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峰
一、生态保护和双碳战略与基础设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生态保护和双碳战略要求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能源系统在我国碳排放中占比约80%,交通运输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基础设施是降碳减污、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推进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实施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促进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强调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深化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这反映了生态保护和双碳战略对基础设施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紧迫要求。
(二)基础设施为生态保护和双碳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增强清洁能源供应能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发展,为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新型基础设施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可以助力能源企业降低用能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发展,有助于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管理,形成供应端、物流端、数据端、消费端的低碳闭环管理。
二、生态保护和低碳发展成为未来国家重要战略选择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要求。2022年7月,世界气象组织(WMO)表示,像本次欧洲热浪这样的极端高温未来将频繁出现,且这一气候恶化趋势将至少持续到2060年。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为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安全高效利用拓展了空间,为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创造了条件。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低碳绿色转型。根据BP(2021)资料计算,2020年中国燃煤发电量比重分别比美国、日本和全球平均高出43.5、33.5和28.1个百分点。未来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能源体系、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和消费体系。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新世纪以来,我国贡献了全球1/4的绿色增量。但与此同时,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稳定性状况不容乐观,水土流失面积273.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8.6%;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水质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草原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占1/3以上。未来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聚焦水土脆弱、缺林少绿等突出问题,补齐生态系统短板。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态产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未来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继续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让“人城和谐、自然宜居”的生态环境逐步呈现,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三、基础设施的绿色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特征十分显著
(一)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发展
长期以来,灰色基础设施(道路,机场,桥梁)大量涌现,造成自然景观的人为阻断和基质破碎化。“绿色化”应成为未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向,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合理避让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减少基础设施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及废渣排放,通过控制有害物质排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
(二)基础设施的低碳化发展
随着城镇化率的持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碳排放将会进一步增加。为了应对快速增长的减污降碳压力,持续提高基础设施的效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促进能源供给从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逐步向非化石能源转型;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加速铁路水路对公路的替代;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推动绿色出行,有效助力碳减排。
(三)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发展
城市建设在带给人类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了负面影响。我国城市建设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以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为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优化城市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建立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河湖水系和湿地等水体,加强绿色生态网络建设。
(四)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发展
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重复建设、单兵独进、盲目投资、贪大求新、投入产出比低等问题,需要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镇规划有效衔接,统筹考虑城市格局和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要立足经济、适用、先进、高效,走低成本、高效益的基础设施发展道路,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基础设施与服务。
四、准确把握生态和低碳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构建绿色低碳能源系统。近年来,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新能源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幅提升,风能和太阳能利用实现跃升发展。能源生产逐步向集中式与分散式并重转变,系统模式由大基地大网络为主逐步向与微电网、智能微网并行转变,推动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经济成本下降。新型储能和氢能有望规模化发展并带动能源系统形态根本性变革,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蓄势待发。未来将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与供给保障,加快能源系统调整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要以提升交通运输装备能效利用水平为基础,以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提高交通运输组织效率为关键,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铁路、水路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推进港口岸电设施、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和機场桥载电源使用。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探索构建氢能配套设施网络。在交通大通道示范建设“电走廊”“氢走廊”。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不高,污染处置压力依然较大。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偏少,工业和生活污水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极易造成污染排放不能稳定达标。未来要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等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新型基础设施也面临突出的节能降耗压力。2017—2020年,我国信息通信领域规模以上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年均增长28%。按照未来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年均30%的增速,预计到“十四五”末,年用电量将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通信基站是信息基础设施能耗的第二大户,2019年5G商用后,大规模部署的5G基站带来的能耗增速较快。未来在数据中心领域,应以自建可再生能源电站或购买绿证等方式,实现能源绿色供给。在5G基站方面,分别从网络、主设备和配套基础设施等层面全面推进绿色基站建设。
推进基础设施节约集约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未来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树立节约集约的观念。推动公交场站与便民服务、绿色景观、体育休闲等城市功能深度融合,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化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公共服务、商业等地下空间连通建设。推动道路大修与管线消隐、新建道路与随路管线同步实施。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