文化之间关联的脉络,从而较具体地看清她的位置。”
“人生几许岁月,文章一片丹心。我在民族文化的巨流中泛舟,感受、提炼、思考,把有限的认知,融入无限的永恒。”萨仁图娅说。
在时间之河泛舟其上的民族探源与文化书写,萨仁图娅不仅是心灵之旅与洗礼,也有着使自己纳入民族延续的永恒长河的欣慰。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也是唯一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编辑/周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