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峥
顾准是第一个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人。
解放之初的上海,经济任务繁重。并且,上海还苦苦支撑着中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為了确保社会稳定,在资金支持上,顾准功不可没。
当然,高效的工作离不开科学的团队建设。顾准说:“我总是觉得自己一个脑袋实在不管用,接触面不广,考虑问题的局限性很大。我们能不能想个法子,把全局员工调动起来,号召大家面对严峻的形势,都来动脑、动口、动手。”
集中所有人的脑袋,融汇每个人的智慧的“大脑袋”活动开始了。每到周六下午,全局员工都要到位于外滩6号大楼的本部学习。顾准亲自上大课作报告。说是报告,更确切地讲是谈心。因为他讲话从不用稿,而是针对大家的思想动态坦诚地和员工们交换意见,谈心里话。局长讲话时,员工们随时可以递张条子,写上三言两语都行。每当此时,顾准总是详细地做出解答,然后像珍藏宝贝似的把这些凌乱不堪的小纸片小心翼翼地夹在自己的笔记本里。
“大脑袋”活动激发了广大财税干部的主人翁意识,也提高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威望。一位头发花白的员工激动地说:“我做了半辈子旧机关的小公务员,从来都是在局长面前低头听训,而现在却是局长和我们一同商量。上面没有官架子,下面没有畏惧心。”
1950年5月,市委第二书记刘晓宣布顾准正式兼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这项任命的政治信号非常明显:顾准已然成为上海市副市长的候选人。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各地的征税工作统一采取“民主评议”的办法,即由一两个工商界著名人士在行业会议中提出各户应摊派的税额,大家点点头就算通过,以后便按此交税。而顾准在上海推行的“自报实交,轻税重罚”可谓自行其是,独此一家。
弊端很明显:“自报”是否符合真实情况需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但对上海工商业如数家珍的顾准相信一切在他掌控之中,毕竟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对税务的认识都是从他和潘序伦那几本书中学到的,又岂敢班门弄斧?
再加上“轻税”的红脸和“重罚”的黑脸,顾准觉得税务工作已被他安排得井然有序。
中央则不作此想。有关部门领导认为这是为资产阶级逃税漏税大开方便之门,再三发电训斥顾准,责令上海整改。
顾准坚持己见,执意不改,但为了减轻来自上面的压力,在听取苏联专家的建议后,他提出一套“专管查账,店员协税”的中和方案。
首先,根据普查将所有税户分为三类:
账册齐全的工商业大户为第一类,由市税务局稽核处专管查账;
账册齐全的中小企业为第二类,由区县分局专管查账;
没有账册的个体户、夫妻店为第三类,不查账,只收定期定额的工商税。
由于新办法科学公正,一出台便受到企业的欢迎。在陈毅的力挺下,上海全面推行顾准的征税方案,收入激增。
1951年12月,陈云在一次党中央的会议上表态,说“顾准的方法是对的”。于是,这套税务制度开始在全国施行,并沿用至今。
时隔多年,上海财税系统的老职员提起顾准仍充满敬意:“顾准局长来事(能干)!大老板、小摊贩,谁敢在顾准手里逃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